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色农业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是一种科技型农业、集约型农业、高效型农业。特色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增长极,是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创新型农业经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通化市为例,对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特色农业;山区农业资源;开发区域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6)11-0068-06
收稿日期:2016-08-10
作者简介:刘耀光(1982—),男,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当前,在同步推进新型四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工业化、城镇化相比仍显滞后。面对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局面,依靠山区资源优势,以发展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山区农业
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平川型农业现代化模式。指的是利用耕地广阔、土质肥沃、机械化程度较高等优势发展规模农业,提高规模效益。如黑龙江垦区耕地面积达到3600多万亩,完全采用机械化耕种、自动化收割,每年可以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00亿斤以上。二是城郊型农业现代化模式。指的是利用距离城区较近的区位优势,发展棚膜经济和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城市提供配套服务。如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省寿光市利用农业科技促进了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融合发展。三是山区特色型农业现代化模式。指的是依托独有的地势风貌、生态环境和区域优势,开发并生产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农特产品。如浙江省丽水市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区,山地面积占88.42%,而耕地面积只占5.52%。面对这些不利因素,丽水市主动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并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以建设生态精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抓手,着力打造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畜牧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既发展了生态农业,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2014年8月7日,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韩俊在《经济日报》发表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没有标准和最佳 只有最适合》一文中指出,农业现代化没有标准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只要是在开发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就是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
吉林省通化市与浙江省丽水市一样也是典型的山区城市,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以上,人均耕地面积只有4.9亩,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耕地质量来看,中低产田占70%,15度以上坡耕地占50%左右,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30%。特别是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投入品,不仅使耕层越种越薄,还带来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和白色污染。从种植效益来看,农作物仍然以传统的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平均每亩地的纯利润只有600元左右。光靠种地打粮,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温饱都成问题,增收致富更是难上加难。对此,笔者认为,面对通化市山多田少的现实情况,只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当前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意识层面
从政府层面来看:一些地方政府既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地山区农业资源的可贵性和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特色农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而是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工业项目建设和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上,对发展特色农业不够重视,个别地区甚至还存在“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现象。从农业工作者层面来看:目前,真正了解农业发展规律的专家型人才不多,更缺乏真正具备特色农业生产技术的技术型人才,不能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从农民层面来看:部分农民受文化素质和传统农业思维所限,小农意识比较严重,不想、不愿、也不敢放弃原有的小农生产方式去尝试发展特色农业,“只求混个肚儿圆,也不冒险去挣钱”。
(二)规划设计层面
尽管一些山区的农业资源丰富,但当地政府或没有制定详细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或缺少开发设计,其往往只重视那些认知度比较高、发展相对成熟、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特色产业,对于目前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但具备长远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培育不足。究其原因:一是没有摸清家底,对于到底有哪些值得开发利用的特产资源还不了解。二是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农业本身就是弱质产业,作物生长的周期相对较长,收益回报相对较慢。因此,一些地区不愿意在这方面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转而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见效快的产业。“喜欢吃快餐,不愿吃大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业的整体开发。
(三)产业发展层面
一是开发利用不足,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对于广大山区来讲,可开发利用的特色农业资源数量繁多、种类齐全,特别是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和催生了以林果、林草、林花、林药、林牧、林禽、林菜、林菌、林蛙、“林渔”为主要代表的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林下经济体系。然而,由于对林下经济的认识不足、开发不够,能够真正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却为数不多,并且大部分局限在种植业。因此,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缺少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短。农产品的深加工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在美国,玉米有工业黄金原料之称,能够用玉米加工出大到航天飞机的零部件,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衣服、牙膏牙刷、桌椅板凳、汽车轮胎等2000多种生产、生活产品,形成了典型的“玉米经济”。而在我国,部分山区由于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含量偏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大多数农产品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就直接进行销售,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三是缺少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在特色农业领域,往往只有很少一部分产业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规模、打出品牌,其他农产品基本都是无名无牌,由此导致特色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例如:同样是生产林蛙油,吉林省通化市林蛙油的市场价格是每公斤4000—5000元,而吉林舒兰泰信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北京同仁堂合作生产的“同仁堂牌中国林蛙油颗粒”获得了国家专利,市场价格达到每公斤10万元以上。 三、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出路在“山”,优势在“山”,成功也在“山”。笔者认为,总的发展思路就是念好“山”字经,延长产业链,走出特色路,打造山区特色农业“升级版”。
(一)做大“规模山”,提升农业规模经营
