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88年,已经称帝20年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第一次听说了李成桂的名字。那时,统治朝鲜半岛的还是高丽王朝;那年,身为高丽大将的李成桂被派来攻打辽东地区。结果他非但没打,反而上演了一出“威化岛回军”,就此改变了朝鲜半岛的历史。
朱元璋定国号“朝鲜”
李成桂出生的1335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元朝已经开始土崩瓦解。当时,李成桂的父亲李子春还是元朝的世袭官员。21年后,年轻的李成桂和父亲一起,帮助高丽军队夺取了原本在元朝控制之下的双城总管府(治所在今朝鲜咸镜南道永兴),归附了高丽。此后,李成桂在战场上屡建功勋,曾击败高丽叛军、元朝红巾军、元军、倭寇和女真人,成为高丽的一员大将。
1387年,朱元璋在扫荡旧元的纳哈出势力后,于辽东设置“铁岭卫”。但这个名字惹来了麻烦——高丽境内也有一个铁岭,就位于双城总管府的南界,高丽君臣上下都以为明朝想要收回双城总管府辖境。当时的高丽国王禑(韩音为吴)王和重臣崔莹,都属于对北元友好而对明强硬的一派,当即决定开展“攻辽行动”,以对抗明朝。
第二年,李成桂被任命为右军都统使,和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共同率领号称10万、实为5万多人的部队,驻扎在鸭绿江江心的威化岛,准备攻打辽东地区。
李成桂其实并不认同禑王的决定,他反对攻打被明朝平定了的辽东地区。但禑王和崔莹仍要求李成桂等人速速进军。于是李成桂决定回军开京(今开城),实行兵谏。
此后,李成桂手握高丽军政大权,并于1392年登上王位,史称“朝鲜太祖”。
很快地,李成桂向明朝递交表文,痛陈前任君主昏庸无道。朱元璋看到李成桂已受国内拥戴,且没有疏离明朝的倾向,便认可了这个篡权上台的国王。李成桂随即遣使谢恩,还进贡了马和方物(指特产)。
接下来,李成桂又请朱元璋择定国号。他提出了两个备选国名,一个是“和宁”——他的故乡,另一个是“朝鲜”——朝鲜半岛上第一个古代国家的名字。朱元璋选定了后者,这等于承认了李成桂政权的合法性,也确定了后来250多年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
此后,朝鲜每年定期向明朝派使朝贡,朝鲜国王驾崩、新国王继位时,明朝也会派使予以册封。从表面上看,这种关系并不对等。但从本质上说,这不过是一种礼制体系,朝鲜只在礼节上对明朝表示恭顺,其内政并不受干涉,新国王的任命也由朝鲜决定,明朝皇帝最后的批准基本是走过场。对李成桂而言,他利用朱元璋的认可压制了国内反对势力,巩固了王权。同时,这种宗藩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事大字小”——小国对大国表示恭顺,定期朝贡;大国也有保护小国的责任和义务。
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朝鲜毫无招架之力,不久首都汉城(今首尔)陷落,国王逃往中朝边境的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向明朝求援。明朝履行义务,出兵援助。当时的明神宗派李如松为防海御倭总兵官,率军入朝。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人力、物力、财力上损失很大。直到1598年,节节败退的丰臣秀吉在日本京都积郁而死,临死前遗命撤兵。朝鲜王朝对明朝这一“再造之恩”感激不尽。
被迫与皇太极结兄弟关系
不过,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是女真人。此前,东北的女真部落曾在明朝和朝鲜之间处于两属状态,既向明朝纳贡,也向朝鲜纳贡;既受明朝官职,也受朝鲜官职。他们还与明和朝鲜同时展开朝贡贸易,从中获利。此时,趁着明朝和朝鲜双双被战争拖得国力衰弱之机,他们在白山黑水之间发展起来。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将辽东地区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为解除后顾之忧,努尔哈赤一直试图拉拢朝鲜。
