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部纪录片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几个主要因素,其中一个就是编导意识。编导意识对纪录片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首先分析记录片创作中编导意识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在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识的体现,最后讨论在纪录片创作中表达编导意识的原则。
【关键词】:纪录片;编导意识;创作
一、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识的重要性
1.编导意识体现了纪录片创作中编导的情感价值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作品,纪录片更加强故事性。因此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编导意识强有助于增强纪录片的叙事和趣味性。而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编导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全情投入,将自己的情感价值投入其中。虽然纪录片是对现场情景的真实记录和呈现,但是也需要艺术手段,增强故事的张力,使其更好地吸引观众,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艺术效果的体现,依赖于纪录片编导的情感价值。可以说,富有感情的编导可以将其情感价值融入到纪录片创作中,并形成纪录片的一条暗线引导纪录片故事发展。
2.编导意识关系着纪录片的审美取向
虽然纪录片是对真实场景的呈现,但是也反映了创作者、拍摄者的审美取向。因此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识中的审美取向决定了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的展现形式。这种形式,大到整体的谋篇布局,小到镜头的切换、场景的选择都体现了编导的审片取向。所以说,编导的审美取向如何决定了编导意识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体现,也影响了纪录片最终对观众的吸引力。
无论是纪录片的情感价值还是审美取向,都体现了编导的专业素养。编导的意识应该贯穿于创作的整个过程中。纪录片拍摄前编导需要对整个纪录片进行谋篇布局,把握整体的风格和走向。在拍摄过程中要时时观察,尽可能选择更好地呈现效果。在后期剪辑时也需要合理取舍。可以说编导意识影响着纪录片的好坏。
二、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识的主要体现
1.在选题确定环节通过编导意识体现纪录片内涵
一个好的纪录片首先需要满足的一个条件就是选题要好。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关系着纪录片拍摄的主题,也就影响了纪录片最终想要传达的内涵和思想价值。编导在纪录片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编导意识体现就是选题的把握。如果非常具有编导意识,在题材选择时能够从审美趋向和思想价值出发,那么纪录片将具有非常深厚的思想性。此外,编导意识在选题确定过程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了,编导思维和意识要符合道德标准并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操作。虽然纪录片是对真实场景的呈现,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呈现在纪录片的镜头前,比如记录一些敏感画面时需要采取特定的手法。而确定什么样的素材去呈现主题都是需要编导意识在选题确定环节需要考虑的。
2.在拍摄过程中的编导意识体现了呈现效果与真实性
一部纪录片在确定选题后,需要进行实地拍摄并进行后期剪辑。可以说镜头构成了纪录片的大部分,如果镜头处理得不到位,那么纪录片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选择什么样的镜头、怎样的呈现方式往往也就关系著纪录片的真实性。尤其是人物类的纪录片,因为人们通常习惯于将最好的一面展示在镜头前,但刻意强调的后果就是可能会导致不真实,将伪装的一面呈现出来。因此编导意识在拍摄过程中的体现关系着纪录片的呈现效果和真实性,要善于选择和捕捉细微之处、抓怕细节。镜头选择和切换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非常重要,编导意识的体现也尤为关键,编导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选择最适宜的拍摄角度。尤其是一些需要突出宏大背景的镜头,需要在拍摄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编导意识,对拍摄的景物进行放大或特写镜头以突出强调并尽可能呈现最真实自然的一面。
3.纪录片剪辑过程中的编导意识体现了纪录片的社会价值
纪录片完成拍摄后还需要经过后期剪辑,才能形成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剪辑是对纪录片的一次再操作,可以说如果剪辑地成功可以将前期拍摄素材的效果成倍地呈现出来,如果剪辑得不好,那么拍摄的效果不仅可能体现不出来,还有可能出现反向的效果。所以拍摄素材能够被更好地呈现出来,依靠后期的剪辑。在这一过程中,编导意识的发挥,可以充分整合各个拍摄素材的最好呈现效果,通过剪辑手法将素材进行整合,需要编导根据前期选题策划过程中对纪录片风格的定位、价值取向的判断等内容综合地把握纪录片剪辑。编导意识会直接影响剪辑时的风格,进而会影响着纪录片价值的体现。
三、纪录片创作中表达编导意识的原则
1.内容力求真实性,不作假
真实性是对纪录片的第一要求,只有真实的不捏造的作品才能深入人心、引起共鸣。因此,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编导意识的表达首先要把握真实性这一要求。不能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效果而忽视客观事实。也不能因为编导意识的过度渗入导致纪录片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出现人为干预的现象。如果编导意识过于干预和影响了纪录片的真行事,就会使纪录片偏离了最基本的标准。因此,编导要正确使用编导意识,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做性又不能过于将主观思想植入其中,要准确把握每一个细节,否则就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
2.兼顾艺术性与历史性
纪录片是对客观场景的记录和体现,从某种意义上做纪录片要有历史性,要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有详细的记录和清晰的呈现。这一点就要求纪录片必须真实、必须直接呈现。无论被记录的内容是否是历史题材都要求纪录片尊重已发生的客观事实,并且要有很强的叙事性,把故事讲好。而纪录片要想深入人心还需要有艺术性,如果单纯只是拍摄和记录,就会出现苍白的效果,不够生动也不能引发共鸣。所以需要两者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罗森塔尔. 纪录片编导与制作[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裴永忠. 论纪录片的编导艺术[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5(2):95-97.
