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内涵认知与机制创新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sk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产教融合不等于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不能简化为全真实训、顶岗实习,不能等同于单体互动、双向合作。当前产教融合发展中高职院校还存在着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动力不足、调整人才培养过程的措施不多、拓宽社会服务职能的渠道不畅等问题。推动产教融合纵深发展,高职院校应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集聚发展,促使课程教学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教学科研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过程、社会服务职能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融合统一。
  关键词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产业发展;内涵认知;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8-003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工业比、信息化深度融合带来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需求日渐渗透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组织形态和服务供给,将教育内容向社会延伸,加快校企协同育人。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发展,旨在发挥教育变革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相互引领、互为支撑的重要作用,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各方参与积极性不强、融合难以深入的现实问题,对其原因的探讨多是从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制度层面的宏观应然状态分析,而缺少对企业、学校、政府、行业等实施主体做深入的微观实然原因分析。作为实施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产教融合的发展内涵,找到制约产教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
  一、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内涵认知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产学研结合”“产教融合”等都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对教育与产业企业关系的阐述,产教融合的提出既是对已有认知的升华,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产教关系内涵的新认知。产教融合是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全方位追求产业与教育的融合,通过协同育人解决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对接。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改变传统认知发展对于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教融合不能等同于校企合作、产学合作
  产教融合强调的是产业与教育两个“界”的对接融合,其是两类具有高度互补性资源集成整合而成的利益发展共同体。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相比,更加注重一体化。其标准在于学科专业建设是否代表着产业最新的技术水平,培养模式是否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是否有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而校企合作则是以学校单方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寻求企业联合办学的一种途径,双方缺少对人才培养的共同认识,缺少合作基点的校企合作是单向的松散组合关系,从而导致合作层面较浅、合作范围有限等问题。产教融合传递出协同育人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和导向,同时也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培养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时代要求,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不应停留在配合和支持的从属地位,而是处于主体地位,与学校共同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与学校共筑实现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的统一愿景。为化解当前产教融合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国家政策对产教融合的总体要求、建设目标等提出方向性建议,并通过奖励、补助、表彰、减免税等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发挥产教融合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才“供给—需求”单向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
  (二)产教融合不能简化为全真实训、顶岗实习
  产教融合强调的是学习与工作、学做人与学做事、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的融合统一。而传统意义上的全真實训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虽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技能,却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复杂性,进入工作岗位后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与肯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受限。顶岗实习虽能让学生接触到基层工作实际,但却以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着重复性的简单工作,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难以实现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的提升。产教融合是以真实的生产或服务效果为依据,企业和学校共同成为育人的主体。一方面,学校推行企业真实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行业动态、企业文化融入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改变传统重理论、轻操作,重知识、轻能力的思维模式影响,使人才培养更具有市场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注重自身社会责任发展,企业虽以营利为根本目的但其财富来源于社会,企业将现有的生产科研设施转变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吸收优秀人才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实现企业营利的功利性与学校育人的公益性的结合。产教融合的实质是产教协同育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用最先进的产业技术水平培育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实践中实现个体学习和工作、知识与技能的融合统一,从中也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性不强的结构性矛盾。
  (三)产教融合不能同等于单体互动、双向合作
  产教融合强调的是多元主体下利益相关者的协同融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单体互动、双向合作,而是以企业、教育、政府、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长期以来,不同主体限于各自工作的目标和职责,更易形成利益壁垒而难以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实施产教融合就是通过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实现各主体联动协同发展,只有实现角色定位的转变才能发挥好各自职能。政府的角色定位从产教融合的“主导者”逐步向“引导者”和“推动者”转变,从实施产教融合的“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政府依法为主体互惠共赢机制提供制度支持,建立评价机制保护和激发各方的积极性,通过舆论宣传营造产教融合的良好环境。企业和教育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发展方向与教育专业建设协调发展。行业协会作为产教融合供需双方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不仅需要开展诸如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对接、教育教学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还承担着制订行业标准、推动行业技术开发、促进行业有序稳定发展的责任。厘清产教融合实施各方权责边界,构建协同融合发展的格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开展多类型、深层次、高效能的稳固合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行业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动力不足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就是要发挥产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国家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发展,但实施主体对产教融合的理念和运行方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在目前体制机制下,政府作为国家社会利益的“掌舵者”处于核心地位,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分属不同的界别但同处于被领导的从属地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各主体不了解彼此需求与优势,缺少共同参与的对话交流平台,难以形成资源整合,主体利益的不同是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即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处于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上下游关系,但双方合作沟通处于浅层次的事务沟通,难以整合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高职院校缺少对产业发展的前沿性认识,对企业运营发展缺少足够了解,按照理论预设培养人才只会脱离社会发展需求实际。