所谓做大“规模山”,就是通过延伸产业链的长度,形成增值效应;通过增加产业链的厚度,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拓展产业链的宽度,形成集群效应。
⒈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要广泛开展调研,摸清家底,全面了解当地特色农业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及开发利用情况。要科学论证,找准定位,分析各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要突出重点,有序开发,立足于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资源条件好、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要层层推进,抓好落实,按照产业发展的总体设想,有计划、分阶段地完成产业发展目标任务。
⒉引导土地规模经营。建立土地投资补偿机制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反租倒包等流转方式,引导土地向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种养大户集中。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土地流转,自建基地并不断扩大规模,以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以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⒊培养并引进龙头企业。一是扶强做大现有企业。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开发和利用优势特色资源,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使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并在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引导其他领域的企业投资创办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逐渐进入农业领域,真正做到弱势产业补短板、优势产业大提升。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际和国内知名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
⒋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模式:一是以农业工业化的形式建立涉农产业化集群,并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小城镇。二是借助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力量,共同建立农业科技示范集群。三是利用上下游关联产业,建立形成农业集群。笔者建议,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借鉴第三种模式,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类专业协会、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生产基地”的发展思路,延长产业链条,以此促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
(二)做响“品牌山”,塑造品牌农业
所谓做响“品牌山”,就是要充分利用一个地区独特的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打好集约牌、科技牌、生态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⒈提高科技含量。一是引进新品种。要因地制宜,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的开发转化,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品种更新换代。如通化县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甜玉米、黏玉米等新品种,每亩地收入达到1000—1200元,比普通玉米增收300元左右。二是推广新技术。应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并与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三是建设特色农业示范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带动引领,促进项目资金整合,推进产业产品开发,建立特色农业示范点,以此引导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依靠“土专家”“田秀才”这支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把农民所需的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真正做到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⒉打造特色品牌。一是以质量创品牌。要引导农民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加工和销售,并对农产品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着力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商标、质量有认证”的标准化格局。二是以整合强品牌。要根据山区的基础条件和历史文化特点,选择具有较强产业实力、较好品牌基础的产品进行整合,改变以往各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将特色产品统一打造成为具有地区标识的品牌。三是以营销促品牌。要组织企业参加农博会等相关展示展销活动,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做好宣传推介工作,以此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借鉴“好客山东”的旅游品牌宣传模式,将山区的农业品牌进行捆绑营销,集中推介。四是以文化兴品牌。要培育特色饮食文化,通过建设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及特色饮食一条街来形成系列名优产品的配套组合,以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同时,要培育特色旅游文化,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垂钓园、采摘园、度假山庄等多种形式的观光休闲农业,以此不断提升特色农业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⒊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适度开发林业资源。靠山吃山,但绝不能竭泽而渔。天然、纯净、无污染的山区生态环境是生产特色农产品的前提条件。要推动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地发展林药、林下参、大榛子、山核桃、红松果林等林下经济。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推广沼气利用、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节水节能等节约型生态农业技术。例如:通化市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每年可收集资源为210万吨,这些秸秆既是发展食(药)用菌的好原料,又是发展畜牧业的好饲料。而目前除发电利用10万吨、其他用途44万吨外,剩下的大部分被农民露天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更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笔者建议,可以加快养牛和食(药)用菌项目规划建设,利用丰富的菌基资源,推动食(药)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利用粪肥养殖蚯蚓来产生高效有机肥用于特色有机农业,以实现农作物资源的全方位利用,真正捡回农业的另一半。
(三)做好“转化山”,打造高效农业
所谓做好“转化山”,就是要转变发展观念,用工业化和产业化的理念,把山区作为工厂,作为车间,用心经营。
⒈转观念。发展特色农业,必须着力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特色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要加快九个方面的转变,即由单一的粮食种植“生产导向”向瞄准市场需求的“消费导向”转变,由单一利用农业资源向综合利用生态资源转变,由粗放生产农特资源向规模开发、精深加工转变,由单一环节的资源利用向资源循环利用转变,由区域内单一的家庭经营、企业发展和无序发展向以区域分工为导向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农特产业集聚群转变,由消耗资源、破坏生态发展向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总体功能转变,由突出发展一、二产业为主向突出发展二、三产业为主转变,由常规农产品市场开发向物质、文化、生态乃至精神需求市场开发转变,由粗放式经营管理方式向精细化、集约化发展转变。 ⒉转结构。围绕生产科学化、基地规模化、经营市场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逐步调整单一生产籽粒的农作物种植格局,提高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二是优化品种结构,推进产业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由单一产业向关联高的其他产业发展。例如吉林省桦甸市发展林蛙产业时就非常注重产品的精深加工。目前已有雪山清泉、小山神、铭达丰等初具规模的生产加工企业22家,开发了林蛙油软胶囊、林蛙油酒、林蛙罐头、林蛙油饮品、林蛙油化妆品等20多种加工产品,实现了产品就地转化增值。三是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支持发展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四是注重农业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通化市秋皮村是典型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4分。面对极其不利的自然条件,村委会结合实际提出了“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发展思路,引导并鼓励村民在山上种植果树,在林下种植中药材和野山参,在山沟里养林蛙,在平地上种植葡萄、香菇,在水上拦江养鱼,形成了“长、中、短”项目互补,“水、陆、空”立体经营的生态农业新格局。目前,全村共种植林下参7500余亩,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到400—500万元。同时,还种植葡萄300多亩、中药材1100亩、板栗650亩,养蜂660箱,拦江养鱼650万尾,建立综合型生态沟12条。笔者认为,这种结合山区特色的生态沟经济发展模式应在符合条件的山区全面推广。