[3]孙继勇. 电视纪录片编导的创作思维[J]. 青年记者, 2015(24):59-60.
【关键词】:纪录片;编导意识;创作
一、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识的重要性
1.编导意识体现了纪录片创作中编导的情感价值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作品,纪录片更加强故事性。因此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编导意识强有助于增强纪录片的叙事和趣味性。而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编导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全情投入,将自己的情感价值投入其中。虽然纪录片是对现场情景的真实记录和呈现,但是也需要艺术手段,增强故事的张力,使其更好地吸引观众,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艺术效果的体现,依赖于纪录片编导的情感价值。可以说,富有感情的编导可以将其情感价值融入到纪录片创作中,并形成纪录片的一条暗线引导纪录片故事发展。
2.编导意识关系着纪录片的审美取向
虽然纪录片是对真实场景的呈现,但是也反映了创作者、拍摄者的审美取向。因此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识中的审美取向决定了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的展现形式。这种形式,大到整体的谋篇布局,小到镜头的切换、场景的选择都体现了编导的审片取向。所以说,编导的审美取向如何决定了编导意识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体现,也影响了纪录片最终对观众的吸引力。
无论是纪录片的情感价值还是审美取向,都体现了编导的专业素养。编导的意识应该贯穿于创作的整个过程中。纪录片拍摄前编导需要对整个纪录片进行谋篇布局,把握整体的风格和走向。在拍摄过程中要时时观察,尽可能选择更好地呈现效果。在后期剪辑时也需要合理取舍。可以说编导意识影响着纪录片的好坏。
二、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识的主要体现
1.在选题确定环节通过编导意识体现纪录片内涵
一个好的纪录片首先需要满足的一个条件就是选题要好。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关系着纪录片拍摄的主题,也就影响了纪录片最终想要传达的内涵和思想价值。编导在纪录片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编导意识体现就是选题的把握。如果非常具有编导意识,在题材选择时能够从审美趋向和思想价值出发,那么纪录片将具有非常深厚的思想性。此外,编导意识在选题确定过程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了,编导思维和意识要符合道德标准并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操作。虽然纪录片是对真实场景的呈现,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呈现在纪录片的镜头前,比如记录一些敏感画面时需要采取特定的手法。而确定什么样的素材去呈现主题都是需要编导意识在选题确定环节需要考虑的。
2.在拍摄过程中的编导意识体现了呈现效果与真实性
一部纪录片在确定选题后,需要进行实地拍摄并进行后期剪辑。可以说镜头构成了纪录片的大部分,如果镜头处理得不到位,那么纪录片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选择什么样的镜头、怎样的呈现方式往往也就关系著纪录片的真实性。尤其是人物类的纪录片,因为人们通常习惯于将最好的一面展示在镜头前,但刻意强调的后果就是可能会导致不真实,将伪装的一面呈现出来。因此编导意识在拍摄过程中的体现关系着纪录片的呈现效果和真实性,要善于选择和捕捉细微之处、抓怕细节。镜头选择和切换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非常重要,编导意识的体现也尤为关键,编导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选择最适宜的拍摄角度。尤其是一些需要突出宏大背景的镜头,需要在拍摄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编导意识,对拍摄的景物进行放大或特写镜头以突出强调并尽可能呈现最真实自然的一面。
3.纪录片剪辑过程中的编导意识体现了纪录片的社会价值
纪录片完成拍摄后还需要经过后期剪辑,才能形成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剪辑是对纪录片的一次再操作,可以说如果剪辑地成功可以将前期拍摄素材的效果成倍地呈现出来,如果剪辑得不好,那么拍摄的效果不仅可能体现不出来,还有可能出现反向的效果。所以拍摄素材能够被更好地呈现出来,依靠后期的剪辑。在这一过程中,编导意识的发挥,可以充分整合各个拍摄素材的最好呈现效果,通过剪辑手法将素材进行整合,需要编导根据前期选题策划过程中对纪录片风格的定位、价值取向的判断等内容综合地把握纪录片剪辑。编导意识会直接影响剪辑时的风格,进而会影响着纪录片价值的体现。
三、纪录片创作中表达编导意识的原则
1.内容力求真实性,不作假
真实性是对纪录片的第一要求,只有真实的不捏造的作品才能深入人心、引起共鸣。因此,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编导意识的表达首先要把握真实性这一要求。不能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效果而忽视客观事实。也不能因为编导意识的过度渗入导致纪录片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出现人为干预的现象。如果编导意识过于干预和影响了纪录片的真行事,就会使纪录片偏离了最基本的标准。因此,编导要正确使用编导意识,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做性又不能过于将主观思想植入其中,要准确把握每一个细节,否则就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
2.兼顾艺术性与历史性
纪录片是对客观场景的记录和体现,从某种意义上做纪录片要有历史性,要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有详细的记录和清晰的呈现。这一点就要求纪录片必须真实、必须直接呈现。无论被记录的内容是否是历史题材都要求纪录片尊重已发生的客观事实,并且要有很强的叙事性,把故事讲好。而纪录片要想深入人心还需要有艺术性,如果单纯只是拍摄和记录,就会出现苍白的效果,不够生动也不能引发共鸣。所以需要两者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罗森塔尔. 纪录片编导与制作[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裴永忠. 论纪录片的编导艺术[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5(2):95-97.
[3]孙继勇. 电视纪录片编导的创作思维[J]. 青年记者, 2015(2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