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居民小区是城乡社区的基础单元,小区治理的基础越牢固,社区治理的基础就越坚固,国家治理的大厦才能更稳固。为了探寻党建引领居民小区治理的有效路径,郫都区坚持党委领导、部门下沉、社会协同、群众参与“四位一体”思路,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城市“最基层”,把基层治理延伸到城市“最末端”,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到“院子里”。
加强党委领导,把好小区治理“方向盘”
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对小区规划管理提供顶层谋划和政策指导,为村(社区)党组引领小区治理定向把脉。
一是“建组织”抓覆盖。全面推行“1+3”小区党建引领治理架构,即成立小区党组织,建立小区业委会、议事会、监事会自治组织。在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小区实现党组织覆盖率100%,并赋予小区党组织议事、建议、监督和评议等权力;广泛动员小区居民成立业委会、议事会、监事会加强自我管理,确保商品房小区、老旧小区、安置小区“业委会、议事会、监事会”成立率不低于80%。
二是“建空间”强阵地。借鉴上海市在大多数居民小区设置居委会办公场地、活动场所的做法,利用小区配套用房、架空层等公共空间,打造30平方米以上的居民活动室、便民服务室、“邻里互助中心”等“温馨驿站”,根据小区居民实际需求,组织开展家园美化、读书交流、歌舞表演、“一对一”帮扶等主题活动,让小区成为居民的“第二个家”。
三是“建平台”优功能。构建“区—街道—社区—小区(院落)—楼栋—个人”六级全覆盖社区新媒体矩阵,建好空间载体“硬平台”的同时,全面建立小区、楼栋、单元QQ群、微信群等“软平台”,搭建线下“社区”+线上“社群”多元的沟通对话平台,打破空间局限,及时收集、发布和传播与小区居民有关的信息。
推进部门下沉,解决小区治理“痛难点”
社治、住建、公安、综合执法等区级部门齐抓共管,将执法、教育、服务等职能下沉到居民小区,规范和指导小区居民开展自治。
一是“找党员”抓骨干。重点盯住老旧小区、安置小区等易出现党建“真空地带”的小区,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QQ群交流等形式,找出小区各类入住党员,实施党员“三问三亮三带头”积分管理,引导党员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对“设岗定责”的党员严格考核,使之成为小区治理骨干,积极参与小区环保、宣传、帮扶、调解等公益服务,示范带动小区居民参与共建共治。
二是“找能人”提效能。坚持把“能人”作为提升小区治理效能的重要动力,社区党组织通过座谈交流、个别访谈、项目展示评比等形式,重点挖掘社团组织“带头人”、关心小区的“热心人”、关心小区发展的机关单位退休干部、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四类小区“能人”,尽可能为其参与小区治理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形成“业委会成员+支部党员+社区能人+普通居民”的多元参与治理格局,共同提升小区品质。
三是“找资源”优配置。社区党组织聚焦建设“全要素小区”,全面摸清小区基本情况、各类可利用的资源,尤其人才资源、空间资源,如社区未充分利用的“公共空间”等场地资源、“老年协会”等社团资源,充分整合可以调剂、配置的各类软硬件资源,提升小区治理品质。
深化社会协同,建设小区治理“共同体”
着眼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大力培育动员社会组织、“小区合伙人”、社会企业等社会力量,促进小区共建共治共享。
一是全面提升小区服务水平。积极引入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发展居民生活性服务业,建好小区居民“15分钟生活圈”。建立健全智慧物业平台,促进小区服务智能化,改善小区服务水平,提升小区居民舒适度与满意度。各街道设立服务中心,以小区就业创业、互帮互助服务为主,定期开展帮扶活动。
二是及时化解居民急难问题。街道党工委牵头,健全“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四级联动问题收集、处理与反馈机制,发动小区业委会、小组长、楼栋长、物业机构等力量,多种渠道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对小区停车难、养老难、托幼难、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民生实事问题,“一小区一档”建好问题台账,逐级协商解决,齐心协力促进小区和谐稳定。
三是深入推进小区综合治理。街道党工委牵头,构建“党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源头防范、诉非联解、多元共治、司法保障”的小区综合治理格局,将“溯源治理”延伸到小区,构建居民小区“人防、物防、技防、联防、消防”多防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将各类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促使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止于小区、解于社区,力求做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辖区。
聚焦群众参与,激发小区治理“活力源”
借鉴“枫桥经验”,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着力培养小区业主权责对等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
一是广泛凝聚居民治理共识。围绕构建组织强、环境好、治安好、服务好、风尚好的“一强四好”目标,引导居民共同制定《小区治理总体方案》,明确重点内容、主要项目、时间节点和具体措施,完善“居民公约”,让小区治理目标对居民的要求,逐步内化为居民的自我需要。
二是丰富居民议事平台。在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统筹下,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决定,多采取“坝坝会”“單元会”“楼栋会”等形式,尽可能增加参与议事的人员层次和数量,保证小区各类人群意见的充分表达。
