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法规新闻自由角度探析癸丑报灾发生的深层原因

来源 :源流·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ei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洋政府时期对报业的控制是我国报业发展史上十分黑暗的一段时期。尤其是报业史上的巨大劫难“癸丑报灾”,它带给现代新闻研究者的不仅是其体现在表面的理论价值,更是隐藏在背后的关于新闻法规、新闻自由发展内在规律的研究价值。研究癸丑报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现代研究者更好的全面认识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政策,更全面的认识癸丑报灾产生的主观、客观因素,从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角度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
  【关键词】癸丑报灾 北洋政府 新闻政策 新闻自由
  一、社会背景因素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在当时可谓“万马齐喑”。政治上广泛动荡,各系军阀虎视眈眈;经济上迟滞不前,内战频仍民生凋敝;文化上想方设法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新一轮的文化领域斗争一触即发。
  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袁世凯设计将临时政府由南京迁往北京,同时藐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专门出台了包括《报纸条例》、《新闻电报章程》、《出版法》等管制新闻的法律法规,不仅如此,他还在制定其他法律的过程中加入了对新闻事业的管制的规定。制定出台这些限制新闻自由的法规政策的原因。是袁世凯政府钳制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政策内涵所导致的,更是北洋政府意识到了历史经验中報业重大力量的结果。
  在整个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以袁世凯为代表的统治集团打着“拥护共和”的旗号,实则是为加强专制、复辟帝制,不断进行新闻立法建设。成为了癸丑报灾的始作俑者。
  二、矛盾激化过程及导致报灾的直接原因
  在辛亥革命之后,报业持续了很长一段时期的极盛时代,但是到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后,袁世凯与国民党各自在势力范围内加强对媒介、舆论的管制致使本来深厚的矛盾被更加激化,袁世凯更实在取得全国统治权后进行个人独裁,各种法规的限制使报业陷入低谷长达四年之久。1913年4月29日,《国风日报》、《国光新闻》、《新中国报》在评论宋教仁被刺案时,使用了“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政府罪状”、“民贼独夫”等语言斥责政府,激怒了袁世凯。5月1日,袁世凯指令内务部按照《大清报律》或刑律第16章第31条予以“严重取缔”美其名曰“重秩序而安人心”。据统计,民国元年全国报刊约500家,北京占1/5。“二次革命”后,北京的报刊只剩下20家,上海5家,汉口2家。至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民国元年锐减了300多家,新闻出版遭受到了重大打击。
  至此,“癸丑报灾”的直接原因——北洋政府的残酷新闻管制政策,将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果实之一——以无限制言论自由为基础的传媒法制彻底摧毁了。
  三、世界新闻思想影响
  清末明初,中国社会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时社会矛盾日益激烈,各种新旧观念百家争鸣,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在大时代的浪潮下,留学海外的学生们在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洗礼之后,将一部分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学说带回中国,其中就包含了资产阶级认为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由“新闻自由”的思想。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是“以言论政”,他们一直在努力向统治者争取自己的言论自由,因为他们认识到言论自由是人类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这个理论对于先进的知识分子无疑是极大的振奋和鼓舞,他们在将新闻自由广泛传播的同时身体力行,创办报刊。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总是将人带回原地。众所周知,西方的新闻自由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漫长洗礼才逐渐被人广泛接受。在社会发生激烈变革思想异常动荡的清末民初,“新闻自由”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理念很难在短期内落地生根。仅凭一腔热情对其空空追求甚至因此斗争,必将会和当时的政权及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的碰撞;更为重要的是,先进的知识分子虽然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观念并且坚定的传播着这一思想,但是他们大多数由封建士大夫阶层转变而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所以他们既有传播新思想的积极性,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这样的双重性成为了他们在传播民主思想的道路上的障碍。章士钊在《论报律》中阐明了言论出版自由是人类的天赋权利。这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4条规定: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可以说,从西方的自由思想上,中国的报人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启示,在思想上催生了他们的自由观。产生了与限制新闻自由法令相斗争的观念,进而指导了这批报人的斗争。
  四、报业追求“绝对自由主义”的主观因素
  事物的发生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固然北洋政府对新闻的钳制根本上造成了“癸丑报灾”的发生,但报业对新闻自由的上层建筑与当时的客观经济基础不符的“空想主义”也是这个报业悲剧产生的主观原因所在。民国初期推崇的“无限制言论自由原则”是与当时国情不符的媒介原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更多的是“空想自由主义”的余温。有学者甚至认为:“对清末民初新闻自由造成很大戕害的是绝对主义新闻自由思潮。不要报律、不遵守报律是其典型表现。这种表现在清末尚有促成封建王朝瓦解的积极作用。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就是非理性的,弊远大于利。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是残酷的,但新闻界的‘无日不与政府宣战’,并煽动暴力,却为报灾埋下了伏笔。”
  事物在对的时间经历对的状态才能使历史产生最顺畅的前进动力,然而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大背景下,盲目的追求绝对自由,且进行宣战、对抗、一味的批评甚至讥讽,也是造成其悲剧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历史的洪流中带来了传媒和法律进程的无限经验,而经验告诉我们,想要传媒人能够真正有尊严的为民生立命为大众疾呼,就要在根本上实现真正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要制定中立的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我们只能说,在历史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进步的光芒和勇于求索的勇气,但是在追求民主和自由中所难免暴露出来的空想自由主义思想的弊端也是应该为我们后来的研究者所警醒和借鉴的。
其他文献
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图从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
期刊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升。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头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教学中培
期刊
【摘要】蹇先艾的乡土小说,通过对贵州特殊生态景观、风土习俗、文化品格和乡土精神的描写,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势力的黑暗腐朽与民众的麻木不仁。蹇先艾将这个原始的、奇特的农村民风民俗生动鲜明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蹇先艾 乡土小说 艺术特色  蹇先艾是我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卓有贡献的作家,是最早反映西南边远省份历史和现实的作家。  蹇先艾的乡土小说不是单纯的“乡村小说”。他用简朴而富有贵州地方特色的语言
期刊
【摘要】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在绘画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特质的感受,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技巧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  【关键词】肌理 现代绘画 创作  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各种物体由于自身材料和组织形式的各异,表面上
期刊
素质教育是在对近代教育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认识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提出来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其任务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审美素养和身心健康水平,使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不仅要有政府重视、社会支持、体制完善等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还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一必要的内在条件。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
期刊
【摘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学科也不例外,体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现代的课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教学内容的形式上的封闭,要有开放性的备课,开放性的教学,形成开放的系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土壤。“教育是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所以,有必要在“所谓枯燥无味的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 
期刊
【摘要】新的音乐课程理念,开拓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念,是音乐课程策略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审美体验 创新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世纪,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迎来历史了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的课程改革。新的音乐基础教育强调要为学生提供鉴赏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广阔天地。这就
期刊
如何在体育课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那么,如何做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呢?  一、体育课发展学生个性的理论依据  体育课中,青少年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在一个较为广阔的领域中尽情游戏、运动、竞赛,他们的个性即可以充分地显示出来。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在体育课中,青少年有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学调查证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青少年比一般学生要参加更多
期刊
【摘要】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然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更多时候是教师指名回答或是越俎代疱。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抹杀了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美术鉴赏 学生主体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强调:“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我觉得美术鉴赏教学中把“主体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结
期刊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逐步进入青春期,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能较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会方法,发展体力和智力,驱散疲劳和烦恼。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尤存”。那么,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堂效率呢?  一、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