即使在国家大力实施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无论是主动对接产业发展还是按照校企合作寻找企业联合办学、订单培养等传统做法,都只是借助于短期化的个人感情联系合作,无法实现产教融合的长远性。实施产教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产教从供需关系的结果连接实现协同育人的过程融合,达到校企资源的优势互补。由于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的内涵机制、权利义务等方面还处于观望状态,导致主动对接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高职院校主动调整人才培养过程的措施不多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教育界与产业界协同育人的主体合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主体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主体协同育人,但在现有条件下,高职院校主动调整人才培养过程的措施并不多。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缺少主动对接产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理念和措施,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结构的不对称导致人才培养落后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产业先进水平的不对接导致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学校实习实训设施建设落后于实际工作情境,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际应用价值,缺少学情分析、教材教法陈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学生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略职业素养的养成,必然造成教育人才供给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产教融合就是要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能力与产业需求的“零适应期”,最终达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对接。总而言之,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的脱离、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是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主要障碍。
  (三)高职院校主动拓宽社会服务职能的渠道不畅
  深化产教融合就是要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对社会发展的服务职能。高职教育不仅担负着为社会提供成千上万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还要依托专业和科研资源为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技术创新等常态具体化服务。社会服务职能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特征。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处于弱势地位,其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较低的原因就在于社会服务能力不强,主动拓宽社会服务职能的渠道不畅,难以紧跟或引领行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虽成立校企合作管理部門和建立了制度措施,但主动出击意识不强,坐等企业上门寻求服务,而企业又往往囿于高职院校科技实力不强而转向重点高校或科研院所。二是高职院校教师多由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难以为企业的技术难题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与管理咨询。高职院校主动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渠道不畅、实力不强更是加重了产业与教育的分离。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大契机,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坚决杜绝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形成的低水平重复办学,分清主次结合自身优势形成鲜明办学特色,把握重点、打造核心优势专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水平。
  三、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
  实施产教融合是新时代国家对经济形势和教育发展的准确判断,是对教育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高职教育应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需要,从产教融合发展的内涵人手,积极加强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产教融合统一。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与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相融合
  产教融合是适应引领新产业发展变革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产业集聚是区域产业发展相对成熟阶段的产物,更是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优势的体现。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特点和要求,通过专业建设有针对性地做好技术技能人才的规划和培养,满足产业集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有效衔接。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缺乏对专业建设的长期合理规划,导致专业设置趋同、专业结构不合理,对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变化反应滞后或者前瞻性不足,导致现存专业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教育部门专业管理权限的集中,导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不足。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顶层设计,高职院校应结合区域产业结构集聚发展的特点,定位于产业集中发展需求紧密的专业类人才,根据产业集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才的系统性要求,明确专业服务的指向性,提升高职院校面向产业变化的人才培养能力。产业集聚是区域产业战略的新模式和新趋势,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集聚的融合统一,既是顺应经济发展潮流的时代选择,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形成区域内高职教育与产业集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突破专业建设困局、形成专业特色的机制创新。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要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融合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育评价都要以产业发展人才能力标准为依据。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延续学科课程的模式,虽适合学科教育的发展,却不适应以应用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更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生产和技术的综合化导致对未来工作技能要求的不确定,职业培训应该侧重于培养可迁移技能而不是培养特定的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往往需要综合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由学校、企业、行业组织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培养委员会,依照市场、企业用人标准及人才需求设置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定与产业最新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促使传统相对封闭的职业教育课堂向社会敞开,促进过去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向现代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课堂转变。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强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承担学生的培养任务,按照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不同要求在教学校教室与企业车间交替轮换,以项目为驱动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工作者环境,探寻未来工作中缺乏的知识与技能,完善个体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开展表现性学业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校企双方师资力量应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和创业。
  (三)高职院校教学科研活动要与企业生产实际过程相融合
