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语文素养提升的第一载体,教材和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教师要有教材意识,这种意识是教学视野和价值意识,教学的真正意义正是在这种意识下对教学内容的研制、重构和创生。
【关键词】教材 课程 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部编教材”,笔者在教学时,以语文关键能力为主线,设计真实的情境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原认知系统,把教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横向上板块组合,纵向上统筹策划,构建多元、立体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注入“课程”基因,把课文串成课程
“讲故事”,即“复述课文”,在部编版二年级教材里频繁出现,且训练角度多样,层次不同。笔者由此想到可以把含有“讲故事”这个能力训练点的课文统整在一起,串成一个培养学生“讲故事”能力的课程。
二年级上册教材里,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图片和关键的词句讲。二年级下册的训练上有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如结合词语讲、根据示意图讲、根据表格内容讲等。难度上也有了提升,如从二年级上册的多幅图到二年级下册的单幅图。“借助词语”讲也由上册的3个词语提高到下册的12个词语。“关键句”从上册的提供延伸到学生自己画出关键句再讲述。讲述形式从形象的图片到抽象的词句再到综合的图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逐步提升。
明确了二年级“讲故事”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教材的内容形式后,笔者采用了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的方式,从童话创造的角度出发,发现很多童话故事往往具有反复叙事的结构以及一波三折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叙事结构,展开想象、组织材料,改写、创编简单的童话。具体操作如下:
(一)前后承接,落实讲述要点
挑战“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爬坡。如二年级上册第一次练习“看图片讲故事”是教材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课后要求和图画内容如下:
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提示语非常清晰,要求学生看着图片,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五幅图片,清晰地描绘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大大降低了讲述的难度。
到了二年级下册,同样是“看图讲故事”,《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课后要求是:借助一幅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内容定格在邓爷爷给树浇水,至于他如何挑选树苗、移苗入坑、挥锹填土、扶正树苗等,从图片中是看不到的。学生需借助图片,结合课文内容对植树过程的描写(抓住邓爷爷植树的动作:挖—挑选—移入—填土—看—扶正)以及自己的植树体验进行讲述。这样对单幅图片进行讲述比二年级上册看呈现情节发展变化过程的多幅图片进行讲述要难得多。在教学时,教师需引导学生结合看图进行关联、想象,方能把故事说清楚。
(二)展开学习过程,突破讲述难点
创设言语场域,积极训练。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讲述时间,充分展开学习的过程,突破讲述难点。
如《蜘蛛开店》一课讲故事的设计如下:
活动一,初补蛛网,回顾内容简单讲故事。
(1)说一说蜘蛛卖过什么东西?都有哪些顾客?出示词条,让学生从卖毛衣、卖手套、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河马、长颈鹿、大象、袋鼠等这些词条中选一选、贴一贴。
(2)看着蜘蛛网上的这些提示来简单地讲一讲这个故事。
活动二,扩充蛛网,抓住词语具体讲故事。
(1)有什么好办法把故事讲得好听呢?那我们试一试把蜘蛛网变变身,织得再大一点,相信我们一定能把故事讲具体。
(2)蜘蛛为什么要不断换卖商品呢?
(3)引导学生找描写蜘蛛织得很累很难的句子,提练关键词。如“河马嘴巴那么大,口罩好难织啊,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终于织完了。”(一整天、终于)
(4)自主找蜘蛛卖围巾和袜子也很累很难的关键词。(足足一个星期,累得趴倒在地上,吓得匆忙跑回网上)
(5)合作讲故事,通过动作表演、角色体验,把故事讲具体并评价。
活动三:完成蛛网,展开想象仿说故事
(1)引导观察蜘蛛网,发现了什么?
(2)引导讨论因为顾客故意刁难,故事才有波折。
(3)仿照課文继续编故事。提示:蜘蛛还会卖什么商品,卖给谁?蜘蛛怎么做?怎么想?