三是优化居民议事机制。构建以小区居民为主的多层次协商议事格局,建立街道、社区、小区物业、业委会(议事会)、居民代表等参与的议事机制和“小区事务响应机制”,强化居民与小区(院落)、社区之间的互动联系,广泛凝聚小区治理合力,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议事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小区治理精细化水平。
加强党委领导,把好小区治理“方向盘”
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对小区规划管理提供顶层谋划和政策指导,为村(社区)党组引领小区治理定向把脉。
一是“建组织”抓覆盖。全面推行“1+3”小区党建引领治理架构,即成立小区党组织,建立小区业委会、议事会、监事会自治组织。在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小区实现党组织覆盖率100%,并赋予小区党组织议事、建议、监督和评议等权力;广泛动员小区居民成立业委会、议事会、监事会加强自我管理,确保商品房小区、老旧小区、安置小区“业委会、议事会、监事会”成立率不低于80%。
二是“建空间”强阵地。借鉴上海市在大多数居民小区设置居委会办公场地、活动场所的做法,利用小区配套用房、架空层等公共空间,打造30平方米以上的居民活动室、便民服务室、“邻里互助中心”等“温馨驿站”,根据小区居民实际需求,组织开展家园美化、读书交流、歌舞表演、“一对一”帮扶等主题活动,让小区成为居民的“第二个家”。
三是“建平台”优功能。构建“区—街道—社区—小区(院落)—楼栋—个人”六级全覆盖社区新媒体矩阵,建好空间载体“硬平台”的同时,全面建立小区、楼栋、单元QQ群、微信群等“软平台”,搭建线下“社区”+线上“社群”多元的沟通对话平台,打破空间局限,及时收集、发布和传播与小区居民有关的信息。
推进部门下沉,解决小区治理“痛难点”
社治、住建、公安、综合执法等区级部门齐抓共管,将执法、教育、服务等职能下沉到居民小区,规范和指导小区居民开展自治。
一是“找党员”抓骨干。重点盯住老旧小区、安置小区等易出现党建“真空地带”的小区,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QQ群交流等形式,找出小区各类入住党员,实施党员“三问三亮三带头”积分管理,引导党员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对“设岗定责”的党员严格考核,使之成为小区治理骨干,积极参与小区环保、宣传、帮扶、调解等公益服务,示范带动小区居民参与共建共治。
二是“找能人”提效能。坚持把“能人”作为提升小区治理效能的重要动力,社区党组织通过座谈交流、个别访谈、项目展示评比等形式,重点挖掘社团组织“带头人”、关心小区的“热心人”、关心小区发展的机关单位退休干部、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四类小区“能人”,尽可能为其参与小区治理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形成“业委会成员+支部党员+社区能人+普通居民”的多元参与治理格局,共同提升小区品质。
三是“找资源”优配置。社区党组织聚焦建设“全要素小区”,全面摸清小区基本情况、各类可利用的资源,尤其人才资源、空间资源,如社区未充分利用的“公共空间”等场地资源、“老年协会”等社团资源,充分整合可以调剂、配置的各类软硬件资源,提升小区治理品质。
深化社会协同,建设小区治理“共同体”
着眼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大力培育动员社会组织、“小区合伙人”、社会企业等社会力量,促进小区共建共治共享。
一是全面提升小区服务水平。积极引入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发展居民生活性服务业,建好小区居民“15分钟生活圈”。建立健全智慧物业平台,促进小区服务智能化,改善小区服务水平,提升小区居民舒适度与满意度。各街道设立服务中心,以小区就业创业、互帮互助服务为主,定期开展帮扶活动。
二是及时化解居民急难问题。街道党工委牵头,健全“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四级联动问题收集、处理与反馈机制,发动小区业委会、小组长、楼栋长、物业机构等力量,多种渠道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对小区停车难、养老难、托幼难、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民生实事问题,“一小区一档”建好问题台账,逐级协商解决,齐心协力促进小区和谐稳定。
三是深入推进小区综合治理。街道党工委牵头,构建“党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源头防范、诉非联解、多元共治、司法保障”的小区综合治理格局,将“溯源治理”延伸到小区,构建居民小区“人防、物防、技防、联防、消防”多防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将各类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促使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止于小区、解于社区,力求做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辖区。
聚焦群众参与,激发小区治理“活力源”
借鉴“枫桥经验”,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着力培养小区业主权责对等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
一是广泛凝聚居民治理共识。围绕构建组织强、环境好、治安好、服务好、风尚好的“一强四好”目标,引导居民共同制定《小区治理总体方案》,明确重点内容、主要项目、时间节点和具体措施,完善“居民公约”,让小区治理目标对居民的要求,逐步内化为居民的自我需要。
二是丰富居民议事平台。在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统筹下,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决定,多采取“坝坝会”“單元会”“楼栋会”等形式,尽可能增加参与议事的人员层次和数量,保证小区各类人群意见的充分表达。
三是优化居民议事机制。构建以小区居民为主的多层次协商议事格局,建立街道、社区、小区物业、业委会(议事会)、居民代表等参与的议事机制和“小区事务响应机制”,强化居民与小区(院落)、社区之间的互动联系,广泛凝聚小区治理合力,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议事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小区治理精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