  实施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改变职业教育习惯于闭门办学、自成一体的教育现状,通过教学科研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过程的融合统一,在完善實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开放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库,把企业的生产过程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了解真实的工作氛围,增强专业知识的认同感,并以“理实一体化”为教学环境,使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做”。项目制是产教融合现行的主要方式。以项目为纽带,以行业企业为平台,在产权保护、权责分明的原则一下:集成和整合各协同单位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针对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展开联合攻关。而项目选题则要充分考虑到生产实践的实际问题,项目人员则要充分听取一线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资源、技术和人才的良性流动,企业和高校互聘科研助理团队、产业教授组建混合式师资专业团队,形成人才互动。教师在企业实践获得了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和职业岗位任职需求,并将企业生产过程引入到教学科研过程,形成研发案例,从而代替传统学科知识教学的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在产教共同体联合培养下,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逐渐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实践的创造者,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得到提升,使其工作更有实践性和社会意义。技术创新成果也将应用于企业生产发展,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从中遴选到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满足企业招聘员工的利益诉求,通过资源的整合实现各方利益的融合,彻底打破以往校企合作浅尝辄止的局面,实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
  (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要与职业技能培训相融合
  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色,促使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统一是实现高职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重职能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具有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双重特征,但其长期以来偏重于高教属性而忽视职教属性,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短板。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1 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的重要举措。以职业技能等级的考评与认证推动学历教育体系的改革,强化技能评价,以产业现场的工作过程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按照企业高等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生涯发展规律提高人才供给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面对行业企业对员工职业技能提升的巨大需求,还可积极为社会成员提供培训服务,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打通“学”“培”融通渠道,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成长共同体。高职院校要创新培训模式,主动服务社会需求。—方面,要组织专门力量主动深入到企业、农村,以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服务,形成培训、考核、鉴定、颁证为一体的技能培训鉴定体系,为参加培训人员提供全方位培训服务及继续培训服务。另一方面,紧紧跟随社会各产业、各行业对技能人才的培训需要,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特别是针对重点就业群体,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复转军人,积极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退役军人技能提升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院校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革新,实现学历教育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双重目标,拓宽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更好地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高职院校毕业生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会有很长的“迷茫期”去适应与校园文化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产教融合的双主体,任何一个主体的缺失都不能有效发挥产教融合的效果。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主动吸收企业的先进文化元素,丰富创新校园文化结构。校园文化要将企业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融入到学校制度文化中,让学生感受到效率与规则。学校要将现代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融入到学校教学环境文化中,让学生感受到创新与市场。学校要将现代企业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中,让学生感受竞争与合作。要将现代企业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融合到校园环境文化中,让学生感受责任和服从。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一方面,要定期邀请企业优秀员工或技术骨干到高职院校做专题报告,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邀请行业大师到学校讲述从业经历和追求工匠精神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成长成才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另—方面,要通过定期开展技能大赛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技能的多样化人才成长氛围,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树立敬业的职业精神。同时邀请企业领导和专业人士担任评委,以职业人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从产教合作、产学研合作到产教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培养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时代要求。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战略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向行业企业借智借力,整合资源,创新合作模式,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是在国家政策制度下的学校特色创新,更是企业、学校、政府、行业协会四方协同创新下的自我突破革新。只有通过人这一具有极大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实现教育和产业两大界别内要素的流动,找好自我个体发展与国家整体布局的平衡点,寻找到当代服务经济发展与未来协同育人的结合点,才能真正使产教融合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强引擎。
其他文献
0-6岁是儿童情商培养的敏感期,重视并加强0-6岁儿童情商培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探讨了情商的含义,提出0-6岁是儿童情商培养的重要时期,并提出了培养的要点及相关策略。
目的观察八正散加减对经腰腧穴麻醉的肛肠疾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临床预防效果.方法246例手术患者按入院顺序取随机序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3例,均采用腰腧穴麻醉,同一主刀
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本隐藏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以及应用价值。论文分析了现有文献对文本隐藏的相关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哥德尔数学编码以及对称
癫痫(epilepsy)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所引起的一过性大脑功能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据调查我国0~14岁儿童癫痫(不含热性惊厥)的发病率为15
跨文化性是国际商务谈判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谈判冲突产生的原因之一。跨文化冲突能力的提出为研究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角度。得体性、有效性和顺应性
西红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蔬菜,深受人们的喜爱。种植旱地西红柿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和日光温室种植相比,操作简单、投入少、省工期,适宜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匮乏、资金积累少的
摘要采用水域浮床无土栽培技术,在池塘表面种植生菜。结果表明:此技术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可循环无公害耕作模式,能够提高SD,降低,TN、NH4^-N、NO2-N、N03-N、TP、C0D等污染物的含
本文通过对PLC控制技术的理论说明,研究实现PLC网络通信方法并加以论述,根据实际应用确定此项技术的研究方向。
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早期诊断和肿瘤分期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纹理分析是一种新型影像分析技术,通过纹理分析对影像学图像进行处
近年来,我院不断创新机构改革的新模式,整合检察力量,加强办案组织建设,落实司法责任制,积极探索完善“捕诉一体”模式,提升了司法办案质量和效率。$$推行科学化办案模式,制定有效制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