在《蜘蛛织网》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借助支架——“抓一些重要的词”把故事讲好,于是《小毛虫》的教学,目标就定位在“借助课后图文示意”这个支架,让学生化身为小毛毛虫进入角色内心,讲出自己心里的想法。课例如下:
亲爱的小毛虫们,你们最终蜕变成了蝴蝶。今天,你,蝴蝶遇到了一只跟你原来一样的小毛虫你会怎样述说自己的经历呢?请选择以下场景讲述。
故事情节一:蝴蝶向可怜的小毛虫简要说说自己经历的变化(小毛虫—小茧子—蝴蝶)。
故事情境二:因为小毛虫不太相信,所以蝴蝶一五一十叙述了具体的蜕变过程。
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会了抓住重要词讲故事,还知道了可以化身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笔者让学生先借助课后提供的词语提问题,然后再把问题串起来讲故事。如围绕“愿意”一词回顾第一部分的内容:小马愿意帮老妈做事吗?他是怎么说的?妈妈要他做什么?这几个问题把“愿意、麦子、磨坊”三个词都包含进去了,学生把问题连起来讲一讲。学完课文,笔者让学生创编了小马第二次过河的故事:
过了几天,下起了大雨。大雨一连下了几天几夜,河水涨了老高,外婆打电话说自己家被水淹了。老马听了十分着急,对小马说:“孩子,你赶紧去给外婆送袋面粉吧!”小马驮起面粉飞快地向外婆家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 学生们迁移了课文中的对话,在故事中安排了新的角色:小猴、河马伯伯等。
这样,把散落在教材中的有关“讲故事”要素的课文串成了“讲故事”的课程,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同时,能力也在螺旋上升。同时,依托“讲故事”课程,唤起学生的言说欲望,切实发展了他们的言说能力。
二、从单层、平面课程转向多元、立体课程
如何打通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整合课内、课外课程,从单层平面的课程结构转向多元、立体结构的“实质关联的素养课程”是基于核心素养下教材教学的应然追求。
(一)构建以文化为核心的学科课程
笔者依托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这篇课文,做了有关“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主题实践课程。学生们分组合作,结合学习单展开学习调查,接着班级进行汇报交流:
1.红红火火庆新春
除了儿歌中介绍的春节活动外,春节还有哪些好玩的活动?我们可以进行闯“年”关的活动,如讲年的故事、说说“红彤彤的春联”故事、背诵有关春节的古诗、设计“春节祝福语”。
2.张灯结彩闹元宵
说说在东塔公园看花灯、在少年宫猜灯谜时的热闹场面,再读“大街小巷人如潮”这个比喻句,体会看花灯的人多而热闹的场景。
3.烟雨蒙蒙祭先人
讲一讲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股充饥,辞官不言禄、抱树而死”的传说;介绍古人清明节的一些习俗活动;说说自己清明节的活动。
4.龙舟粽香念屈原
回顾一年级学过的课文《端午粽》;视频播放关于划龙舟的壮观场面;讲讲屈原的爱国故事,感受诗人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5.牛郎织女会鹊桥
讲述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故事;背诵关于《七夕》的有关诗歌;探究为什么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直流传不衰?感受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各民族其他的传统节日
其实只要有课程意识,整合各类课程资源,统一学习内容与方式,就可以形成多元、立体、彼此关联的素养课程。
(二)建构以学科为核心的全科课程
系统、整体、整合、统筹是當前深化课改的关键词。跳出语文教语文,构建无边界全科课程也是基于核心素养下部编版教材教学所应该倡导的。学生们背诵80首古诗后,教师可以教学进行整合的古诗拓展课:
(1)出示古诗题,师随机抽查。
(2)填写诗歌九宫格(让学生选字连成诗;每组学生在九宫格里出题,并设小陷阱,让其他组学生选字成诗)。
(3)看画猜诗。
(4)播放歌曲,把听到的诗写在学习单上,学生齐唱这首诗。
当教师树立了“教材意识”,合理开发和利用部编版教材,选取适切的内容,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目标,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优化学生语文素养结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教材 课程 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部编教材”,笔者在教学时,以语文关键能力为主线,设计真实的情境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原认知系统,把教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横向上板块组合,纵向上统筹策划,构建多元、立体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注入“课程”基因,把课文串成课程