这时朝鲜的国王是光海君,他奉行务实外交。1619年,明与后金发生“萨尔浒战役”,光海君命令朝鲜军因势而动。他还致书后金,称自己臣服明朝是“大义所在,固不得不然”,而与后金的“邻好之情,亦岂无之?”希望双方“各守封疆,相修旧好”。
光海君这种“对明不忠”的外交方针,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并深感明朝“再造之恩”的朝鲜群臣中引起极大反弹。加上他上位时幽废嫡母仁穆王后,戕兄杀弟,导致西人派决定发动政变。当时朝鲜党争激烈,分为东人、西人、南人、北人派等,西人派是重视义理的一派。
1623年春,光海君的侄子李倧(音同宗)因其弟弟冤死于谋反罪而怀恨在心,暗中调动西人派的兵马进京,策划宫廷政变。叛乱军只有区区数百名,却因西人派的接应,顺利攻入昌德宫,并在敦化门举火庆功。光海君方才恍然大悟,带着几名随从仓皇逃出宫。接着,李倧迎出了幽废中的仁穆王后,并借她的名义宣布废黜光海君,立李倧为新国王,光海君则被流放到海岛。李倧即朝鲜第十六代国王仁祖。这次政变在朝鲜史册上称为“仁祖反正”。仁祖上台,意味着崇明排金思想再次主导朝鲜,从此,朝鲜深深卷入到中国明清交替的政治漩涡中。
仁祖登基3年后,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是对朝强硬派,上台伊始就对朝鲜发起了进攻。
对朝鲜来说,这完全是一场突袭。当时,明朝左都督毛文龙是一名骁将,领兵抗击后金,“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他的军队驻在朝鲜平安北道前海皮岛,严重制约了后金对明朝中原腹地的进攻。于是,刚刚继位的皇太极决定攻打朝鲜和毛文龙。后金军攻入朝鲜义州后,派一部分兵力攻打铁山的毛文龙,但毛文龙逃往身弥岛。后金军攻入朝鲜,除了要摘除毛文龙这个如鲠在喉的势力外,还要割断明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从朝鲜获得军粮,因为当时后金境内饥荒严重。这完全是朝鲜始料未及的,于是仁祖也仓皇出逃江华岛。
攻入朝鲜后,后金一方面担心战线拉得太长,另一方面担心明朝和蒙古趁机偷袭,所以不久即提出讲和,条件是朝鲜必须和明朝断绝关系,与后金结成兄弟。朝鲜抵挡不住后金铁骑,只得同意,但同时表示“事大交邻,自有其道”,反对断绝和明朝的事大关系,提议和后金以鸭绿江为界,“各守封疆”。1627年3月,后金將领阿敏派人到朝鲜国王避难的江华岛举行告天盟誓仪式,双方结成了兄弟关系。
这次战役在朝鲜史册上称为“丁卯胡乱”。“胡”指后金,只一字便表明了朝鲜对后金的鄙视。他们亲近明朝多年,已经视自己为“小中华”,而视后金为夷狄。
万般无奈下弃明投清
1635年,皇太极平定察哈尔,获得了元朝的传国玉玺,第二年改国号为清。清向朝鲜派出使节,希望朝鲜同蒙古、满洲诸贝勒一道,参与劝进,为皇太极尊上皇帝号。不想朝鲜朝野哗然,大臣们慷慨陈词,要求斩虏使,函其首,奏闻于明朝,“责其背兄弟之约,僭天子之号”。在如此激烈的氛围中,仁祖拒不见清使,不接受其国书。
于是皇太极大怒,决定再次攻打朝鲜,使其彻底臣服。1636年12月,皇太极亲率12万八旗劲旅进攻朝鲜。皇太极攻入朝鲜后,不攻坚城,长驱向南,仅十几天就逼近首都汉城。仁祖将王子、王妃等一部分王室成员送到江华岛避难,自己和百官则躲入南汉山城继续抵抗,同时派人赴清营谈判。清军主力包围了南汉山城40多天。
山城内粮草断绝,不得不杀马充饥,各地赶来的援军也被清军击败,朝鲜君臣只能坐困孤城。朝鲜向明朝求援,但明朝因受国内农民起义困扰无力救援,仅命令登莱总兵陈弘范派舟师援助,又终因风浪太大而未能出师。江华岛又落入清军手中,王室成员被俘。仁祖万般无奈,只得向皇太极俯首称臣,缔结城下之盟。
根据南汉山城的盟约,清与朝鲜结成君臣关系;朝鲜交还明朝的诰命册印;去明朝的年号,奉清为正朔;将国王的长子、次子和诸大臣的儿子(如没有儿子则以弟弟)作为人质送到清;每年的万寿、千秋、冬至、元旦及其他庆吊之时,朝鲜都要贡献礼物。这种宗藩关系一直维持到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以后。
(摘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8期,有删节)
