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缺乏基本核心优势的中国自主品牌而言,混合动力、电驱动等新能源技术将是其战胜对手的惟一机会。
2007年末,国内各大媒体和研究机构对2008年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提出了忧虑:认为2008年是自主品牌必须要突破的一年。
但是,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在整个汽车行业受到高油价、高膨胀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下,整个车市面临着下滑的趋势。而这其中,尤以自主品牌的下滑更为严重,领军企业奇瑞、吉利在销售排行榜上节节后退便是明证。
合资品牌不断下探,纷纷将势力范围触及到自主品牌的营地,而自主品牌集体向上的突破之路却显得异常艰难,从目前的态势来看,自主品牌的表现乏善可陈,没有明显的亮点,在发展之路上集体遭遇重挫。
对于眼下的自主品牌企业来说,锻炼内功更重要。本期汽车观察家,我们邀请极具国际化视野的汽车行业巾帼英雄刘小稚女士来为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汽车观察》:中国车市在5月和6月持续突然降温,有多方面的影响,您认为这种现象是暂时的还是一种必然的调整?
刘小稚:在我看来,眼下中国车市的降温并不吓人,站在全球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市场仍然是惟一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区域市场。当然,中国市场现在也在做一定的调整。这是在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吃紧的压力下的一种必然表现,原材料上涨、高油价以及通货膨胀对汽车消费市场领域的负面影响也是肯定存在的。从整个中国车市成长的历程来看,我们的市场仍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目前,现车库存又达四年新高,各整车企业势必做出各种促销活动给购车人提供又一轮购车高潮和优质服务,我个人认为,中国汽车市场今年仍将突破1000万辆的目标。
美国的汽车市场应该是此番全球市场调整力度最大的,对比中国市场,美国市场是保持了两位数的下降速度。此外,研究美国市场,我们应该知道,整个美国两亿辆的汽车保有量,如果按照5%的换车率,也就是1000万辆的增量。但是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虽然美国汽车市场今年这个目标实现比较困难,但是如果各整车企、业对车型的耗油很快做出调整美国市场仍然会很大。
所以,结合世界市场情况来看,我们不必对中间汽车市场增长的大趋势太过悲观。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股市不振等带来的货币流动性问题对整个车中的影响,要对整个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这样就不会迷失方向。
《汽车观察》:在国内整个车市出现下滑的趋势下,我们对比数据发现,大众、丰田等企业在中国仍然保持着比较强劲的增长,一汽丰田更是上升到了第四的位置,而奇瑞、吉利持续下降,您怎么看待这种反差?
刘小稚:其实这应该从各个级别车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的差距在加大,在市场上的表现就应该是同级高档车得到了快速增长,而同级低档车得到了缓慢增长。自主品牌的产品几乎集中在低档车领域,你比别人增长的慢,在销量下落后别人也就正常。
中国买车的车王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买车不,定就得看品牌,但是在价格相差不足很大的时候,品牌与质量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更重要了。在价位相差无几的时候,消费者当然会选择品牌和质量相对更高一点的合资品牌,尽管合资品牌也是made in china。
所以,这给我们的自主品牌提了一个醒,对于每一款产品来说,车的定位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针对每个细分市场,对车主的消费心理有全面的把握。品牌度是我们跟合资品牌最大的差距,这个我们必须有长期的打算,品牌度应该是在把每个细分市场做精、做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在品牌不够强大的时候,一定要实行差异化,在产品价格跟合资品牌相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在安全要求、用途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汽车观察》:自主品牌企业自己也纷纷将2008年作为调整年,提出要更注重内涵式发展,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好像整个自主品牌行业还是弥漫着浮躁之风,都以向中高端车市发展为目标和改变自己困局的策略,您怎么看待自主品牌企业这种调整计划?
刘小稚:我们常常提到欧系车的时候,就会觉得这车工艺好,质量、设计可靠,技术领先,而美系车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动力和安全性能好,日系车我们队为省油、保养成本低、装备齐全。而我们的自主品牌还不到十年的历程,品牌很年轻,各个方面的资源都很年轻。
我们的自主品牌在向国际品牌学习的过程,现在还存在着一个“只学其表,不学具单”的毛病。比方说我们也用尽各方资源最后制造了,辆特别豪华特别先进的车,但是我们往往最后发现,这辆造价昂贵的车却是一个“四不像”。
当然,对于中高级车市场,自主品牌绝对不能放弃。只是每个企业必须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做有针对性的向上突破。我们不能搞全面开花,而应改出一些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必须从点滴做起,不能妄想一口吃个胖子。
《汽车观察》:自主品牌企业现在面临着两头挤压,一方面是成本的上升,一方面是合资品牌的下压,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品牌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度过目前的难关?
