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中的绿色生态设计浅析

来源 :中国绿色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城市环境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交通拥堵,雾霾,洪水内涝,声光污染等城市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在景观设计领域,绿色建筑,海绵城市设计,LEED建筑评估体系,智慧城市,水敏城市,立体绿化等新兴的政府约束和新的理念也逐渐渗透到项目设计中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创新和探索的过程,本文浅析在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领域,如何思考生态设计、实现生态设计以及相关问题。
  【关键字】:城市;绿色生态;建筑;景观设计
  【前言】:城市景观的绿色生态设计理念早期产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促发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样性的,一方面是工业发展引发的问题,例如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欧洲伦敦烟雾事件,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催生了相应环境法案,为城市环境管理打开了先河;另一方面是能源危机引发的问题,上世纪60年代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丹麦政府率先在建筑规范中体现能效及节能排放等理念,这也是绿色建筑理念的前身;再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引发的问题,例如韩国首尔清溪川生态修复工程,從上世纪中叶的河道污染,到新世纪初期的交通问题和城市雨洪问题,这个项目像是一本活的城市环境治理教科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实现了城市空间在功能,休闲,文化,历史的结合,还深受当地居民喜爱;除此以外,还有特殊自然环境所引发的问题,像澳大利亚因为水资源极度匮乏,因而发展出非常先进的水敏设计(WSUD)和立体绿化设计理念,像新加坡的城市因为淡水匮乏和雨洪问题,而发展出排蓄水体系。这些发达国家的经历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他们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绿色生态设计的相关标准及设计应用
  1.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在项目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由高到低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包括六个综合性指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全生命周期综合性(公建),这涉及到工程建设中的各個专业,例如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和景观等。
  各个地区不同类型的项目,对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有所不同,项目管理对其体系内得分项的选择和偏重也有所不同,在景观专业的得分项目需要视具体要求而定,通常会涉及以下几方面:
  (1)绿化用地的合理设置,绿地率需要满足指标要求,地库顶板上的绿地,标准对覆土深度有一定要求,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容易被忽视;
  (2)光污染控制,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限制需要符合国家标准,现在很多项目建筑体本身的散射光可以照亮室外场地,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筑自发光,合理设计景观灯具种类和间距,减少室外照明过量,避免场所光污染和能源浪费;
  (3)热岛强度控制,户外活动场地的选定和设计需要参考风光环境分析,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乔木及构筑物遮荫面积达到一定比率,尽量为使用者提供更佳舒适的环境;
  (4)无障碍设计,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可达性以及人性化设计上;
  (5)合理设置停车场所,数量和面积要满足指标要求,分布上要体现在场地空间的均好性,便于交通,停车场地也可以考虑绿色生态停车场设计;
  (6)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室外活动场地可以错时向周边居民开放,为周围居民提供相应户外设施,例如特色座椅及活动家具等;
  (7)雨水规划与设计,利用下凹式绿地以及雨水花园等雨水蓄水措施,引导屋面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用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比率;
  (8)场地雨水外排总量控制,满足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9)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选择本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式绿化,种植区种植土壤深度满足种植要求,适当引入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
  (10)绿化应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浇灌方式,控制节水浇灌绿化面积比例,可以采用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控制装置,在植物品种上宜考虑无需人工浇灌植物;
  (11)地面,屋面,外墙材料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要求,不同材料的反射系数有所不同,例如石材,一般浅色石材反射系数较高,深色石材更容易吸收辐射,从而反射系数较低,国内相应标准还有待完善,此外,在人性化设计理念中,浅色材料更容易产生炫光和光污染,所以这一项上,材料选择还要视具体项目具体环境条件而论。
  1.2海绵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主要针对城市的雨洪管理,在雨洪季节,设置有效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措施,在干旱,灌溉时节以及其他用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是比较新的标准,局部城市或地区作为试点开始参考和实行,以深圳市为例,现行的审查依据包括:《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深圳市暴雨强度公式及查算图表,《深圳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相关的低碳生态及低影响开发指标,国家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已经发布的技术规范、指南、图集。
  海绵城市的综合性在于他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种类,需要业主或管理方统一协调和指令,政府部门也会起到指导和审核的作用,例如位于深圳前海的弘毅中心项目,在海绵城市设计方面,政府会对海绵城市设计专项提出明确意见,按照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为控制目标进行设计,设施具有的调蓄容积一般应满足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 的指标要求,以此审核景观方案设计中的各类型场地以及具体细节设计。
  在景观场地规划中,建议多的采用能够降低雨水径流系数的地面设计,例如绿地和透水地面,屋顶空间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屋顶绿化区域覆土厚度需要达到标准要求,地面层需要考虑透水铺装,其面积需要满足地标径流系数要求。   关于雨水控制规模,有相应的指标和要求,常见的办法包括设计下凹式绿地进行雨水收集,下凹式的面积和深度需要满足与水蓄水量要求,另外一种解决途径就是在设计地面蓄水容器收集屋面和墙面雨水,或地下蓄水容器收集地面径流的雨水,这样同样可以达到雨水调蓄的作用,各类项目根据不同需求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解决途径。
  海绵城市设计在优化城市雨洪问题的同时,也对传统景观设计带来了考验,例如透水地面的品质感,进口产品质优价高,国内产品品质和施工水准较难把控等问题;还有下凹式绿地的形式,虽然可以满足雨水储存的功能,但是他的形式是否与场地的性质相符合,传统的审美观能否接受这种形式,这些都是业主和设计师需要共同考虑和面对的问题;再者关于设置蓄水容器,对建筑结构,场地空间条件,建设成本以及后期管理維护等都存在一定的未知和挑战。
  1.3 LEED建筑评估体系
  LEED是英文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的缩写,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在国际上各类建筑的环境保护价值评价,绿色建筑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评估中,被公认为比较权威的标准。
  在美国很多地区已经将LEED标准体系纳入建设项目的硬性标准,所以很多建筑师会参加相应的培训和考核,成为LEED认证工程师,现代国际商业贸易往来与发展,许多跨国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例如世界500强公司美国默沙东制药就在中国杭州建设分部制药厂,其工程就采用LEED评价标准,在景观设计上取得的得分项包括:各类绿地性质及面积比率,地面材料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当地本土植物的选择,以及户外活动场地乔木及构筑物遮荫面积比率等。
  1.4 水敏设计(WSUD)理念
  WSUD是英文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的缩写,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恢复自然的水循环过程,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减少对自然水循环的负面影响,保护水生态系统,将雨洪,供水,污水管理一体化,兼顾景观和生态系统。
