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浅析了城市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部分不合理的现象,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建议,以期城市园林建设以有更好的发挥生态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多做贡献。
【关键词】生态园林;营造适宜人居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园林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偏重于绿化对城市的装饰美化作用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大面积的常绿草坪、大规格的外地珍稀树种、大量的模纹地被成了城市公园、广场、道路绿化的主格调,在绿化、美化的同时也给园林养护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现状一:单纯追求观赏性、装饰性,以草代木现象严重。
为追求视野的开阔及平面观赏效果,不栽或少栽乔木,只用草坪和地被组成大色块图案。但是这些图案只适合于图面欣赏或鸟瞰,却无法提供人们日常的游憩、遮荫等基本需要;园林绿地的基本生态功能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城市提供和保留清洁的用水。而单一草坪、地被的模式却违反了这一原则,需要消耗大量的城市饮用水。根据资料统计,草坪的管理费用是乔、灌、草组成的群落绿地的三倍。由此可见,以单一草坪为主体的绿地建设是对城市自然资源的浪费。
现状二:南苗北调,大量引进南方珍惜苗木。
因气候原因,南方多为常绿阔叶苗木,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绿化“档次”,盲目予以引种,用以营造南方热带气候的绿化效果。诚然,广泛引种,丰富当地绿化苗木品种一直是园林工作者的工作目标之一,而未加驯化,盲目引种只能增加施工难度,造成巨大的资金浪费。如我市在某临海绿地中栽植棕榈大苗木,因冬季气温过低,大部分苗木已经死亡,剩下的寥寥几株也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并无美感可言。
现状三:片面追求常绿效果,大量常绿草代替乡土草类。
常绿草属于冷季型草,草种大都从国外进口,绿期一般在300天以上,有的达到320天左右。本地草一般为结缕草类,如中华结缕草、狗牙根等,绿期较短。一般每年在6—7个月左右。栽植费用两者相差无几,而养护费常绿草则是本土草的4—5倍。从每年三月份起,两种草坪均需浇返清水,随着气温的增加,常绿草的浇水次数也需逐渐增加,到盛夏七八月高温天气,每周至少要浇两遍,且病虫害发生率也极高,平均每月至少要喷药两次,在其生长季还要定期施肥,按时修剪,夏季基本要保证半月修剪一次。而本土草坪在栽植成活后,基本不需刻意浇水,也不需要修剪,抗性强、耐践踏性强,且有自我繁殖的功能,为节约养护费用、节约用水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为了提高园林建设在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中的作用,节约投资和资源消耗,我们提倡建设生态园林,营造适宜人居环境。
一、加强生态园林观念,建符合生态习性的植物群落式绿地
1、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种群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的将乔、灌、草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里,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都能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从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且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而植物群落正是创造绿化空间环境的基础,因此,应以乔、灌、草来组成群落为绿化的基本单元。城市绿地中人工植物群落应模拟自然,将不同种类的乔、灌、草栽植在一起,营造适合本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空间,使光照、水分、养分、空气等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随着季节变化,其姿态、叶色、花色都会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既有四季景观,又能加强生态效果。
2、努力提高绿地率,增加叶面积系数。
(1)要保证新建区的绿化面积,人行便道或停车位、小游园等硬化铺装的地方尽可能采用植草砖,以保证能尽最大能力吸收自然降水,同时也减少夏季地面的温度,增加绿地率;人行道等硬板材铺装处尽量用透水砖,其一可以吸收地表水,其二可以增加透气度,保证行道树的生长。
(2)合理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的群落式植物配置,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数,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
植物的叶片,甚至枝干,都是净化大气的好手。有资料显示,当绿化覆盖率达到 40%时,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可由1.5mg/m?下降到0.75mg/m?;二氧化硫由0.3mg/m?下降到0.06mg/m?;苯丙a芘由3.0ug/m?下降到0.2ug/m?。
由此可见,由乔灌草组成的植物群落可以更好的发挥其生态效益,提高绿量。在城市有限的绿化用地上,营造最大的绿化空间,取得最好的绿化效果。而且还可以充分展示三维空间的丰富多彩。从城市美化的角度来说,复层结构应为植物造景的主旋律,可以创造更多的植物景观,而若以大面积草地点缀少量树木的种植结构作为主要模式推广应用,不但会造成土地使用上的巨大浪费,更会丧失大量的绿量和生态效益。
