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育者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是指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使得教师课堂上讲的辛苦,学生听着费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来阐述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字: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创新意识;教学体会
  
  实施有效性教学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为创新意识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培养和支持。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二、不拘束传统观念,勇于创新,不拘一格
  
  (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大胆接受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如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活动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以及各种现代教学工具和设备等),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捷地重演于课堂,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究、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发现和创造的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指导他们动手、动脑,让他们体验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最终达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创新
  立足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吸引和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问题,充实到教学之中,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赋予教学内容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资源。
  
  三、实验教学的创新也是重中之重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科技活动用以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进人了全面实施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寒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改变传统观念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观念决定行为,一定的教学观念会导致与之相应的、并受其指导和调控的课堂教学行为。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理解学生,正确看待学生。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因此,学生观的正确与否,成为师生活动能否协调高效进行的首要问题。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是要弘扬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 设置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力。有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设置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有学必有问,问来自疑,“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检验学生上课是否在积思考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学生能否就教师所讲内容提出问题。要让学生产生置疑,首先是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毕竟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运用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讨与追求的热情。“课堂上一环扣一环,处处设疑,步步紧逼,学生情绪振奋,兴趣盎然,课已尽而意无穷”。第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产生问题。这些问题的趣味性和应用性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质疑。对学生采取“微笑、激励、共鸣”,促使学生在成功的欢乐中充满信心学习。
  3 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互动应实现教师的“因学而教”和学生的“因教而学”的有机统一。做到“以教促学,以学为本”。“因学而教”是从教师适应学生的角度来论述教学活动,由于学生是课堂上极为重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定作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光有教师单方的主观努力和发挥是不够的。做到“学大于教”,“教是为了不教”。“因教而学”是学生能否充分发挥自己主动性的学习的角度来论述教学活动,学生要能自觉认识教师的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以适应教师的教学,从而达到实现有效学的目的。
  4 多媒体在有效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工具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科学紧凑,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而节省下的时间,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知识空间,从而达到加大课堂内容信息置、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同时由于课件可以反复使用,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课堂工作劳动量。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和面图时间,而且表达内容直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
其他文献
一群巨蚊,怒火万丈,蜂拥来袭。驾驶面包车的司机开始了一场跑在死亡前面的求生奋争。  可怕的吸血巨蚊  6月里的一天下午,刚过3点钟,罗伯特·迈克尔驾驶着10人座的面包车,送客人们回家。  大约4点钟,距离坦帕市50多千米的赫尔诺郡到了,迈克尔停车让最后两位乘客格劳伦斯·雷诺夫妇下车。就在他提着两袋食品,准备帮他们送进家门时,一阵惊心动魄的“嗡呜呜”声轰鸣袭来。迈克尔抬头一望,见不远处的小树林上空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