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豆新品种科豆1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y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密度、行距及施肥量等因素的试验,研究夏大豆新品种科豆1号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该品种在栽培密度为21万株/hm2、行距为0.4m,底肥施三元复合肥450kg/hm2的种植模式下可获得较高产量。
  关键词:夏大豆;科豆1号;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55-02
  大豆是安徽省主要农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80万hm2左右,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皖北和沿淮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70%以上,正因为如此也就有了“全国大豆看安徽,安徽大豆看淮北”之说。目前,安徽省大豆品种的使用仍以广适、稳产的中黄13占主导,单产一直在100kg/667m2左右徘徊,很少田块能够达到单产150kg/667m2水平。而中黄13因其株高较矮,生物学产量较低,导致大面积生产单产很难突破200kg/667m2,而且机械化收割较为困难。由于单价和单产的因素的制约,导致其种植效益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2011年夹沟农场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选育的国审大豆新品种科豆1号,当年在农场科研所进行示范种植0.67hm2,平均单产达212.3kg/667m2,而当年大田种植的中黄13平均单产在150kg/667m2左右。为了使该品种在生产中发挥较大生产潜力,笔者于2012-2013年对该品种的产量与密度、行距及施肥量等主要栽培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产量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期研究出该品种的大田栽培配套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2-2013年在夹沟农场农科所试验地进行,试验地前茬小麦,土壤为砂姜黑土,pH值7.9,有机质含量为2.5%,全氮1.10g/kg,有效磷56.6mg/kg,速效钾190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科豆1号,供试肥料:三元复合肥(15-15-15)、尿素(含N46%)。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1.3.1 密度、行距试验 2012年进行科豆1号的密度、行距试验。该试验依据以往科豆1号的田间表现及种植经验设置了4个密度等级,即18万株/hm2、21万株/hm2、24万株/hm2、27万株/hm2;每个密度等级下设置3个行距等级,即行距0.3m、0.4m和0.5m。试验于6月18日播种,设3次重复。试验小区长5m、宽3m(行距0.4m的小区宽按2.8m计算),面积15m2(行距0.4m的小区面积按14m2计算),共计36个小区。全区收获计产。
  1.3.2 基肥使用试验 2013年进行科豆1号的基肥使用量试验。三元复合肥和尿素使用量试验,采用进行平行设计,即三元复合肥按300kg/hm2、450kg/hm2、600kg/hm2、750kg/hm2设置了4个肥料使用量等级,尿素按150kg/hm2、300kg/hm2、450kg/hm2、600kg/hm2也设置了4个肥料使用量等级。试验于6月18日播种,设3次重复。试验小区长5m、宽3.2m(8行区),面积16m2,共计24个小区。该试验依据2012年科豆1号的密度、行距试验结果,采用密度21万株/hm2,行距0.4m,全区收获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行距试验结果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科豆1号在18万株/hm2的密度下3种行距种植的平均产量为3 719.5kg/hm2;在21万株/hm2的密度下,3种行距种植的平均产量为4 024.0 kg/hm2;在24万株/hm2的密度下,3种行距种植的平均产量为3 760.0kg/hm2;在27万株/hm2的密度下,3种行距种植的平均产量为3 610.5kg/hm2。由此可见,科豆1号在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低于或高于这个种植密度时,其产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由表1还可看出:在行距0.3m时,科豆1号在4种密度下的平均产量为3 761.6kg/hm2;在行距为0.4m时,科豆1号在4种密度下的平均产量为3 873.0kg/hm2;在行距为0.5m时,科豆1号在4种密度下的平均产量为3 700.9kg/hm2。可见,科豆1号在行距为0.4m时产量最高。因此,大田种植科豆1号时,应设置0.4m左右的行距,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增产潜力。
  3 结论与讨论