(本文选自: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2016年06期)
朱元璋定国号“朝鲜”
李成桂出生的1335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元朝已经开始土崩瓦解。当时,李成桂的父亲李子春还是元朝的世袭官员。21年后,年轻的李成桂和父亲一起,帮助高丽军队夺取了原本在元朝控制之下的双城总管府(治所在今朝鲜咸镜南道永兴),归附了高丽。此后,李成桂在战场上屡建功勋,曾击败高丽叛军、元朝红巾军、元军、倭寇和女真人,成为高丽的一员大将。
1387年,朱元璋在扫荡旧元的纳哈出势力后,于辽东设置“铁岭卫”。但这个名字惹来了麻烦——高丽境内也有一个铁岭,就位于双城总管府的南界,高丽君臣上下都以为明朝想要收回双城总管府辖境。当时的高丽国王禑(韩音为吴)王和重臣崔莹,都属于对北元友好而对明强硬的一派,当即决定开展“攻辽行动”,以对抗明朝。
第二年,李成桂被任命为右军都统使,和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共同率领号称10万、实为5万多人的部队,驻扎在鸭绿江江心的威化岛,准备攻打辽东地区。
李成桂其实并不认同禑王的决定,他反对攻打被明朝平定了的辽东地区。但禑王和崔莹仍要求李成桂等人速速进军。于是李成桂决定回军开京(今开城),实行兵谏。
此后,李成桂手握高丽军政大权,并于1392年登上王位,史称“朝鲜太祖”。
很快地,李成桂向明朝递交表文,痛陈前任君主昏庸无道。朱元璋看到李成桂已受国内拥戴,且没有疏离明朝的倾向,便认可了这个篡权上台的国王。李成桂随即遣使谢恩,还进贡了马和方物(指特产)。
接下来,李成桂又请朱元璋择定国号。他提出了两个备选国名,一个是“和宁”——他的故乡,另一个是“朝鲜”——朝鲜半岛上第一个古代国家的名字。朱元璋选定了后者,这等于承认了李成桂政权的合法性,也确定了后来250多年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
此后,朝鲜每年定期向明朝派使朝贡,朝鲜国王驾崩、新国王继位时,明朝也会派使予以册封。从表面上看,这种关系并不对等。但从本质上说,这不过是一种礼制体系,朝鲜只在礼节上对明朝表示恭顺,其内政并不受干涉,新国王的任命也由朝鲜决定,明朝皇帝最后的批准基本是走过场。对李成桂而言,他利用朱元璋的认可压制了国内反对势力,巩固了王权。同时,这种宗藩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事大字小”——小国对大国表示恭顺,定期朝贡;大国也有保护小国的责任和义务。
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朝鲜毫无招架之力,不久首都汉城(今首尔)陷落,国王逃往中朝边境的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向明朝求援。明朝履行义务,出兵援助。当时的明神宗派李如松为防海御倭总兵官,率军入朝。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人力、物力、财力上损失很大。直到1598年,节节败退的丰臣秀吉在日本京都积郁而死,临死前遗命撤兵。朝鲜王朝对明朝这一“再造之恩”感激不尽。
被迫与皇太极结兄弟关系
不过,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是女真人。此前,东北的女真部落曾在明朝和朝鲜之间处于两属状态,既向明朝纳贡,也向朝鲜纳贡;既受明朝官职,也受朝鲜官职。他们还与明和朝鲜同时展开朝贡贸易,从中获利。此时,趁着明朝和朝鲜双双被战争拖得国力衰弱之机,他们在白山黑水之间发展起来。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将辽东地区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为解除后顾之忧,努尔哈赤一直试图拉拢朝鲜。
这时朝鲜的国王是光海君,他奉行务实外交。1619年,明与后金发生“萨尔浒战役”,光海君命令朝鲜军因势而动。他还致书后金,称自己臣服明朝是“大义所在,固不得不然”,而与后金的“邻好之情,亦岂无之?”希望双方“各守封疆,相修旧好”。