二、利用墙垣、峭壁,做好垂直绿化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区用地越来越紧张,可以作为绿化地的土地越来越少。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化生活环境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促使我们不得不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供绿量,建好城市的“肺”。垂直绿化作为解决该项矛盾的一个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垂直绿化常用栽植方法为:墙垣、峭壁、沟侧栽植攀缘类和地被类中的迎春、枸杞等;陡坡(如道路两侧,大于65?的侧坡)可用草坪类。地被类植物坡度过大时(一般大于80?)可用种植砖或种植槽作辅助。
三、在保证成活率和不破坏苗木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提倡采用大乔木,以尽快取得绿化效果
在绿化栽植过程中,小苗木虽然成本低,但生态效果却要比大苗木差得多,大苗木的生长速度快,可以在2—3年的时间使绿化区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而幼苗生长过缓,经过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生长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的建筑物或路面、广场也都成了“昨日黄花”该重新反修了。同时,大苗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也比幼苗要强很多倍,能够更好的涵养水源,提高空气湿度。
四、因地制宜以本土苗木为主,特别是适应性强的野生苗木、花卉,应在驯化后大量引用,以求形成粗放管理型的生态园林
由于现代人向往自然,崇尚自然,强调生态环境和绿色空间,人们期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这种趋势使各地对现代园林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现代园林正向着自然化、绿色化、营造适宜人居环境方向发展。由此,发展生态园林逐渐成为时代对园林的要求,需要我们这些园林工作者不断的为之探索,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园林树木学》陈有民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2]《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杨赉丽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3]《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赵世伟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生态园林;营造适宜人居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园林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偏重于绿化对城市的装饰美化作用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大面积的常绿草坪、大规格的外地珍稀树种、大量的模纹地被成了城市公园、广场、道路绿化的主格调,在绿化、美化的同时也给园林养护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现状一:单纯追求观赏性、装饰性,以草代木现象严重。
为追求视野的开阔及平面观赏效果,不栽或少栽乔木,只用草坪和地被组成大色块图案。但是这些图案只适合于图面欣赏或鸟瞰,却无法提供人们日常的游憩、遮荫等基本需要;园林绿地的基本生态功能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城市提供和保留清洁的用水。而单一草坪、地被的模式却违反了这一原则,需要消耗大量的城市饮用水。根据资料统计,草坪的管理费用是乔、灌、草组成的群落绿地的三倍。由此可见,以单一草坪为主体的绿地建设是对城市自然资源的浪费。
现状二:南苗北调,大量引进南方珍惜苗木。
因气候原因,南方多为常绿阔叶苗木,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绿化“档次”,盲目予以引种,用以营造南方热带气候的绿化效果。诚然,广泛引种,丰富当地绿化苗木品种一直是园林工作者的工作目标之一,而未加驯化,盲目引种只能增加施工难度,造成巨大的资金浪费。如我市在某临海绿地中栽植棕榈大苗木,因冬季气温过低,大部分苗木已经死亡,剩下的寥寥几株也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并无美感可言。
现状三:片面追求常绿效果,大量常绿草代替乡土草类。
常绿草属于冷季型草,草种大都从国外进口,绿期一般在300天以上,有的达到320天左右。本地草一般为结缕草类,如中华结缕草、狗牙根等,绿期较短。一般每年在6—7个月左右。栽植费用两者相差无几,而养护费常绿草则是本土草的4—5倍。从每年三月份起,两种草坪均需浇返清水,随着气温的增加,常绿草的浇水次数也需逐渐增加,到盛夏七八月高温天气,每周至少要浇两遍,且病虫害发生率也极高,平均每月至少要喷药两次,在其生长季还要定期施肥,按时修剪,夏季基本要保证半月修剪一次。而本土草坪在栽植成活后,基本不需刻意浇水,也不需要修剪,抗性强、耐践踏性强,且有自我繁殖的功能,为节约养护费用、节约用水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为了提高园林建设在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中的作用,节约投资和资源消耗,我们提倡建设生态园林,营造适宜人居环境。
