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下的望果节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matr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金色的雪峰傲立在南方的天际,沿着山峰的东经92度一直向南,它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这座雪峰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雅拉香波。
  雅拉香波是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一座孤立的大山,海拔6636.8米。山上的冰雪融化成了雅砻河,清澈的河水沿着河谷,在泽当地方汇入雅鲁藏布江,全长70多公里。
  雅拉香波和雅砻河,可以说是藏民族、藏族历史、藏族文化的发祥地。
  山不在高,水不在长,在这块丰腴的雅砻河谷里,诞生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位赞普、第一座宫殿、第一块农田、第一座佛堂、第一部经书……
  那天下午,我们有幸在雅拉香波山脚下的恰噶村巧遇了望果节的队伍。象鼻尖南侧的山谷里一片喧哗,村东的空场地上旗帜招展,我们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望果节的巡游队伍了。
  我们走近人群,一问才知道,仪式已经进行了快一个上午了。
  “望果”是藏语的音译,“望”是“翁卡”,意为“田地”;“果”的意思是“转圈”。“望果”是巡游田野,转庄稼地的意思。这种形式在日喀则地区称为“雅吉”,在林芝西部的农耕地区称为“邦桑”,都是青稞收割大忙前的一次聚会。
  八世纪后期,宁玛教派兴盛,“望果”的巡游也带上了使符念咒的色彩。十四世纪时,格鲁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望果”活动又改成了举佛像、诵经文的格鲁派色彩。几千年过去了,古老的“望果”的巡游已经变成了乡间传统的节日,有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各种娱乐活动,至今,西藏各地望果节的形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西藏各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差别很大,因此望果节的日子,是各地寺院的喇嘛或巫师根据庄稼的成熟期择吉日定的,而且各地的仪式形式也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到了望果节这一天,人们会集中到村边一片较开阔的空地上,空地中央的煨桑台青烟袅袅,在台边竖起的树干上,装饰着青棵穗、豌豆株和各色彩带。在当地人约定的时刻,喇嘛们吹起法号,敲动法鼓。参加巡游的人们来自村里的每一个家庭,男女老少都穿着鲜亮的盛装。
  漫长的队伍里,男人们头戴着名为“才仁金嘎”的皮毛金花帽和新式的礼帽,披挂着佛龛和红色绶带,高举着象征八宝吉祥的旗帜、伞幡。女人们都佩戴着昂贵的嘎乌,展示着家藏的珍贵的珍珠、珊瑚、玉、松石等珠宝。她们手持用各色彩带缠绕着的青棵穗、豌豆株和象征的箭簇,每个女人的背上还背负着用彩带和木板包裹着的经书。而过去是由喇嘛们背着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
  在队伍的前面,是村里一名受人尊敬的老汉,老人的头上,顶着黄色的圆盘毡帽。在队伍的后面,有五名武士打扮的男子,他们头戴黑盔;盔上插红旗和羽毛,手持刀剑,随着法号的奏鸣边走边跳,还不断发出高亢的呐喊声。整队完毕,队伍排成圆形,绕场三周后,随着跳神者的指挥,一名喇嘛乘坐马上,率先走向田地,人们随着鼓号的节拍,呼唤着祝福、吉祥的口号,转田巡游开始了。
  那天我们和队伍伴随着鼓号的轰响,快乐地绕过他们自己的村子,向山脚下的田地走去。人们驱赶着妖魔,祈祷着丰收,人们在各自的田地摘下三穗青稞,带回去供在家里的谷仓和神龛上,表示已经带回了青稞的灵魂,丰收在望了。每到村口、路口,队伍会接受群众的助威和青棵酒、酥油茶,这时前面的法师便下马煨桑、诵经,为丰收祝福,直到全村的田地都转过。随后,我们在林问草坝上,和家家户户在一起野餐。野餐之后,还有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傍晚,法号再次吹响,人们在法师的祈祷声中开始狂欢,直到酒足饭饱,欢快地结束了一年一度的望果节。
  现在西藏人的生活好了,无论从鲜亮的衣着还是从丰满的脸庞上,我们都可以感觉到,改革开放给西藏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他们的队伍里,我们看见了一个新奇的事情,每一个妇女背负的经书上,都放置着一把崭新的雨伞。我们问同行的藏族朋友,他说是防晒或防雨吧。
  当然,这仅仅是乡间的传统和仪式,实际上,每到这个时期,西藏和全国各地一样,气象部门都会利用雷达探测雨云,使用高炮防雹。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已覆盖了西藏大半有耕地的乡。在许多地方,驱雹的巫师、求雨的喇嘛已经下岗,有个很好的例子,拉孜县芒普乡乃村的洛桑次旦,曾经是念经驱雹的专业巫师,后来他了解了观云测天知识,学会了使用火箭炮,变成了一个防雹火箭炮的熟练炮手。
  在村子通往河谷田地的路口,欢笑的村民给我们披上哈达,把盛满青稞酒的大壶捧到我们的胸前,按照当地的习俗,我们用双手捧满青稞酒,倒进嘴里。
  我们一起欢笑着。
  在恰嘎村的转田队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自在的轻松的气氛,宗教的作用似乎已经变得很淡。
  
  (编辑 林炎)
其他文献