“讲故事”,即“复述课文”,在部编版二年级教材里频繁出现,且训练角度多样,层次不同。笔者由此想到可以把含有“讲故事”这个能力训练点的课文统整在一起,串成一个培养学生“讲故事”能力的课程。
二年级上册教材里,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图片和关键的词句讲。二年级下册的训练上有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如结合词语讲、根据示意图讲、根据表格内容讲等。难度上也有了提升,如从二年级上册的多幅图到二年级下册的单幅图。“借助词语”讲也由上册的3个词语提高到下册的12个词语。“关键句”从上册的提供延伸到学生自己画出关键句再讲述。讲述形式从形象的图片到抽象的词句再到综合的图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逐步提升。
明确了二年级“讲故事”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教材的内容形式后,笔者采用了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的方式,从童话创造的角度出发,发现很多童话故事往往具有反复叙事的结构以及一波三折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叙事结构,展开想象、组织材料,改写、创编简单的童话。具体操作如下:
(一)前后承接,落实讲述要点
挑战“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爬坡。如二年级上册第一次练习“看图片讲故事”是教材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课后要求和图画内容如下:
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提示语非常清晰,要求学生看着图片,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五幅图片,清晰地描绘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大大降低了讲述的难度。
到了二年级下册,同样是“看图讲故事”,《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课后要求是:借助一幅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内容定格在邓爷爷给树浇水,至于他如何挑选树苗、移苗入坑、挥锹填土、扶正树苗等,从图片中是看不到的。学生需借助图片,结合课文内容对植树过程的描写(抓住邓爷爷植树的动作:挖—挑选—移入—填土—看—扶正)以及自己的植树体验进行讲述。这样对单幅图片进行讲述比二年级上册看呈现情节发展变化过程的多幅图片进行讲述要难得多。在教学时,教师需引导学生结合看图进行关联、想象,方能把故事说清楚。
(二)展开学习过程,突破讲述难点
创设言语场域,积极训练。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讲述时间,充分展开学习的过程,突破讲述难点。
如《蜘蛛开店》一课讲故事的设计如下:
活动一,初补蛛网,回顾内容简单讲故事。
(1)说一说蜘蛛卖过什么东西?都有哪些顾客?出示词条,让学生从卖毛衣、卖手套、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河马、长颈鹿、大象、袋鼠等这些词条中选一选、贴一贴。
(2)看着蜘蛛网上的这些提示来简单地讲一讲这个故事。
活动二,扩充蛛网,抓住词语具体讲故事。
(1)有什么好办法把故事讲得好听呢?那我们试一试把蜘蛛网变变身,织得再大一点,相信我们一定能把故事讲具体。
(2)蜘蛛为什么要不断换卖商品呢?
(3)引导学生找描写蜘蛛织得很累很难的句子,提练关键词。如“河马嘴巴那么大,口罩好难织啊,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终于织完了。”(一整天、终于)
(4)自主找蜘蛛卖围巾和袜子也很累很难的关键词。(足足一个星期,累得趴倒在地上,吓得匆忙跑回网上)
(5)合作讲故事,通过动作表演、角色体验,把故事讲具体并评价。
活动三:完成蛛网,展开想象仿说故事
(1)引导观察蜘蛛网,发现了什么?
(2)引导讨论因为顾客故意刁难,故事才有波折。
(3)仿照課文继续编故事。提示:蜘蛛还会卖什么商品,卖给谁?蜘蛛怎么做?怎么想?
