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北地区作为大豆的主要生产基地,每年都承担了全国近一半的大豆产量。对大豆的生产质量保证和产量增产尤为关注。近年来,病虫害有明显加重的趋势,必须大力推广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才能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达到保障消费者健康和需求的目的。本文对影响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虫进行了归纳和特点分析,分别对综合防治这些疾病和害虫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希望能为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综合治理
前言:由于气候和水土的原因,东北地区的农作物主要为小麦、高梁和大豆。其中尤以大豆为主,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主要且重要的生产基地。每年将有近600万吨的大豆产量,分销往全国各地。但病虫害对大豆的正常生长危害极大,严重时减产损失可以达到 30% 以上。所以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一定要起来,及早发现,在蚜虫和染病初期就进行根除治疗。
1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其特点
1.1 大豆霜霉病
主要出现在7、8月份,雨水较多的季节。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被害。带菌种子侵染幼苗系统,但这一时期幼苗叶子较小,很难及时发现。第 1 对真叶从叶基部开始,沿叶脉两端出现大块褪绿斑块。在大豆发育期,其他复叶也相继感染,在叶子背部会出现灰白色霉层。后期全叶变黄而枯死,并在籽粒表面形成菌丝层,并产下大量孢子,内含病菌卵子。
1.2 大豆灰斑病
又称蛙眼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子叶、茎、荚和种子。初现褪绿的小圆斑,后期扩展为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至红褐色状如溥纸的蛙眼斑,大小 2-5mm。
1.3 大豆花叶病
症状轻的植株,叶片正常生长,但会出现轻微淡黄绿相间的斑驳;症状重者,病叶上布满黄绿相间的斑驳,并且严重皱缩,叶脉弯曲变成褐色,叶肉呈泡状凸起,叶缘下卷,并会导致植株矮化。
1.4 大豆食心虫
成虫体长5-6 mm,翅展12-14 mm,黄褐色至暗褐色。
1.5 东方蝼蛄
成虫长30-35 mm,前胸宽 6-8 mm,浅茶褐色,密生细毛。
1.6 东北大黑鳃金龟
成虫长 16-21 mm、宽 8-11 mm,黑色或黑褐色,具光泽。
1.7 大豆蚜虫
成虫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 1.0-1.5 mm。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额瘤不显著,复眼暗红色。
1.8 棉红蜘蛛
成虫雌虫体长约 0.46 mm,雄虫为 0.26。体色变化较大,一般为橙色或铁锈色。体两侧常有从头部向后延伸到腹部末端的条形和纵行色斑,呈深色。
2 综合防治措施
下面将分别对病害和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归纳总结。
2.1 病害防治措施
对病害的防治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大豆选种和育种期间,综合分析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及病害种类,选用健康高产的种子,还可以适量选用浸过药剂,能够防病防害的种子。例如:黑龙江省的一些农场近些年选用的抗灰斑病品种,种植这个品种能有效的减轻灰斑病情。但要选择无病地块或无病株及虫粒率低的留种。从外地调种时,要提前了解产种地的病虫害情况,严格检验是否通过检疫,若发现种子中有菟丝子、野燕麦、菌核等杂质切忌选用作种。不能在虫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区引调种子,一旦疏忽引进病种,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阶段为大豆种植期间,对大豆生育期间的主要病害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病变植株,排查病变根源,并进行全方位治理。对病变情况轻微的,辅以药剂处理,百菌清、多菌灵、退菌特等都是常用的药剂,针对不同病菌选用和调配适宜浓度并喷施防治。另外合理增施有机肥料也可提高大豆生育期间的抗病虫能力。
第三阶段是在大豆成熟后,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例如,大豆根腐病通过土壤传播,灰斑病、褐纹病、轮纹病、细菌斑点病等是依附病变植株越冬传播病菌的病害,对于以上病害可通过 3a 轮作措施来降低其危害性。
2.2 虫害防治措施
2.2.1 幼虫防治
对幼虫的防治主要采取农业防治的方法。在秋季收割后及时进行深翻,通过耕翻的方式把害虫翻到土壤表面,经过耙、压、捞地、机械损伤、日晒、风吹、雨淋、天敌食取等措施,大幅度提高害虫的死亡率,将准备越冬的幼虫或者蛹埋入土壤深层,减少越冬虫源。针对飞行能力低的幼虫,轮番进行种植,可降低害虫的传播率。例如,大豆潜根蝇、二条叶甲、豆黄蓟马等害虫都需要在土中越冬,对于它们可通过 3a 轮作措施来降低其危害性。
2.2.2 成虫防治
对成虫的防治主要采取喷洒农药的方法,降低成虫的存活率。针对不同的种类的成虫施以不同的药剂。广谱性杀虫剂、辛硫磷乳油、爱卡士乳油、乐果乳油、敌百虫乳油或敌百虫可溶性粉剂都是常用的杀虫剂和拌种剂,调配适宜的浓度进行喷洒或灌杀,都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 总结
综合防治策略主要思想的出发点是以生态系统为大方向,进行治理时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首先应全面了解东北地区大豆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发生、消长、危害症状,参照相对精准的预测预报,然后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治措施综合利用起来以强化农业技术措施。主次兼顾、病虫害兼治的同时,实现经济、安全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英,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之我见,中国建筑,2010