一、加强生态园林观念,建符合生态习性的植物群落式绿地
1、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种群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的将乔、灌、草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里,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都能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从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且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而植物群落正是创造绿化空间环境的基础,因此,应以乔、灌、草来组成群落为绿化的基本单元。城市绿地中人工植物群落应模拟自然,将不同种类的乔、灌、草栽植在一起,营造适合本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空间,使光照、水分、养分、空气等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随着季节变化,其姿态、叶色、花色都会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既有四季景观,又能加强生态效果。
2、努力提高绿地率,增加叶面积系数。
(1)要保证新建区的绿化面积,人行便道或停车位、小游园等硬化铺装的地方尽可能采用植草砖,以保证能尽最大能力吸收自然降水,同时也减少夏季地面的温度,增加绿地率;人行道等硬板材铺装处尽量用透水砖,其一可以吸收地表水,其二可以增加透气度,保证行道树的生长。
(2)合理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的群落式植物配置,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数,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
植物的叶片,甚至枝干,都是净化大气的好手。有资料显示,当绿化覆盖率达到 40%时,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可由1.5mg/m?下降到0.75mg/m?;二氧化硫由0.3mg/m?下降到0.06mg/m?;苯丙a芘由3.0ug/m?下降到0.2ug/m?。
由此可见,由乔灌草组成的植物群落可以更好的发挥其生态效益,提高绿量。在城市有限的绿化用地上,营造最大的绿化空间,取得最好的绿化效果。而且还可以充分展示三维空间的丰富多彩。从城市美化的角度来说,复层结构应为植物造景的主旋律,可以创造更多的植物景观,而若以大面积草地点缀少量树木的种植结构作为主要模式推广应用,不但会造成土地使用上的巨大浪费,更会丧失大量的绿量和生态效益。
二、利用墙垣、峭壁,做好垂直绿化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区用地越来越紧张,可以作为绿化地的土地越来越少。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化生活环境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促使我们不得不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供绿量,建好城市的“肺”。垂直绿化作为解决该项矛盾的一个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垂直绿化常用栽植方法为:墙垣、峭壁、沟侧栽植攀缘类和地被类中的迎春、枸杞等;陡坡(如道路两侧,大于65?的侧坡)可用草坪类。地被类植物坡度过大时(一般大于80?)可用种植砖或种植槽作辅助。
三、在保证成活率和不破坏苗木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提倡采用大乔木,以尽快取得绿化效果
在绿化栽植过程中,小苗木虽然成本低,但生态效果却要比大苗木差得多,大苗木的生长速度快,可以在2—3年的时间使绿化区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而幼苗生长过缓,经过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生长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的建筑物或路面、广场也都成了“昨日黄花”该重新反修了。同时,大苗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也比幼苗要强很多倍,能够更好的涵养水源,提高空气湿度。
四、因地制宜以本土苗木为主,特别是适应性强的野生苗木、花卉,应在驯化后大量引用,以求形成粗放管理型的生态园林
由于现代人向往自然,崇尚自然,强调生态环境和绿色空间,人们期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这种趋势使各地对现代园林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现代园林正向着自然化、绿色化、营造适宜人居环境方向发展。由此,发展生态园林逐渐成为时代对园林的要求,需要我们这些园林工作者不断的为之探索,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园林树木学》陈有民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2]《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杨赉丽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3]《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赵世伟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