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我们的精神家园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fis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云:“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细想来,十分恰当。(究竟“恰当”在何处?需要稍作点拨,以概述语言的意义,点明主题。)
  徐霞客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雪溜,就是冰雪融化后,雪水滴落山涧的声音——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词人向子諲《鹧鸪天》中有言:“花能笑语柳能眠。”周邦彦《苏幕遮》中亦写道:“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花语、鸟鸣在传递生命的信息——这是生命的语言。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交响乐《欢乐颂》被奏响,人们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眼中泛起点点泪光。旋律、泪光、掌声是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的对话——这是艺术的语言。
  语言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媒介,更是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啁啁鸟鸣,萧萧风吟,舞台上演员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这些都是语言。(既然谈的是“广义的概念”的“语言”,那它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和“精神与文化的载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作用。)
  有一种语言,可以跨越国界、种族和时间的障碍,将世界上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那就是——人类相通的情感。
  我曾经思索:是什么让交响乐《欢乐颂》演奏了几百年,每一次奏响都能让人落泪?是什么让梵高的《向日葵》历经一个多世纪,仍能给观赏的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是什么让芭蕾舞剧《天鹅湖》在舞台上常演常新,让一代代后来者和异乡人如痴如醉?
  艺术的语言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其所蕴含的情感,是情感让人们找到了自己心中难以名状的体验和触动,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宽慰。它像一张大网,将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网罗其中,融为一体。(上面两段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语言”与“情感”的关系分析不清;二是对“情感”的分析过于笼统。)
  语言,承载着人与人相互沟通的使命。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欢和英国女歌手莎拉·布莱曼合唱的一曲《我和你》,沟通了世界。那段音乐,那个场面,成了中国与世界人民友谊的象征,它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了我们共有的语言。
  弗罗斯特诗云:“想不出有谁更情深意长,好似那海岸面对着海洋——守住了那合抱似的一湾,默数着数不尽的一浪接一浪。”
  我看见,无数的人们在语言的家园里无畏地、蓬勃地成长着。(最后一段的议论没有顺着弗罗斯特的诗句的内涵展开,与上文未形成有机的关联,与开头也缺少呼应。)
  升格指导
  文章既突出了语言的“广义性”,又突出了“情感语言”在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语言”和“语言承载物”之间的区分表述不够精准;二是文章主体部分对表演艺术中的“情感语言”的描述和阐释不够充分;三是开头与结尾过于简单,未能起到统领和总括全文的作用,未能与文章的标题相照应。针对文章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一是充实开头,重写结尾,使这两个部分起到统领和总结全文的作用;二是对文章的主體部分进行适当的扩充,以突出文章主旨——“情感”作为表演艺术的“语言”的意义;三是进一步明确概念,明确“情感”究竟属于“语言”还是“语言的承载物”的问题,使概念更清晰,论述语言更精准。
其他文献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俄国作家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我们的周总理在少年时更是立下了振聋发聩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简单地说,读书,就是为了补充我们的精神食粮。在纷繁的环境里,或为保持内心宁静,或为找寻航标,阅读都是一把金钥匙。  读书的美好是不难想象的。闲余,翻开一本好书,端上一杯香茶,
期刊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浙江人,大气如这钱江潮,滚滚巨浪来势汹汹,做事轰轰烈烈,遍及之处,同那横跨江南的浪里白条,掌控整个钱塘江;浙江人,虽说是在温顺水乡哺育成长,可骨子里的劲儿,卯出了祖祖辈辈闯出名堂的人。而杰出的浙江人更是有所作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是的,身为浙江人,我爱浙江的春花秋月,江南春晓,更爱浙江人自古传承的
期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浙江英才汇聚,人杰地灵,一代代人将浙江精神不断地传承,而现在,火炬传递到了我们这一代。  江浙地区多丘陵,溪流在群山之间萦绕,滋润着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奋而务实,这就是最初的浙江人,也是现在的浙江人。这几个字融入这方土壤,成了人们吃进去的米,喝进去的水,也长成了一代又一代浙江人的血与肉。  这血与肉凝结成了“韧”的性格。他们有着似水的柔韧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写作。  中国科学院博士杨风亭,为了完成论文,从书籍成堆的实验室,来到了江西省泰和县灌溪镇千烟洲养鸡站。她顶住异样的眼光,完成了论文,同时也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对互联网的熟悉,帮助当地百姓改良、开发、推销新品种,当了养鸡站的站长、董事长和形象大使,结果又遭到了异样的眼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内容,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期刊
曾看过一个故事,至今都刻骨铭心。说的是某生物研究所里,有一只做研究用的母鼠产下了十几只小鼠。可研究人员发现,此时的母鼠得了一种很可怕的肿瘤,是不治之症,顶多能活几天。而小鼠在哺育期内必须依靠母鼠的喂养方能存活生长,哺育期长达41天。这只母鼠一直忍受着病魔的折磨,然后在小鼠入睡的时候拼命地用嘴咬掉腐烂的肿瘤,居然活过了41天,在第42天的凌晨死去。十几只小鼠安然度过了它们生命中最脆弱的41天,进入了
期刊
范本呈现  匠心之道“守破离”  ◎刘根生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他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
期刊
江户料理之神早乙女哲哉,不管别人讥讽的眼光,坚持在萧条的经济下行年代,用榨出的美食,抚慰一个个疲惫的心灵,终获得“天妇罗之神”的美誉。石黑一雄冒着世人轻蔑的眼光,坚持容英日两风于一体,终创新文体,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纵观名人的成功历程,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秘诀无一不是坚持自我,不惧异样的眼光。(以外国名人素材开篇,化虚为实,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惧异样的眼光,就是但丁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
期刊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大一寒假,被国内一所著名高校高分录取的小王,见到他高中最要好的同学小刘,聊起各自的大学生活。   小王说,他进了大学才发现:身边有不少同学不但学习拔尖,而且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在大学里,自己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变得苍白无力。他后悔自己高中三年多数时间都在“题海”中度过了。   小刘对他说,不要这样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过
期刊
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历程,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自我,不惧异样的眼光。  汉代名将韩信发迹之前,曾经流落街头。一个在河边漂洗棉絮的老太太可怜他,每天都省下一碗饭给他,一连供养了他几十天。韩信填饱了肚子后,忍不住慷慨激昂起来,对老太太说,将来自己一定会重谢她。老太太一听,勃然大怒,训斥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于是韩信从这番刺激中清醒过来,开始奋发向上,历经艰险
期刊
让座,本是相互帮助、发扬美德的事。但是,一些人凭着“应该让座”和“维护美德”的正义感,在公共场合骂人、打人。社会美德能以一种更冷静、更有效率的方式维护吗?难道“生气”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常态选择吗?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在一个法治轨道上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她的犀利发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曾经震动一代中国人。今天,我们再次向社会发出提问:“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  社会为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