刘小稚:还是跟我前面提到的一样,自主品牌必须要出自己有特色的产品才行。这个产品,不是被领导接受,而应该是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在我看来,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是自主品牌必须要突破的市场。自主品牌企业应该看到,我们中国汽车市场目前是一个稳定的成长市场,这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巨大的试验场,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这个试验场。而且现在整个时机也不错,在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自主品牌能在这个上面有所突破,以后的路就会相对好走。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的是,自主品牌汽车必须步伐更快一点。根据欧盟最新相关协议,他们在2020年时所有的汽车产品都必须将是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试验场拱手让给别人。所以,所有的自主品牌企业必须努力,大家必须集合各自的优势资源来共同突破。
《汽车观察》:说到新能源汽车,记得您在4月本刊与美中汽车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的自主品牌发展论坛上也提出,中国汽车企业技术突破口就在于此,而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企业都声称也在打造自己这方面的技术优势,但是目前来看,更似乎是“雷声大,雨点小”,您怎么看待这种尴尬?
刘小稚:有时候我也为这种尴尬感到痛心,我始终觉得,我们不能将这个很好的机会失去。新能源汽车下是一个政治口号,我们的企业必须要有具体的愿景。
我们看到,所有的国际汽车巨头都已经在这方面开始行动了,而且根据预测,油价未来还会走高,各国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都在提示我们,我们必须赶快行动。
国家相关部门也必须给予协调和支持,因为这不是整车厂单独的事情。如果我们的零部件厂商也能够抓住这个机遇,与整车厂合作,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研发上实现突破,必然也会对未来整个,十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从全国角度来讲,我们现在的自主品牌还是在各打各的,大家都在为产品的市场份额尽兴竞争。但是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个新兴的市场来说,我们的自主品牌应该联合起来,结合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充分利用我们国内市场这个巨大的试验场,来实现我们自己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成熟和可靠。
等到别的市场对新能源技术的应用都成熟了,中国的自主品牌就真正没有新的突破方向了。我们不能等待别的市场成熟了,那个时候也就是我们自主品牌真正迷失方向的时候。
《汽车观察》:最后,请您谈谈中国自主品牌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发挥这种优势?
刘小稚:中国自主品牌现在没有什么基本的核心优势。还是要重复我上面讲到的,如果中国的自上品牌企业能够在混合动力、电驱动等新能源汽车上实现突破,并掌握核心技术,这就将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核心优势。
这个优势我们现在没有,但是却可以在未来几年通过努力得以掌握,一旦掌握,对于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来说,绝对是一箭多雕。
2007年末,国内各大媒体和研究机构对2008年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提出了忧虑:认为2008年是自主品牌必须要突破的一年。
但是,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在整个汽车行业受到高油价、高膨胀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下,整个车市面临着下滑的趋势。而这其中,尤以自主品牌的下滑更为严重,领军企业奇瑞、吉利在销售排行榜上节节后退便是明证。
合资品牌不断下探,纷纷将势力范围触及到自主品牌的营地,而自主品牌集体向上的突破之路却显得异常艰难,从目前的态势来看,自主品牌的表现乏善可陈,没有明显的亮点,在发展之路上集体遭遇重挫。
对于眼下的自主品牌企业来说,锻炼内功更重要。本期汽车观察家,我们邀请极具国际化视野的汽车行业巾帼英雄刘小稚女士来为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汽车观察》:中国车市在5月和6月持续突然降温,有多方面的影响,您认为这种现象是暂时的还是一种必然的调整?
刘小稚:在我看来,眼下中国车市的降温并不吓人,站在全球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市场仍然是惟一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区域市场。当然,中国市场现在也在做一定的调整。这是在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吃紧的压力下的一种必然表现,原材料上涨、高油价以及通货膨胀对汽车消费市场领域的负面影响也是肯定存在的。从整个中国车市成长的历程来看,我们的市场仍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目前,现车库存又达四年新高,各整车企业势必做出各种促销活动给购车人提供又一轮购车高潮和优质服务,我个人认为,中国汽车市场今年仍将突破1000万辆的目标。
美国的汽车市场应该是此番全球市场调整力度最大的,对比中国市场,美国市场是保持了两位数的下降速度。此外,研究美国市场,我们应该知道,整个美国两亿辆的汽车保有量,如果按照5%的换车率,也就是1000万辆的增量。但是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虽然美国汽车市场今年这个目标实现比较困难,但是如果各整车企、业对车型的耗油很快做出调整美国市场仍然会很大。
所以,结合世界市场情况来看,我们不必对中间汽车市场增长的大趋势太过悲观。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股市不振等带来的货币流动性问题对整个车中的影响,要对整个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这样就不会迷失方向。
《汽车观察》:在国内整个车市出现下滑的趋势下,我们对比数据发现,大众、丰田等企业在中国仍然保持着比较强劲的增长,一汽丰田更是上升到了第四的位置,而奇瑞、吉利持续下降,您怎么看待这种反差?