[2]高松,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吉林农业,2013
[3]张伯岩,王芳,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现代农业科技,2013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综合治理
前言:由于气候和水土的原因,东北地区的农作物主要为小麦、高梁和大豆。其中尤以大豆为主,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主要且重要的生产基地。每年将有近600万吨的大豆产量,分销往全国各地。但病虫害对大豆的正常生长危害极大,严重时减产损失可以达到 30% 以上。所以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一定要起来,及早发现,在蚜虫和染病初期就进行根除治疗。
1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其特点
1.1 大豆霜霉病
主要出现在7、8月份,雨水较多的季节。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被害。带菌种子侵染幼苗系统,但这一时期幼苗叶子较小,很难及时发现。第 1 对真叶从叶基部开始,沿叶脉两端出现大块褪绿斑块。在大豆发育期,其他复叶也相继感染,在叶子背部会出现灰白色霉层。后期全叶变黄而枯死,并在籽粒表面形成菌丝层,并产下大量孢子,内含病菌卵子。
1.2 大豆灰斑病
又称蛙眼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子叶、茎、荚和种子。初现褪绿的小圆斑,后期扩展为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至红褐色状如溥纸的蛙眼斑,大小 2-5mm。
1.3 大豆花叶病
症状轻的植株,叶片正常生长,但会出现轻微淡黄绿相间的斑驳;症状重者,病叶上布满黄绿相间的斑驳,并且严重皱缩,叶脉弯曲变成褐色,叶肉呈泡状凸起,叶缘下卷,并会导致植株矮化。
1.4 大豆食心虫
成虫体长5-6 mm,翅展12-14 mm,黄褐色至暗褐色。
1.5 东方蝼蛄
成虫长30-35 mm,前胸宽 6-8 mm,浅茶褐色,密生细毛。
1.6 东北大黑鳃金龟
成虫长 16-21 mm、宽 8-11 mm,黑色或黑褐色,具光泽。
1.7 大豆蚜虫
成虫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 1.0-1.5 mm。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额瘤不显著,复眼暗红色。
1.8 棉红蜘蛛
成虫雌虫体长约 0.46 mm,雄虫为 0.26。体色变化较大,一般为橙色或铁锈色。体两侧常有从头部向后延伸到腹部末端的条形和纵行色斑,呈深色。
2 综合防治措施
下面将分别对病害和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归纳总结。
2.1 病害防治措施
对病害的防治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大豆选种和育种期间,综合分析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及病害种类,选用健康高产的种子,还可以适量选用浸过药剂,能够防病防害的种子。例如:黑龙江省的一些农场近些年选用的抗灰斑病品种,种植这个品种能有效的减轻灰斑病情。但要选择无病地块或无病株及虫粒率低的留种。从外地调种时,要提前了解产种地的病虫害情况,严格检验是否通过检疫,若发现种子中有菟丝子、野燕麦、菌核等杂质切忌选用作种。不能在虫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区引调种子,一旦疏忽引进病种,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阶段为大豆种植期间,对大豆生育期间的主要病害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病变植株,排查病变根源,并进行全方位治理。对病变情况轻微的,辅以药剂处理,百菌清、多菌灵、退菌特等都是常用的药剂,针对不同病菌选用和调配适宜浓度并喷施防治。另外合理增施有机肥料也可提高大豆生育期间的抗病虫能力。
第三阶段是在大豆成熟后,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例如,大豆根腐病通过土壤传播,灰斑病、褐纹病、轮纹病、细菌斑点病等是依附病变植株越冬传播病菌的病害,对于以上病害可通过 3a 轮作措施来降低其危害性。
2.2 虫害防治措施
2.2.1 幼虫防治
对幼虫的防治主要采取农业防治的方法。在秋季收割后及时进行深翻,通过耕翻的方式把害虫翻到土壤表面,经过耙、压、捞地、机械损伤、日晒、风吹、雨淋、天敌食取等措施,大幅度提高害虫的死亡率,将准备越冬的幼虫或者蛹埋入土壤深层,减少越冬虫源。针对飞行能力低的幼虫,轮番进行种植,可降低害虫的传播率。例如,大豆潜根蝇、二条叶甲、豆黄蓟马等害虫都需要在土中越冬,对于它们可通过 3a 轮作措施来降低其危害性。
2.2.2 成虫防治
对成虫的防治主要采取喷洒农药的方法,降低成虫的存活率。针对不同的种类的成虫施以不同的药剂。广谱性杀虫剂、辛硫磷乳油、爱卡士乳油、乐果乳油、敌百虫乳油或敌百虫可溶性粉剂都是常用的杀虫剂和拌种剂,调配适宜的浓度进行喷洒或灌杀,都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 总结
综合防治策略主要思想的出发点是以生态系统为大方向,进行治理时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首先应全面了解东北地区大豆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发生、消长、危害症状,参照相对精准的预测预报,然后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治措施综合利用起来以强化农业技术措施。主次兼顾、病虫害兼治的同时,实现经济、安全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英,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之我见,中国建筑,2010
[2]高松,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吉林农业,2013
[3]张伯岩,王芳,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现代农业科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