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空观念是历史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往往较难把握。如何通过规律的把握和人为的联系,将教学内容生动呈现,让学生巩固知识,是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近几年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案例和创新思考,提出充分发挥同年、同期发生是史实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探索如何应用,并期望能够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把握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而实现学生的能力提升和核心素养形成。
【关键词】同年 同期 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
近日翻看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作者通过观察公元1587年(万历十五年)表面一派太平的大明朝,为何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和灭亡。再次阅读此书,也让笔者思考,是否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应用同年、同期发生的史实,充分挖掘其内在的联系,从而对历史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呢?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实践和同行课例进行的总结。
一、用于导入,凝神设疑
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虽然占时短暂,但对于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历史教师需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一课的导入为例,在设计时,笔者选用了能反映18世纪末中英两国纺织业生产情况的两幅图景,并配以这样的文学性语言描述: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纱车的吱呀呻吟合奏出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正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该案例选取中英两国同期史实,将中西方之间的差距具体化、形象化,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近代中西方在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还能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所谓“康乾盛世”的理性认识和思考,带着疑惑进入新课的学习。总之,这样的导入设计能起到凝神、设疑等作用。
二、用于过渡,自然衔接
历史课堂中的过渡环节,重在简洁、流畅和自然。在讲授《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课时,在《别了,雅尔塔》(苏联解体)和《鼎足之势话西方》(美国妄图建立“单极世界”)两目内容的过渡中,有老师是这样操作的:
面对苏联解体,邓小平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的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義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段话出自19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
而同年,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在阐述美国21世纪外交政策的讲话中说:“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
美国《时代周刊》为克林顿的讲话所作的注释是:“国际秩序和安全最好的保证是由一个‘善良的强国’居支配地位,就目前和将来而言,这个强国就是美国。”
通过1992年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不同言论,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内容之间的过渡衔接,而且打通了必修一与必修二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入邓小平对苏联解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理解,“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涵养家国情怀。
三、用于升华,触动思维
高中历史课堂在完成基本史实的讲授后,有必要对全课内容做一总结升华,这一升华既是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的要求,也是点睛之笔和全课之魂。有教师在讲授完《清朝的边疆政策》的基本史实后,引入下面两则史实:
1786年1月,美国谢司起义失败,但震动了整个统治集团,他们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786年,乾隆帝镇压台湾林爽文天地会起义。天地会早先领导、发号施令中枢在台湾;历经林爽文事件以后,天地会领导权由台湾转移至中国大陆内地,此后一直成为清朝的内部隐患。
正当笔者在疑惑教师为何要加入这一无关史实之时,这位老师随后又补充了清末的“疆防”和“塞防”之争,最后抛出一问:近代中国为何经常遭遇边疆危机?笔者顿时豁然开朗,原来这位老师是想通过中美比较,引导学生思考近代边疆危机背后的制度设计原因——中央集权能够镇压内乱,过度集权却不足以抵御外敌。这样的设计,既关照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具有现实意义,又启发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触动学生的历史思维,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用于复习,梳理知识
历史史实错综复杂,而当前的教学范式更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混乱和支离感。其实,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已为历史学习者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就看教师是否能否让学生学会使用这把钥匙。
在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教学的时候,笔者也观察到学生对于时空的把握比较困难,因此在复习迎考阶段,布置学生通过阅读书本,自主整理二战的大事年表。有的学生按照课本内容进行了梳理,而其中个别热爱思考的同学,不仅梳理了时间点,还把同年发生的历史事件,从书本的不同章节筛选出来,归纳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发生事件表”。
学生通过这样的时间梳理,解决了战争史学习过程中的时间概念混乱难题,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笔者随之将这些优秀作业作为范例进行推广,使这种复习方法惠及其他同学,学习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梁启超先生曾指出:“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基于以上历史教学案例,以同年、同期发生的史实为基点的创新实践探索,对教师而言不仅能提升教学能力,也有助于教学思维的开拓;对学生而言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还能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同年 同期 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
近日翻看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作者通过观察公元1587年(万历十五年)表面一派太平的大明朝,为何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和灭亡。再次阅读此书,也让笔者思考,是否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应用同年、同期发生的史实,充分挖掘其内在的联系,从而对历史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呢?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实践和同行课例进行的总结。
一、用于导入,凝神设疑
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虽然占时短暂,但对于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历史教师需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一课的导入为例,在设计时,笔者选用了能反映18世纪末中英两国纺织业生产情况的两幅图景,并配以这样的文学性语言描述: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纱车的吱呀呻吟合奏出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正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该案例选取中英两国同期史实,将中西方之间的差距具体化、形象化,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近代中西方在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还能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所谓“康乾盛世”的理性认识和思考,带着疑惑进入新课的学习。总之,这样的导入设计能起到凝神、设疑等作用。
二、用于过渡,自然衔接
历史课堂中的过渡环节,重在简洁、流畅和自然。在讲授《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课时,在《别了,雅尔塔》(苏联解体)和《鼎足之势话西方》(美国妄图建立“单极世界”)两目内容的过渡中,有老师是这样操作的:
面对苏联解体,邓小平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的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義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段话出自19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
而同年,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在阐述美国21世纪外交政策的讲话中说:“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
美国《时代周刊》为克林顿的讲话所作的注释是:“国际秩序和安全最好的保证是由一个‘善良的强国’居支配地位,就目前和将来而言,这个强国就是美国。”
通过1992年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不同言论,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内容之间的过渡衔接,而且打通了必修一与必修二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入邓小平对苏联解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理解,“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涵养家国情怀。
三、用于升华,触动思维
高中历史课堂在完成基本史实的讲授后,有必要对全课内容做一总结升华,这一升华既是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的要求,也是点睛之笔和全课之魂。有教师在讲授完《清朝的边疆政策》的基本史实后,引入下面两则史实:
1786年1月,美国谢司起义失败,但震动了整个统治集团,他们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786年,乾隆帝镇压台湾林爽文天地会起义。天地会早先领导、发号施令中枢在台湾;历经林爽文事件以后,天地会领导权由台湾转移至中国大陆内地,此后一直成为清朝的内部隐患。
正当笔者在疑惑教师为何要加入这一无关史实之时,这位老师随后又补充了清末的“疆防”和“塞防”之争,最后抛出一问:近代中国为何经常遭遇边疆危机?笔者顿时豁然开朗,原来这位老师是想通过中美比较,引导学生思考近代边疆危机背后的制度设计原因——中央集权能够镇压内乱,过度集权却不足以抵御外敌。这样的设计,既关照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具有现实意义,又启发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触动学生的历史思维,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用于复习,梳理知识
历史史实错综复杂,而当前的教学范式更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混乱和支离感。其实,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已为历史学习者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就看教师是否能否让学生学会使用这把钥匙。
在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教学的时候,笔者也观察到学生对于时空的把握比较困难,因此在复习迎考阶段,布置学生通过阅读书本,自主整理二战的大事年表。有的学生按照课本内容进行了梳理,而其中个别热爱思考的同学,不仅梳理了时间点,还把同年发生的历史事件,从书本的不同章节筛选出来,归纳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发生事件表”。
学生通过这样的时间梳理,解决了战争史学习过程中的时间概念混乱难题,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笔者随之将这些优秀作业作为范例进行推广,使这种复习方法惠及其他同学,学习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梁启超先生曾指出:“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基于以上历史教学案例,以同年、同期发生的史实为基点的创新实践探索,对教师而言不仅能提升教学能力,也有助于教学思维的开拓;对学生而言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还能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