在《蜘蛛织网》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借助支架——“抓一些重要的词”把故事讲好,于是《小毛虫》的教学,目标就定位在“借助课后图文示意”这个支架,让学生化身为小毛毛虫进入角色内心,讲出自己心里的想法。课例如下:
亲爱的小毛虫们,你们最终蜕变成了蝴蝶。今天,你,蝴蝶遇到了一只跟你原来一样的小毛虫你会怎样述说自己的经历呢?请选择以下场景讲述。
故事情节一:蝴蝶向可怜的小毛虫简要说说自己经历的变化(小毛虫—小茧子—蝴蝶)。
故事情境二:因为小毛虫不太相信,所以蝴蝶一五一十叙述了具体的蜕变过程。
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会了抓住重要词讲故事,还知道了可以化身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笔者让学生先借助课后提供的词语提问题,然后再把问题串起来讲故事。如围绕“愿意”一词回顾第一部分的内容:小马愿意帮老妈做事吗?他是怎么说的?妈妈要他做什么?这几个问题把“愿意、麦子、磨坊”三个词都包含进去了,学生把问题连起来讲一讲。学完课文,笔者让学生创编了小马第二次过河的故事:
过了几天,下起了大雨。大雨一连下了几天几夜,河水涨了老高,外婆打电话说自己家被水淹了。老马听了十分着急,对小马说:“孩子,你赶紧去给外婆送袋面粉吧!”小马驮起面粉飞快地向外婆家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 学生们迁移了课文中的对话,在故事中安排了新的角色:小猴、河马伯伯等。
这样,把散落在教材中的有关“讲故事”要素的课文串成了“讲故事”的课程,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同时,能力也在螺旋上升。同时,依托“讲故事”课程,唤起学生的言说欲望,切实发展了他们的言说能力。
二、从单层、平面课程转向多元、立体课程
如何打通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整合课内、课外课程,从单层平面的课程结构转向多元、立体结构的“实质关联的素养课程”是基于核心素养下教材教学的应然追求。
(一)构建以文化为核心的学科课程
笔者依托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这篇课文,做了有关“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主题实践课程。学生们分组合作,结合学习单展开学习调查,接着班级进行汇报交流:
1.红红火火庆新春
除了儿歌中介绍的春节活动外,春节还有哪些好玩的活动?我们可以进行闯“年”关的活动,如讲年的故事、说说“红彤彤的春联”故事、背诵有关春节的古诗、设计“春节祝福语”。
2.张灯结彩闹元宵
说说在东塔公园看花灯、在少年宫猜灯谜时的热闹场面,再读“大街小巷人如潮”这个比喻句,体会看花灯的人多而热闹的场景。
3.烟雨蒙蒙祭先人
讲一讲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股充饥,辞官不言禄、抱树而死”的传说;介绍古人清明节的一些习俗活动;说说自己清明节的活动。
4.龙舟粽香念屈原
回顾一年级学过的课文《端午粽》;视频播放关于划龙舟的壮观场面;讲讲屈原的爱国故事,感受诗人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5.牛郎织女会鹊桥
讲述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故事;背诵关于《七夕》的有关诗歌;探究为什么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直流传不衰?感受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各民族其他的传统节日
其实只要有课程意识,整合各类课程资源,统一学习内容与方式,就可以形成多元、立体、彼此关联的素养课程。
(二)建构以学科为核心的全科课程
系统、整体、整合、统筹是當前深化课改的关键词。跳出语文教语文,构建无边界全科课程也是基于核心素养下部编版教材教学所应该倡导的。学生们背诵80首古诗后,教师可以教学进行整合的古诗拓展课:
(1)出示古诗题,师随机抽查。
(2)填写诗歌九宫格(让学生选字连成诗;每组学生在九宫格里出题,并设小陷阱,让其他组学生选字成诗)。
(3)看画猜诗。
(4)播放歌曲,把听到的诗写在学习单上,学生齐唱这首诗。
当教师树立了“教材意识”,合理开发和利用部编版教材,选取适切的内容,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目标,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优化学生语文素养结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