  水敏设计在澳大利亚是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和工程设计方法,在国内也有项目实践,例如城市新区规划项目,河道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等政府项目,也有开发商的项目,例如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解决雨洪管理和低维材料及植物的使用,该项目获得了ASLA通用设计荣誉奖,而且万科在其下很多项目中也在不断实践绿色生态材料和理念。
  结束语
  我国现代化城市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仍然是主要的社会综合性问题之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会逐步提高,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方面,政府会逐渐加大理念导向和工程监控的力度,开发商会逐渐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景观设计领域,绿色生态设计作为一种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工程实践和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借鉴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研究成功的项目个案,争取实践和推广的机遇,让我们的城市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林晓晖. 绿色生态理念在水利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浅析马杭州排涝站的建筑景观及环境设计[J]. 福建建筑,2016,(04):36-39.
  [2]劉成凯. 城市生态景观中的海绵城市设计研究[D].安徽大学,2016.
  [3]戴德艺. 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4]王思元.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5]许雁冰. 城市扩大化进程中的城市景观新思考——基于“十二五”规划指导下的“绿色景观”设计探索[J]. 设计艺术研究,2012,(03):54-57.
  [6]曹娟. 以合肥市为例研究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设计[D].安徽农业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市政园林绿化建设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随着城市建設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对城市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施工工作的要求也进一步有所提升,绿化种植对整个市政园林工程的影响极大,它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实现市政园林绿化种植的理想效果,就需要探究其种植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思路。本文从市政园林绿化工程的概念和特征分析入手,研究市政园林绿化种植施
期刊
【摘要】:在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概念后,给园林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园林施工人員不但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充分应用各项新技术的能力,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有效的方式来移植树木,唯有做到这样,才能保证移植效果,才能提高园林整体质量。本文就树木移植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具体运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树木移植技术;园林施工;具体运用;分析;  【引言】: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注重
期刊
【摘要】:屋顶花园在城市建筑工程中已经越来越常见,它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还可以起到降温效果,具有综合性效果。基于屋顶花园种植环境的特殊性,为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优势,在实现绿化效果的同时,避免对建筑工程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就其在植物种植设计和要点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屋顶花园;植物种植;方案设计  现代城市屋顶花园植物种植需要就种类选择以及搭配进行研究,遵循视觉性、生态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全国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从震惊中外的松花江事故,到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环境安全警钟一次次敲响,环境污染事件严峻形势令人担忧,危机事件引人深思。环境污染事件对经济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之外,更是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激发矛盾的“导火线”。而国内政府机关及环保部门应对突发舆情的能力亟待加强,缺乏理论而系统的应对机制和应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布置和施工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将新技术运用到园林设计中,使得园林建筑整体水平提升,增加艺术性效果,是当前园林设计师与工程施工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在介绍几种园林布局新技术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新的技术在园林景观布局中与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新技术;景观布局;园林设计;应用方式  【引言】:园林工程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基础
期刊
【摘要】:城市基础建设的主要组成要依靠与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在另一方面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奋斗长期的综合性项目工程,同时园林工艺需要在施工时保持质量与整体效果,两者之间缺一不可,其次园林绿化工程在养护方面需要这方面的相互作用才可以做到最好,因此为了做好城市绿化以及园林建设我们应该积极分析现在园林在施工以及在进行新工艺建设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统一分析研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以及保障措施,从而为城
期刊
【摘要】: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针对施工现场所面临的各类弊病通病及一些可能發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作出调整及改进措施,在规范施工的同时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本文通过对浦东民邸.艾东苑15-16地块保障性公租房景观绿化工程的施工中出现的各类实际质量问题进行探讨,如何提高和加强施工质量并针对这些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改善并提高整体施工水平。  【关键词】:提高;质量
期刊
【摘要】: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行道树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有效的净化道路周边的大气环境,还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当前阶段我国针对行道树的养护管理工作却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效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将就园林绿化中行道树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绿化;行道树养护管理;问题;对策  【前言】:行道树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
期刊
【摘要】:园林绿化对于改善城市景观和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要达到理想的绿化效果,就要合理选择苗木类型,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将所选苗木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本文对园林绿化苗木品种的选择方式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对苗木进行合理配置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提高园林绿化效果。  【关键词】:园林绿化苗木;品种优选;合理配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园林绿化能够改善
期刊
【摘要】:为最大程度降低对能源的损耗,近年来,将节能型技术融入到园林施工的方案设计、施工工艺等环节已成为一种趋势。文中对园林施工与节能型技术进行了概况,并介绍了四类节能型技术与园林施工相互融合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节能型技术;园林施工;应用  当前,资源紧缺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资源节约也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为此,我国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对资金和资源投入要求都比较高的园林建设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