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造力不仅是个体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创造气氛;切实结合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运用多比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善于由果溯因,积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关键词:创造力 创造气氛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133-01
创造力不仅是个体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走向深入,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学生创造性是一种高品位的心智技能活动,因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渐进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从四方面作了探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创造气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第一重要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着,又是引导学生发展的楷模。师生之间的关系以教导与服从为特征,学生被更多的要求以接受、理解与模仿。
现代教育就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皮克马力翁效应”证明了教师对学生怀有期待的关注,对学生潜能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扬民主,自始至终对学生抱有积极、鼓励、平等、宽容的态度,极力摒弃教师成为自我权威的维护者与教材代言人的消极现象,着力营造富有创造性的气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允许他们各抒己见,激励他们在教学中与教师平等交流,对于他们一些看法上的偏颇与不成熟,不挖苦、不讽刺,始终站在欣赏者与激励者的角度,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
例如,在阅读《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文中大量篇幅却在讲其毁灭损失巨大,介绍其辉煌的园景与丰富的收藏,而真正与毁灭有关的内容只有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安排是不合理的,没有围绕题目中心去写。”这个问题提的较为突然,却是极有创造性的,反映了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此布局谋篇、安排结构的目的与匠心。我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以鼓励性的语言,肯定他不迷信课本的作法,表扬他的创造性思维,并以次为契机,安排同学们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切实结合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升学率的追求与对真实能力的培养成为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大矛盾,对学生考试成绩的一味强调,使得学生将学习重点仅仅局限于对课本固有知识的掌握与记忆上。教师往往以讲解为主,难以接受学生自由的提问与思维。殊不知,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三、注意运用多比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遵循传统方式的思维。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可通过多比较,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把高度的注意力注入到一系列感知活动中,从中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最佳答案。
四、善于由果溯因,积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所谓逆向思维是与一般正向思维相反,与传统的逻辑或习惯思维方向相反的一种思维。它要求在思维活动中,从两个相反方向去观察与思考,即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由目前追溯过去,从而达到避免单一正向思维的机械性,克服线性因果规律的简单化为目的,不仅如此,由于事物常常互为因果,具有双重性和可逆行,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更好的揭示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对解决问题起到突破性作用。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创造力 创造气氛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133-01
创造力不仅是个体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走向深入,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学生创造性是一种高品位的心智技能活动,因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渐进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从四方面作了探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创造气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第一重要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着,又是引导学生发展的楷模。师生之间的关系以教导与服从为特征,学生被更多的要求以接受、理解与模仿。
现代教育就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皮克马力翁效应”证明了教师对学生怀有期待的关注,对学生潜能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扬民主,自始至终对学生抱有积极、鼓励、平等、宽容的态度,极力摒弃教师成为自我权威的维护者与教材代言人的消极现象,着力营造富有创造性的气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允许他们各抒己见,激励他们在教学中与教师平等交流,对于他们一些看法上的偏颇与不成熟,不挖苦、不讽刺,始终站在欣赏者与激励者的角度,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
例如,在阅读《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文中大量篇幅却在讲其毁灭损失巨大,介绍其辉煌的园景与丰富的收藏,而真正与毁灭有关的内容只有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安排是不合理的,没有围绕题目中心去写。”这个问题提的较为突然,却是极有创造性的,反映了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此布局谋篇、安排结构的目的与匠心。我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以鼓励性的语言,肯定他不迷信课本的作法,表扬他的创造性思维,并以次为契机,安排同学们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切实结合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升学率的追求与对真实能力的培养成为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大矛盾,对学生考试成绩的一味强调,使得学生将学习重点仅仅局限于对课本固有知识的掌握与记忆上。教师往往以讲解为主,难以接受学生自由的提问与思维。殊不知,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三、注意运用多比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遵循传统方式的思维。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可通过多比较,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把高度的注意力注入到一系列感知活动中,从中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最佳答案。
四、善于由果溯因,积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所谓逆向思维是与一般正向思维相反,与传统的逻辑或习惯思维方向相反的一种思维。它要求在思维活动中,从两个相反方向去观察与思考,即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由目前追溯过去,从而达到避免单一正向思维的机械性,克服线性因果规律的简单化为目的,不仅如此,由于事物常常互为因果,具有双重性和可逆行,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更好的揭示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对解决问题起到突破性作用。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