刘小稚:其实这应该从各个级别车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的差距在加大,在市场上的表现就应该是同级高档车得到了快速增长,而同级低档车得到了缓慢增长。自主品牌的产品几乎集中在低档车领域,你比别人增长的慢,在销量下落后别人也就正常。
中国买车的车王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买车不,定就得看品牌,但是在价格相差不足很大的时候,品牌与质量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更重要了。在价位相差无几的时候,消费者当然会选择品牌和质量相对更高一点的合资品牌,尽管合资品牌也是made in china。
所以,这给我们的自主品牌提了一个醒,对于每一款产品来说,车的定位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针对每个细分市场,对车主的消费心理有全面的把握。品牌度是我们跟合资品牌最大的差距,这个我们必须有长期的打算,品牌度应该是在把每个细分市场做精、做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在品牌不够强大的时候,一定要实行差异化,在产品价格跟合资品牌相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在安全要求、用途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汽车观察》:自主品牌企业自己也纷纷将2008年作为调整年,提出要更注重内涵式发展,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好像整个自主品牌行业还是弥漫着浮躁之风,都以向中高端车市发展为目标和改变自己困局的策略,您怎么看待自主品牌企业这种调整计划?
刘小稚:我们常常提到欧系车的时候,就会觉得这车工艺好,质量、设计可靠,技术领先,而美系车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动力和安全性能好,日系车我们队为省油、保养成本低、装备齐全。而我们的自主品牌还不到十年的历程,品牌很年轻,各个方面的资源都很年轻。
我们的自主品牌在向国际品牌学习的过程,现在还存在着一个“只学其表,不学具单”的毛病。比方说我们也用尽各方资源最后制造了,辆特别豪华特别先进的车,但是我们往往最后发现,这辆造价昂贵的车却是一个“四不像”。
当然,对于中高级车市场,自主品牌绝对不能放弃。只是每个企业必须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做有针对性的向上突破。我们不能搞全面开花,而应改出一些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必须从点滴做起,不能妄想一口吃个胖子。
《汽车观察》:自主品牌企业现在面临着两头挤压,一方面是成本的上升,一方面是合资品牌的下压,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品牌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度过目前的难关?
刘小稚:还是跟我前面提到的一样,自主品牌必须要出自己有特色的产品才行。这个产品,不是被领导接受,而应该是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在我看来,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是自主品牌必须要突破的市场。自主品牌企业应该看到,我们中国汽车市场目前是一个稳定的成长市场,这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巨大的试验场,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这个试验场。而且现在整个时机也不错,在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自主品牌能在这个上面有所突破,以后的路就会相对好走。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的是,自主品牌汽车必须步伐更快一点。根据欧盟最新相关协议,他们在2020年时所有的汽车产品都必须将是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试验场拱手让给别人。所以,所有的自主品牌企业必须努力,大家必须集合各自的优势资源来共同突破。
《汽车观察》:说到新能源汽车,记得您在4月本刊与美中汽车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的自主品牌发展论坛上也提出,中国汽车企业技术突破口就在于此,而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企业都声称也在打造自己这方面的技术优势,但是目前来看,更似乎是“雷声大,雨点小”,您怎么看待这种尴尬?
刘小稚:有时候我也为这种尴尬感到痛心,我始终觉得,我们不能将这个很好的机会失去。新能源汽车下是一个政治口号,我们的企业必须要有具体的愿景。
我们看到,所有的国际汽车巨头都已经在这方面开始行动了,而且根据预测,油价未来还会走高,各国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都在提示我们,我们必须赶快行动。
国家相关部门也必须给予协调和支持,因为这不是整车厂单独的事情。如果我们的零部件厂商也能够抓住这个机遇,与整车厂合作,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研发上实现突破,必然也会对未来整个,十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从全国角度来讲,我们现在的自主品牌还是在各打各的,大家都在为产品的市场份额尽兴竞争。但是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个新兴的市场来说,我们的自主品牌应该联合起来,结合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充分利用我们国内市场这个巨大的试验场,来实现我们自己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成熟和可靠。
等到别的市场对新能源技术的应用都成熟了,中国的自主品牌就真正没有新的突破方向了。我们不能等待别的市场成熟了,那个时候也就是我们自主品牌真正迷失方向的时候。
《汽车观察》:最后,请您谈谈中国自主品牌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发挥这种优势?
刘小稚:中国自主品牌现在没有什么基本的核心优势。还是要重复我上面讲到的,如果中国的自上品牌企业能够在混合动力、电驱动等新能源汽车上实现突破,并掌握核心技术,这就将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核心优势。
这个优势我们现在没有,但是却可以在未来几年通过努力得以掌握,一旦掌握,对于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来说,绝对是一箭多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