⒊转机制。一是创新农业扶持补贴机制。要抓好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的落实,全方位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建立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的投入。如通化市东昌区从2012年开始就制定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扶持政策,每年由区财政列支200万元作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实行产加销紧密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管理体制,尤其是在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领域要建立以项目为纽带、联结各方的产业一体化系统开发机制。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实行产业一体化经营,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模式,形成“一个产品就是一个链条、一个项目就可形成一个产业”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四是创新科技开发激励机制。通过科技成果入股、科技人员入股等方式,调动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五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合作制、产销合同制、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形式,真正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参考文献】
[1]邢美华,王荆州.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2015,(24).
[2]江丽.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农业,2016,(04).
[3]王丽芳.青海特色农业产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选择[J].科教兴农,2015,(07).
[4]卢发强.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J].经营体制改革,2016,(17).
[5]彭光福.巴中市恩阳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探索[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6,(01).
[6]聂艳玲.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2).
[7]张慧,田晶.渭南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现状调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6,(08).
[8]陈烦.后发优势下黔东南州特色农业发展途径探析[J].专题论述,2015,(23).
[9]臧黎等.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思考[J].现代化农业,2015,(04).
[10]刘强强.发展中国家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及启示[J].福建农林,2015,(07).
(责任编辑:刘 丹)
Abstract: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s to develop uniqu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an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mous products into modern agriculture.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e,intensive agriculture and high efficiency agriculture.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growth p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develop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Taking Tonghua c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mountainous areas,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mounta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development area
关 键 词:特色农业;山区农业资源;开发区域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6)11-0068-06
收稿日期:2016-08-10
作者简介:刘耀光(1982—),男,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当前,在同步推进新型四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工业化、城镇化相比仍显滞后。面对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局面,依靠山区资源优势,以发展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山区农业
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平川型农业现代化模式。指的是利用耕地广阔、土质肥沃、机械化程度较高等优势发展规模农业,提高规模效益。如黑龙江垦区耕地面积达到3600多万亩,完全采用机械化耕种、自动化收割,每年可以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00亿斤以上。二是城郊型农业现代化模式。指的是利用距离城区较近的区位优势,发展棚膜经济和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城市提供配套服务。如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省寿光市利用农业科技促进了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融合发展。三是山区特色型农业现代化模式。指的是依托独有的地势风貌、生态环境和区域优势,开发并生产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农特产品。如浙江省丽水市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区,山地面积占88.42%,而耕地面积只占5.52%。面对这些不利因素,丽水市主动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并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以建设生态精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抓手,着力打造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畜牧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既发展了生态农业,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2014年8月7日,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韩俊在《经济日报》发表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没有标准和最佳 只有最适合》一文中指出,农业现代化没有标准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只要是在开发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就是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
吉林省通化市与浙江省丽水市一样也是典型的山区城市,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以上,人均耕地面积只有4.9亩,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耕地质量来看,中低产田占70%,15度以上坡耕地占50%左右,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30%。特别是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投入品,不仅使耕层越种越薄,还带来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和白色污染。从种植效益来看,农作物仍然以传统的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平均每亩地的纯利润只有600元左右。光靠种地打粮,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温饱都成问题,增收致富更是难上加难。对此,笔者认为,面对通化市山多田少的现实情况,只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当前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意识层面
