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物理教学价值观的思考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t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学价值观一直是热门的话题和研究的课题。
  何谓高中物理教学价值观?物理教师对物理教学功能的总体认识就是高中物理教学价值观。物理教学价值观制约着物理教学的目标、内容的安排、过程的制订、方法的选择、评价策略的运用等。学生在学校以及在日后的工作、生活等社会范畴内的行为、思想道德、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物理教师教学价值观的影响。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的价值观,从课程理念、课堂目标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教学过程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进而使学生在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因此,科学有效地构建高中物理教学价值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策略。
  
  一、传统高中物理教学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 在教学目标上过分强调物理知识的认知
  通常,在教学目标上清楚而明白地写出本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需要掌握的“技能”、“技巧”,而其他方面或简单、抽象提及,或用类似的空洞词语点缀一下,更多的情况是干脆不写。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当前的物理教学之中,出现了一些教学目标设计的新景象,教师们纷纷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然而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仍然没有摆脱惟物理知识是从的思想观念。
  2 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模式与程序化
  由于受教育目标过分强调物理认知教育的影响,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过分强调模式与程序化的现象。因为以知识为主体的教育目标,必然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严格按照物理知识体系,很少顾及学生的能力层次、思维特点和个性特点,教师备课时将一些物理知识程式化地预设在教学方案中,然后根据物理知识序列逐层展开,将物理知识讲得透彻无比。
  3 在教学内容上过分强调物理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逻辑性与严谨性
  物理学科是研究物质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及它们运动规律的科学。谈到科学人们自然会想到物理学的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性,也就是说,物理学的理论体系是一种由实验事实、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所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之下的物理教学内容价值观,是以物理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将客观世界规则化、逻辑化和标准化,所有的高中学生必须接受物理科学而又严谨的训育。因此,在物理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上就会考虑到物理知识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则强调物理知识的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物理学需要不需要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高中学生来说,如果不是触及原则性的问题,学生用通俗、明了的方式来理解物理知识未尝不可。
  4 在教学方法上过多地采用机械训练方式
  在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下,高中物理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满堂灌”。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考试纲要与说明,将物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在课堂上通过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机械地接受,试图将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建构在学生记忆系统之中。教师通过物理知识的逻辑组合,编制一些物理习题,通过习题系统地训练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理解,学生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中,使记忆系统不断增加记忆,进而在考试过程中形成条件反射,机械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相关信息来解答物理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也就是教师在进行公开课、研究课、评比课之类活动时,才用所谓的创新教育、探索教学、合作学习之类的方式进行教学。进入常规教学活动时又是重复机械训练的模式,事实上目前的这种训练方式对学生物理考试成绩的显现是有效的、实用的,这对教师个人的考评、学生的升学都是有效的,因而这种状态的改变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
  5 在教学评价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物理教学过程中通常做法是通过课练、单元达标、综合测试、模拟考试等形式来甄别学生,考试成绩差的需要补课(目标是能够考上大学)、考试好的需要强化(目标是重点大学),这样不同类型的学生也就有了相应的奋斗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关注的对象也一清二楚。
  甄别与选拔式的评价是社会分工、教育分流的体现与要求,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与公平性。但选拔性评价不承认学生个体所表现出的潜能,不承认差异而强调共性,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背景、家庭与社区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差异的不同个体。常规教学过程中,过分采用甄别、选拔功能性评价,会使一些具有潜能的学生过早地成为教学的“差生”,可能会埋没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
  
  二、科学有效地构建高中物理教学价值观的方法
  
  1 在教学目标上构建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体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知识积淀了人类的智慧价值,物理教学中将人类这种智慧价值传递给学生的方式是通过过程体现的。如果物理教学过程中,只是关注物理知识的传授,将物理概念、公式、原理与规律灌输给学生,那么积淀在知识生产过程的情感模式、审美样式、思维方式、操作程序与方法等就会被教学过程所隐匿,其教育价值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因此,必须建构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体系。
  2 在教学过程中建构知情变融学习氛围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认知加工过程,也是情感加工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以成就感来促进其学习情感的发展,建构知情交融的学习氛围,即认知中有情感因素,情感因素中有认知因素。
  3 在教学内容上建构生活即物理教学知识观
  物理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标准是概念化、程式化的物理知识,教学过程如果仅从严谨的、科学的、逻辑的角度来进行教学,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还原知识形成过程,从生活和学生身边人手来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并将教学过程带进学生身边世界和生活之中,首先从情感角度来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建构生活即物理的教学知识观,会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增强学生的物理意识,充分发挥物理的教育功能,把物理当作增强学生科学素养的载体。
  4 在教学方法上构建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确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应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学过这方面的知识,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初中教学过程相似,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出学习动机下降。这时教师要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分析体育课的排球运动情况,可以分析发球过程、排球运行过程、接球过程以及球反向运动几个过程,让学生分析排球在这几个过程中运动状态如何变化,进而尝试让学生的思路升华为理性思考:力作用在物体(排球)上,可能使物作(排球)的运动状态改变,而排球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排球运动过程中“速度”这个物理量在发生改变,而物体的速度改变就预示着物体有加速度,从而得出“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时再提出问题:“同样大小力在不同物体上,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一样吗?”这样处理有两个作用:一是为进一步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留下思考的空间,二是为研究物体惯性提供客观需要。
  5 在教学评价上构建选拔性与发展多元评价体系
  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蕴涵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需要特征。高中物理教育价值追求的是“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并且提倡物理教学评价“重视学习过程评价”。笔者以为,物理教师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环境的需要,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过程性的发展性评价,在关注每一个过程的同时,注重结果的终端显示效果,将两种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选拔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更加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英语学科强调突出语言的实践性,课堂教学必须由传统的“满堂灌”转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提供讲练、质疑的机会,从而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自由交际的目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相适应的改革。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上好英语课,谈一谈笔
多年来,作文一直是学生最难学的,也是教师最难教的。面临新的形势,作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是什么?新时期作文应根植于生活这块土壤,基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积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
针对传统品德教育的弊端,《品德与生活》这门生活化、活动化的课程随着课改应运而生。它开辟了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而“自由表达”在这一课程中的运用,更对推进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传统德育课堂影响“自由表达”的因素  1.教材编排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以往的思想品德的教材,内容编排上存在着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