多彩的民族,欢乐的节庆!  这真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成立以来的丰硕之季!  从安塔利亚、桂林、厦门、到北京,从主题为“欧亚文明的交汇与多元文化的和谐”的世界大会到民族旅游、人类遗产和民族节庆相关的研讨会的召开和研究会年会的举行,忙得中央民委的领导和致力于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转不开。盛会频频,硕果累累!  人类多元文化和谐的喜讯,捷报连连!  奉献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华夏民族文化,
期刊
你知道丝绸之路的陆上终点在哪里吗?你知道欧洲文艺复共的起源在哪里吗?你知道那片更早于古埃及和希腊文明的土地吗?那就是土耳其!  这块欧亚之交的土地,几千年来东西方各种民族交汇融合,使它成为民族的大熔炉和多元文化和谐的典范。金秋时节,在土耳其西南部海滨城市安塔利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召开了主题为“欧亚文明的交汇与多元文化的和谐”的2010中期会议,我们中国代表团一行前来参会,
期刊
从土耳其回深,已有3个月,每每静下来欲写那里的见闻专辑时,都会思绪翻腾,面对这个令我长期魂牵梦萦的国度,该从哪个角度说起才好?  土耳其让我提笔维艰,掷笔怅然。  它仿佛像我自身的血肉,碰触它,莫名的熟悉而燃起的激情,既会让我热血沸腾,又会以独特的温柔将我融化。在的时候离不开,走的时候又把三魂里的七魄留下。也曾诘问自己  为何不是罗马?不是印度?而偏偏是土耳其,让我产生无止尽的激动和沉迷。那里的文
期刊
(一)    特洛伊考古遗址,在出发前往制定路线时,就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不是为了红颜木马,而是奔着全球绝无仅有,在一个地点深达30米的横切面上,能看到5000年来,分属9个时期考古遗址的特洛伊,它是著名的世界遗产,让我们这些热衷于人类学的痴迷者们,为了它绕道前去,多坐了一天的汽车。  到了古城遗址,一下车,那红棕色、高耸的木马就在身边,伸手就能摸到!我迟疑了一下,有些敬畏。  这可是特洛伊几千
期刊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伊斯坦布尔也不是。尽管承受着旅游业的严重污染,这仍然是一座让人不得不驻足的城市。地跨欧亚两大洲,作文古代三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  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故都的伊斯坦布尔,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婪妙的大自然风光都会令人流连忘返。    伊斯坦布尔的街景    印象中的伊斯坦布尔来源于帕慕克《伊斯坦布尔》里的黑白照片,想象中应该是浸透着帕慕克所说的“排山倒海”似的优势,迎面随时会
期刊
冥冥中的相遇,让我觉得自己与土耳其有着不解的因缘。  洁白的棉花堡,是个美得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自然奇景,恍如童话中仙女住的地方。1988年,棉堡与希拉波里斯古城联合入选世界自然与文化综合遗产。  提笔之际,猛然发现那地方更深印在脑海的,却是在希拉波里斯古城内遇到的考古学家和那群修女们。  当我们洗去皮肤上凝结着的一层白钙,穿上鞋,要离开这鬼斧神工、震撼视觉的棉堡石灰棚景区时,真有些依依不舍。时间已
期刊
如果你问别人是否知道土耳其有哪些城市,绝大多数人脱口而出的一定是伊斯坦布尔。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土耳其的首都是安卡拉!  安卡拉,这个盛产长绒毛的羊、兔和猫的城市,就是这样掩映于伊斯坦布尔的光辉之下。这就是在亲临安卡拉之前,它给我的印象——低调得默默无闻。  在我们一行拟定土耳其之行的旅行路线时,很多中国朋友都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因为论城市名气,安卡拉不如伊斯坦布尔;论美景,安卡拉不如棉花堡,论休闲度假
期刊
这里是安提俄克斯一世的陵墓,他当时统治着科马哥纳——亚利山大王国解体后在叙利亚北部和幼发拉底河建立的王国,这是:帝腊时期最能体现勃勃雄心的建筑之一。这里的众神合一和王室血统可以溯源到希腊和波斯两个系列的传说中去、这一点反映了这一王国文化的双重起源,  ——时间诶遗产委员会  自从到了土耳其,我就被内姆鲁特山的绝妙风景施下了魔咒。在伊斯坦布尔,处处可见内姆鲁特硕大神秘的石雕人头的彩色照片。此刻,不停
期刊
那些天,路上的狗都是醉的。朋友土登达瓦这样对我讲述他亲历的藏历新年。  藏族同胞对藏历新年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我们‘对春节的投入  几乎提前一个月,他们就陆续进入过年的状态,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积极投身各项准备工作中。  那么,地道的藏历新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体验到一个地道的藏历新年?  我的答案是:住进藏族同胞家里去,跟他们一起过年。  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因为我自己就曾住进士登达瓦家,跟他们一
期刊
几次听朋友们说起过土族纳顿节,很有些神秘,这次终于有机会去青海的民和看看了。  那天是农历7月13,清晨我们一行三人从兰州出发,经刘家峡,翻八大山,11点半到达青海民和的鄂家村,这时来自峡口村的参加纳顿跳会队伍和鄂家村本村的跳会队伍已在鄂家村的麦场汇合,纳顿节拉开了序幕,有节奏的锣鼓声响彻云天,场面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喜庆。  鄂家村和峡口村的跳会队伍在麦场两边各自绕圈行进,队伍中有十多位70多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