  科豆1号在本试验中(中高等肥力条件下),密度为21万株/hm2时的3种行距下的平均产量为4 024.0kg/hm2,高于其他3个密度设置下同行距时的产量,说明21万株/hm2的密度有利于该品种发挥自身的增产性能。在此密度下,行距0.4m时科豆1号产量达4 281.0kg/hm2,说明21万株/hm2的密度结合0.4m行距可使科豆1号获得较高的产量。科豆1号在施用三元复合肥450kg/hm2时平均产量最高,为4 734.0kg/hm2,说明科豆1号的最佳施肥量为450kg/hm2三元复合肥,低于或高于这个施肥量时,其产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本研究的2个试验均在同一地力地块中同播期下进行的,试验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现实意义。在中高等肥力地块下,科豆1号在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行距为0.4m、施用三元复合肥450kg/hm2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增产潜力。但这不具有普遍代表性,还不能形成新品种行之有效的配套栽培技术,比如在中低肥力地块下种植该品种,其密度、肥料的施用等如何处理。好品种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才能得到生产上的认可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才能延长该品种的推广年限,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不同地力及不同播期下该品种的相关配套栽培技术试验还需进一步开展,对其栽培技术进行系统地研究,制定出较为完善的配套栽培技术规程,为科豆1号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氯虫苯甲酰胺等几种防治二化螟的药剂的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0% 氯虫苯甲酰胺SC依然是防治二化螟为害的首选高端药剂之一,防效高,持效长,对水稻安全。建议在二化螟孵化盛期用药,推荐使用剂量 20%氯虫苯甲酰胺SC150mL/hm2。  关键词: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水稻二化螟;药效;比较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
采用一种经过优化的级数展开法求余弦函数,并将其应用于定点DSP,经软、硬件测试表明该方法能够实时实现较高精度的余弦波.
摘 要:为给埇桥区小麦科学施肥提供依据,通过“3414”试验,研究不同氮磷钾水平对小麦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经分析,建议小麦最佳施肥量为:氮肥209.7kg/hm2,磷肥77.8kg/hm2,钾肥41.6 kg/hm2。在此条件下能够获得的最佳产量为5 939kg/hm2。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氮、磷、钾推荐施用量分别为240kg/hm2、  90kg/hm2、45kg/hm2。  关键词:冬小麦
简述了歙县推广烟菜连作情况,取得的成效及做法。主要包括:示范带动,扩大面积;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服务到位等。
微波技术广泛用于无线通信、材料处理和材料介电常数测量等领域.微波处理材料的优点是传热快、体积加热、选择性加热、无环境污染和容易自动控制.作者描述了正弦电磁场与介质相互作用时的加热机理.对德拜型和非德拜型弛豫介质,导出了其介质吸波特性的计算模型Pd=1/2ωε"E2+1/2E2(cos2ωt(e)ω/(e)t+cosωtsinωt(e)ω"/(e)t)更重要的是,此模型甚至可用于解释微波辐照下材料发
摘 要:对黄河兰州段下游的柳沟河排污渠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柳沟河污水中的色度、悬浮物、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的含量均超出国家污水排放标准;pH、六价铬含量未超标;对浊度、臭、电导率、总氮、高锰酸盐等排放标准中未要求的指标进行测定,含量均较高,综合反映出柳沟河污水成分的复杂性和难治理性。  关键词:水质;黄河;兰州柳沟河  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
用于生物材料制备的超声反应釜,其运行模式的设置主要依据材料的性质和处理目的.运行模式主要包括温度、搅拌和超声波的实时监测、时序控制等.本课题运用CAN总线和"组态王"工
摘 要:为充分发挥玉米品种的丰产潜力,该文对吉林省玉米生产中主推品种的耐密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耐密性强、稳产性突出的品种。结果表明,京科968、郑单958、农华101、良玉11号等品种的耐密性较好,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产量。  关键词:玉米品种;耐密性;评价;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27-02  近年来,吉林省玉米种植
摘 要:以苦荞西农992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地膜覆盖对荞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荞麦植株干物质积累与生育进程的关系呈“S”型生长曲线;从干物质积累量和土壤含水量表现上可以看出,起垄覆膜的种植方式有明显的集流节水保墒作用,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  关键词:荞麦;地膜覆盖;产量;干物质积累;土壤含水量  中图分类号 S5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
为验证应用矿物土壤调理剂对改良中低产田的效果和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在肥东县中低产田土壤上进行了水稻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结果表明,沸石矿物土壤调理剂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