从政府层面来看:一些地方政府既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地山区农业资源的可贵性和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特色农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而是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工业项目建设和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上,对发展特色农业不够重视,个别地区甚至还存在“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现象。从农业工作者层面来看:目前,真正了解农业发展规律的专家型人才不多,更缺乏真正具备特色农业生产技术的技术型人才,不能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从农民层面来看:部分农民受文化素质和传统农业思维所限,小农意识比较严重,不想、不愿、也不敢放弃原有的小农生产方式去尝试发展特色农业,“只求混个肚儿圆,也不冒险去挣钱”。
(二)规划设计层面
尽管一些山区的农业资源丰富,但当地政府或没有制定详细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或缺少开发设计,其往往只重视那些认知度比较高、发展相对成熟、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特色产业,对于目前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但具备长远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培育不足。究其原因:一是没有摸清家底,对于到底有哪些值得开发利用的特产资源还不了解。二是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农业本身就是弱质产业,作物生长的周期相对较长,收益回报相对较慢。因此,一些地区不愿意在这方面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转而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见效快的产业。“喜欢吃快餐,不愿吃大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业的整体开发。
(三)产业发展层面
一是开发利用不足,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对于广大山区来讲,可开发利用的特色农业资源数量繁多、种类齐全,特别是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和催生了以林果、林草、林花、林药、林牧、林禽、林菜、林菌、林蛙、“林渔”为主要代表的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林下经济体系。然而,由于对林下经济的认识不足、开发不够,能够真正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却为数不多,并且大部分局限在种植业。因此,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缺少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短。农产品的深加工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在美国,玉米有工业黄金原料之称,能够用玉米加工出大到航天飞机的零部件,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衣服、牙膏牙刷、桌椅板凳、汽车轮胎等2000多种生产、生活产品,形成了典型的“玉米经济”。而在我国,部分山区由于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含量偏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大多数农产品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就直接进行销售,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三是缺少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在特色农业领域,往往只有很少一部分产业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规模、打出品牌,其他农产品基本都是无名无牌,由此导致特色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例如:同样是生产林蛙油,吉林省通化市林蛙油的市场价格是每公斤4000—5000元,而吉林舒兰泰信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北京同仁堂合作生产的“同仁堂牌中国林蛙油颗粒”获得了国家专利,市场价格达到每公斤10万元以上。 三、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出路在“山”,优势在“山”,成功也在“山”。笔者认为,总的发展思路就是念好“山”字经,延长产业链,走出特色路,打造山区特色农业“升级版”。
(一)做大“规模山”,提升农业规模经营
所谓做大“规模山”,就是通过延伸产业链的长度,形成增值效应;通过增加产业链的厚度,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拓展产业链的宽度,形成集群效应。
⒈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要广泛开展调研,摸清家底,全面了解当地特色农业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及开发利用情况。要科学论证,找准定位,分析各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要突出重点,有序开发,立足于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资源条件好、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要层层推进,抓好落实,按照产业发展的总体设想,有计划、分阶段地完成产业发展目标任务。
⒉引导土地规模经营。建立土地投资补偿机制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反租倒包等流转方式,引导土地向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种养大户集中。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土地流转,自建基地并不断扩大规模,以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以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⒊培养并引进龙头企业。一是扶强做大现有企业。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开发和利用优势特色资源,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使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并在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引导其他领域的企业投资创办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逐渐进入农业领域,真正做到弱势产业补短板、优势产业大提升。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际和国内知名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
⒋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模式:一是以农业工业化的形式建立涉农产业化集群,并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小城镇。二是借助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力量,共同建立农业科技示范集群。三是利用上下游关联产业,建立形成农业集群。笔者建议,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借鉴第三种模式,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类专业协会、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生产基地”的发展思路,延长产业链条,以此促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
(二)做响“品牌山”,塑造品牌农业
所谓做响“品牌山”,就是要充分利用一个地区独特的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打好集约牌、科技牌、生态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⒈提高科技含量。一是引进新品种。要因地制宜,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的开发转化,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品种更新换代。如通化县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甜玉米、黏玉米等新品种,每亩地收入达到1000—1200元,比普通玉米增收300元左右。二是推广新技术。应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并与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三是建设特色农业示范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带动引领,促进项目资金整合,推进产业产品开发,建立特色农业示范点,以此引导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依靠“土专家”“田秀才”这支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把农民所需的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真正做到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⒉打造特色品牌。一是以质量创品牌。要引导农民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加工和销售,并对农产品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着力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商标、质量有认证”的标准化格局。二是以整合强品牌。要根据山区的基础条件和历史文化特点,选择具有较强产业实力、较好品牌基础的产品进行整合,改变以往各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将特色产品统一打造成为具有地区标识的品牌。