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F3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11-01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一定时期出现的局部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問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地区下岗失业情况严重,而部分地区又出现的“用工难”的现象更加使社会各界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失去了客观的判断。劳动力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的范围是广泛的,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都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农村出现富余劳动力,加上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富裕人员,因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三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流动和交换实现的,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着社会劳动力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流动;劳动报酬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和竞争的影响,劳动力在供求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就业。劳动力的市场配置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劳动者由于原有的劳动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二是区域性市场为主。劳动力市场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也应是全国统一的市场。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在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原始手工业、传统的大机器和现代技术产业并存,劳动力的素质相差悬殊,职业偏见的存在,再加上地区分割等,阻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流动,大多数只能在区域内运转,只有少数高科技人才可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从而形成的主要是区域性市场。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如何转移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是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最终出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能部分的缓解人口增长和耕地不足的紧张状况,而且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的中重要问题。解决就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之道。我国近年来城镇化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农民赖以生存和生产的土地资源的大量减少,农村人口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逐年减少,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村中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从农村向中小城镇转移的人口越来越多,虽然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一部分青、中年人外出务工,但在一些中小乡镇中根本不难看到“闲置”劳动力的存在。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阻碍
1.农村劳动力自身产生的障碍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文化层次低,基本技能缺乏,严重制约了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机会。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使其在转移过程中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即只能干脏、苦、累、出力型的、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既造成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失衡的矛盾,又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增大、效率低下,同时,可以选择的转移和安置的空间相对狭小。
2.制度障碍
首先,我国所建立的劳务输出机制还不完整。据了解,国家制定的就业政策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特别是把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农民的就业往往被忽视。其次,农民工务工缺失正规的劳动合同,其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劳动合同的缺失会让他们在就业中难免处于被动的局势。
3.其他障碍
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很多城市人口的流入速度以及规模都远远的超过了自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特有的优越感。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
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通过农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加速农业内部各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内部直接或间接地扩大就业安置空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有效转移。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含量,使农业向着纵深发展。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联户甚至联社联村进行集约经营,连片建造日光暖棚,延长耕作时间,联户开展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增加农业内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大农业内部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在粮食供求平衡的同时,把着眼点放到扩大畜牧业、林果业、蔬菜业、药材业的发展上,形成新型的经济结构,并使其最终成为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彻底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一定时期出现的局部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問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地区下岗失业情况严重,而部分地区又出现的“用工难”的现象更加使社会各界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失去了客观的判断。劳动力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的范围是广泛的,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都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农村出现富余劳动力,加上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富裕人员,因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三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流动和交换实现的,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着社会劳动力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流动;劳动报酬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和竞争的影响,劳动力在供求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就业。劳动力的市场配置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劳动者由于原有的劳动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二是区域性市场为主。劳动力市场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也应是全国统一的市场。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在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原始手工业、传统的大机器和现代技术产业并存,劳动力的素质相差悬殊,职业偏见的存在,再加上地区分割等,阻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流动,大多数只能在区域内运转,只有少数高科技人才可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从而形成的主要是区域性市场。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如何转移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是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最终出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能部分的缓解人口增长和耕地不足的紧张状况,而且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的中重要问题。解决就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之道。我国近年来城镇化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农民赖以生存和生产的土地资源的大量减少,农村人口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逐年减少,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村中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从农村向中小城镇转移的人口越来越多,虽然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一部分青、中年人外出务工,但在一些中小乡镇中根本不难看到“闲置”劳动力的存在。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阻碍
1.农村劳动力自身产生的障碍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文化层次低,基本技能缺乏,严重制约了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机会。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使其在转移过程中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即只能干脏、苦、累、出力型的、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既造成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失衡的矛盾,又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增大、效率低下,同时,可以选择的转移和安置的空间相对狭小。
2.制度障碍
首先,我国所建立的劳务输出机制还不完整。据了解,国家制定的就业政策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特别是把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农民的就业往往被忽视。其次,农民工务工缺失正规的劳动合同,其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劳动合同的缺失会让他们在就业中难免处于被动的局势。
3.其他障碍
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很多城市人口的流入速度以及规模都远远的超过了自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特有的优越感。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
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通过农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加速农业内部各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内部直接或间接地扩大就业安置空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有效转移。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含量,使农业向着纵深发展。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联户甚至联社联村进行集约经营,连片建造日光暖棚,延长耕作时间,联户开展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增加农业内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大农业内部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在粮食供求平衡的同时,把着眼点放到扩大畜牧业、林果业、蔬菜业、药材业的发展上,形成新型的经济结构,并使其最终成为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彻底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