光海君这种“对明不忠”的外交方针,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并深感明朝“再造之恩”的朝鲜群臣中引起极大反弹。加上他上位时幽废嫡母仁穆王后,戕兄杀弟,导致西人派决定发动政变。当时朝鲜党争激烈,分为东人、西人、南人、北人派等,西人派是重视义理的一派。
1623年春,光海君的侄子李倧(音同宗)因其弟弟冤死于谋反罪而怀恨在心,暗中调动西人派的兵马进京,策划宫廷政变。叛乱军只有区区数百名,却因西人派的接应,顺利攻入昌德宫,并在敦化门举火庆功。光海君方才恍然大悟,带着几名随从仓皇逃出宫。接着,李倧迎出了幽废中的仁穆王后,并借她的名义宣布废黜光海君,立李倧为新国王,光海君则被流放到海岛。李倧即朝鲜第十六代国王仁祖。这次政变在朝鲜史册上称为“仁祖反正”。仁祖上台,意味着崇明排金思想再次主导朝鲜,从此,朝鲜深深卷入到中国明清交替的政治漩涡中。
仁祖登基3年后,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是对朝强硬派,上台伊始就对朝鲜发起了进攻。
对朝鲜来说,这完全是一场突袭。当时,明朝左都督毛文龙是一名骁将,领兵抗击后金,“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他的军队驻在朝鲜平安北道前海皮岛,严重制约了后金对明朝中原腹地的进攻。于是,刚刚继位的皇太极决定攻打朝鲜和毛文龙。后金军攻入朝鲜义州后,派一部分兵力攻打铁山的毛文龙,但毛文龙逃往身弥岛。后金军攻入朝鲜,除了要摘除毛文龙这个如鲠在喉的势力外,还要割断明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从朝鲜获得军粮,因为当时后金境内饥荒严重。这完全是朝鲜始料未及的,于是仁祖也仓皇出逃江华岛。
攻入朝鲜后,后金一方面担心战线拉得太长,另一方面担心明朝和蒙古趁机偷袭,所以不久即提出讲和,条件是朝鲜必须和明朝断绝关系,与后金结成兄弟。朝鲜抵挡不住后金铁骑,只得同意,但同时表示“事大交邻,自有其道”,反对断绝和明朝的事大关系,提议和后金以鸭绿江为界,“各守封疆”。1627年3月,后金將领阿敏派人到朝鲜国王避难的江华岛举行告天盟誓仪式,双方结成了兄弟关系。
这次战役在朝鲜史册上称为“丁卯胡乱”。“胡”指后金,只一字便表明了朝鲜对后金的鄙视。他们亲近明朝多年,已经视自己为“小中华”,而视后金为夷狄。
万般无奈下弃明投清
1635年,皇太极平定察哈尔,获得了元朝的传国玉玺,第二年改国号为清。清向朝鲜派出使节,希望朝鲜同蒙古、满洲诸贝勒一道,参与劝进,为皇太极尊上皇帝号。不想朝鲜朝野哗然,大臣们慷慨陈词,要求斩虏使,函其首,奏闻于明朝,“责其背兄弟之约,僭天子之号”。在如此激烈的氛围中,仁祖拒不见清使,不接受其国书。
于是皇太极大怒,决定再次攻打朝鲜,使其彻底臣服。1636年12月,皇太极亲率12万八旗劲旅进攻朝鲜。皇太极攻入朝鲜后,不攻坚城,长驱向南,仅十几天就逼近首都汉城。仁祖将王子、王妃等一部分王室成员送到江华岛避难,自己和百官则躲入南汉山城继续抵抗,同时派人赴清营谈判。清军主力包围了南汉山城40多天。
山城内粮草断绝,不得不杀马充饥,各地赶来的援军也被清军击败,朝鲜君臣只能坐困孤城。朝鲜向明朝求援,但明朝因受国内农民起义困扰无力救援,仅命令登莱总兵陈弘范派舟师援助,又终因风浪太大而未能出师。江华岛又落入清军手中,王室成员被俘。仁祖万般无奈,只得向皇太极俯首称臣,缔结城下之盟。
根据南汉山城的盟约,清与朝鲜结成君臣关系;朝鲜交还明朝的诰命册印;去明朝的年号,奉清为正朔;将国王的长子、次子和诸大臣的儿子(如没有儿子则以弟弟)作为人质送到清;每年的万寿、千秋、冬至、元旦及其他庆吊之时,朝鲜都要贡献礼物。这种宗藩关系一直维持到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以后。
(摘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8期,有删节)
(本文选自: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201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