三是以营销促品牌。要组织企业参加农博会等相关展示展销活动,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做好宣传推介工作,以此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借鉴“好客山东”的旅游品牌宣传模式,将山区的农业品牌进行捆绑营销,集中推介。四是以文化兴品牌。要培育特色饮食文化,通过建设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及特色饮食一条街来形成系列名优产品的配套组合,以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同时,要培育特色旅游文化,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垂钓园、采摘园、度假山庄等多种形式的观光休闲农业,以此不断提升特色农业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⒊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适度开发林业资源。靠山吃山,但绝不能竭泽而渔。天然、纯净、无污染的山区生态环境是生产特色农产品的前提条件。要推动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地发展林药、林下参、大榛子、山核桃、红松果林等林下经济。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推广沼气利用、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节水节能等节约型生态农业技术。例如:通化市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每年可收集资源为210万吨,这些秸秆既是发展食(药)用菌的好原料,又是发展畜牧业的好饲料。而目前除发电利用10万吨、其他用途44万吨外,剩下的大部分被农民露天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更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笔者建议,可以加快养牛和食(药)用菌项目规划建设,利用丰富的菌基资源,推动食(药)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利用粪肥养殖蚯蚓来产生高效有机肥用于特色有机农业,以实现农作物资源的全方位利用,真正捡回农业的另一半。
(三)做好“转化山”,打造高效农业
所谓做好“转化山”,就是要转变发展观念,用工业化和产业化的理念,把山区作为工厂,作为车间,用心经营。
⒈转观念。发展特色农业,必须着力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特色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要加快九个方面的转变,即由单一的粮食种植“生产导向”向瞄准市场需求的“消费导向”转变,由单一利用农业资源向综合利用生态资源转变,由粗放生产农特资源向规模开发、精深加工转变,由单一环节的资源利用向资源循环利用转变,由区域内单一的家庭经营、企业发展和无序发展向以区域分工为导向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农特产业集聚群转变,由消耗资源、破坏生态发展向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总体功能转变,由突出发展一、二产业为主向突出发展二、三产业为主转变,由常规农产品市场开发向物质、文化、生态乃至精神需求市场开发转变,由粗放式经营管理方式向精细化、集约化发展转变。 ⒉转结构。围绕生产科学化、基地规模化、经营市场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逐步调整单一生产籽粒的农作物种植格局,提高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二是优化品种结构,推进产业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由单一产业向关联高的其他产业发展。例如吉林省桦甸市发展林蛙产业时就非常注重产品的精深加工。目前已有雪山清泉、小山神、铭达丰等初具规模的生产加工企业22家,开发了林蛙油软胶囊、林蛙油酒、林蛙罐头、林蛙油饮品、林蛙油化妆品等20多种加工产品,实现了产品就地转化增值。三是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支持发展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四是注重农业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通化市秋皮村是典型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4分。面对极其不利的自然条件,村委会结合实际提出了“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发展思路,引导并鼓励村民在山上种植果树,在林下种植中药材和野山参,在山沟里养林蛙,在平地上种植葡萄、香菇,在水上拦江养鱼,形成了“长、中、短”项目互补,“水、陆、空”立体经营的生态农业新格局。目前,全村共种植林下参7500余亩,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到400—500万元。同时,还种植葡萄300多亩、中药材1100亩、板栗650亩,养蜂660箱,拦江养鱼650万尾,建立综合型生态沟12条。笔者认为,这种结合山区特色的生态沟经济发展模式应在符合条件的山区全面推广。
⒊转机制。一是创新农业扶持补贴机制。要抓好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的落实,全方位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建立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的投入。如通化市东昌区从2012年开始就制定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扶持政策,每年由区财政列支200万元作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实行产加销紧密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管理体制,尤其是在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领域要建立以项目为纽带、联结各方的产业一体化系统开发机制。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实行产业一体化经营,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模式,形成“一个产品就是一个链条、一个项目就可形成一个产业”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四是创新科技开发激励机制。通过科技成果入股、科技人员入股等方式,调动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五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合作制、产销合同制、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形式,真正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参考文献】
[1]邢美华,王荆州.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2015,(24).
[2]江丽.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农业,2016,(04).
[3]王丽芳.青海特色农业产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选择[J].科教兴农,2015,(07).
[4]卢发强.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J].经营体制改革,2016,(17).
[5]彭光福.巴中市恩阳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探索[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6,(01).
[6]聂艳玲.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2).
[7]张慧,田晶.渭南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现状调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6,(08).
[8]陈烦.后发优势下黔东南州特色农业发展途径探析[J].专题论述,2015,(23).
[9]臧黎等.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思考[J].现代化农业,2015,(04).
[10]刘强强.发展中国家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及启示[J].福建农林,2015,(07).
(责任编辑:刘 丹)
Abstract: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s to develop uniqu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an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mous products into modern agriculture.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e,intensive agriculture and high efficiency agriculture.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growth p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develop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Taking Tonghua c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mountainous areas,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mounta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development a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