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在体育工作中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强身健体需求的生动体现。本文阐述了苏北农村体育主要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拓展体育经费来源、开展小城镇建设、加强农村体育骨干队伍的培养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村体育问题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c)-0252-01
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农村体育的发展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状况紧密相关,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与之相符的农村体育。近年来,农民对附有健身、娱乐,又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用的体育的需求日益增强。透过农村体育的研究,可以把握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脉搏,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状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为农民着想、为农村服务的体育政策和措施,缩小城乡体育差别,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1 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重要性
“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只有劳动者的体质增强了,才能保证学习和劳动的正常进行,才能提高劳动效率,才能提高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反过来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财富的丰富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会激发农民对健康有益的健身活动的追求,加大对健身活动的投资,使得参与健身活动成为农民的一种自觉行动,形成崇尚健身的良好社会风气,这样将起到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形成一种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再精神文明到物质文明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2 苏北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10年以来,苏北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2.1 体育经费匮乏、费用不高
苏北的某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客观上限制了农村体育的发展。目前农村体育经费来源主要限于两个渠道:(1)政府对农村体育的资金投入;(2)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以赞助形式投入的少量资金;体育经费还是以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主,但目前县级财政补助体育事业的经费呈下降趋势,体育训练经费已基本取消,企事业和个人以赞助形式投入的体育经费也主要用于农村体育赛事的举办,远远不能满足体育发展的需求。
2.2 县、乡镇两级政府缺乏对农村体育的实质性重视
由于农村社会的特殊性,农村体育基本上依靠县、乡镇政府领导的权威性来实施对农村人口体育活动的领导和管理,这种管理形式和方式导致农村体育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领导对体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
2.3 农村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主要以篮球和乒乓球的场地设施为多,分布在各级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县、乡政府机关及体育管理部门,而且主要集中于学校。而分布在农村居民经常活动的公共场所的体育设施,数量少、功能单一,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由于自身环境的特殊性,其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服务对象的范围比较固定,尤其是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所属的地域场地设施利用率低,在节假日,体育设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很大的浪费,另外,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被居民占用和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分布情况,限制了居民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和参与,客观上给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使农村体育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3 解决落后现状的对策
发展农村体育,必须以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前提。在提倡“和谐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树立苏北农村体育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下对策。
3.1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保障农村体育发展资金体系
依靠社会力量,拓宽经费来源。广泛寻求乡镇企业、个体户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的帮助,扩大经费来源。对投资办体育的社会团体和个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利益回报,以吸引更多的组织和个人来投资。
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旅游经济”、“农村经济”的热潮,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局结合,积极发展农村体育产业。
3.2 大力支持“农村体育本土化”
因地制宜,建设既有民族地域特色又具时代先进性的农村体育项目。农村“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我们应积极挖掘和开发苏北农村特有体育项目,继承与改造创新相结合,使一些濒临消失的体育活动重新焕发活力,并结合当地优势,形成地方体育品牌;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大力“播种”新的体育文化,将现代时尚的体育活动向广大农村渗透。因时制宜,农村体育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农闲时节,农民的体育活动时间量大且相对集中,如在春节、少数民族民族节日期间,农民空闲时间较多。因此,各农村基层政府可充分利用节日的欢快气氛设置体育节或运动会,积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3 加大对苏北农村体育的宣传和政策、法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体育意识
农村体育,由于重视不够,经费投入有限,最多就是城镇在节日开展一些小型的球类比赛,至于如何更深入地开展,则较少考虑。因此,应以乡镇为主导,村委会为主体,加大宣传扶持力度(比如:通过图片示范、录音录像、现身说教等直观性宣传手段和利用农村基层体育骨干的影响示范作用;强化体育健身意识,使农民建立“花钱买健康”的新体育消费观)。树立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健康投资、科学健身观念。使体育活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种习惯。纠正“劳动就是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因为生产劳动虽然也是四肢活动,但是简单动作的重复如果得不到调剂,日积月累还会造成肌体的损伤或畸形(访谈中普遍反映因劳累过度导致身体疾病这一现象),甚至影响或降低劳动的效率。因而,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还能引导广大农民用高尚、积极的体育娱乐活动充实业余文化生活,树立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气。
综上所述,农村体育扎根于农村经济,农村体育的发展程度与农村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农村体育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农村体育发展不仅仅是体育系统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巍.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2] 张顺林.发展农村体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太原科技,2009(3).
[3] 张玉华,谢庆芝.从和谐社会视角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老区建设,2008(16).
关键词:农村体育问题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c)-0252-01
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农村体育的发展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状况紧密相关,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与之相符的农村体育。近年来,农民对附有健身、娱乐,又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用的体育的需求日益增强。透过农村体育的研究,可以把握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脉搏,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状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为农民着想、为农村服务的体育政策和措施,缩小城乡体育差别,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1 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重要性
“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只有劳动者的体质增强了,才能保证学习和劳动的正常进行,才能提高劳动效率,才能提高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反过来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财富的丰富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会激发农民对健康有益的健身活动的追求,加大对健身活动的投资,使得参与健身活动成为农民的一种自觉行动,形成崇尚健身的良好社会风气,这样将起到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形成一种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再精神文明到物质文明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2 苏北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10年以来,苏北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2.1 体育经费匮乏、费用不高
苏北的某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客观上限制了农村体育的发展。目前农村体育经费来源主要限于两个渠道:(1)政府对农村体育的资金投入;(2)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以赞助形式投入的少量资金;体育经费还是以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主,但目前县级财政补助体育事业的经费呈下降趋势,体育训练经费已基本取消,企事业和个人以赞助形式投入的体育经费也主要用于农村体育赛事的举办,远远不能满足体育发展的需求。
2.2 县、乡镇两级政府缺乏对农村体育的实质性重视
由于农村社会的特殊性,农村体育基本上依靠县、乡镇政府领导的权威性来实施对农村人口体育活动的领导和管理,这种管理形式和方式导致农村体育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领导对体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
2.3 农村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主要以篮球和乒乓球的场地设施为多,分布在各级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县、乡政府机关及体育管理部门,而且主要集中于学校。而分布在农村居民经常活动的公共场所的体育设施,数量少、功能单一,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由于自身环境的特殊性,其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服务对象的范围比较固定,尤其是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所属的地域场地设施利用率低,在节假日,体育设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很大的浪费,另外,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被居民占用和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分布情况,限制了居民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和参与,客观上给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使农村体育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3 解决落后现状的对策
发展农村体育,必须以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前提。在提倡“和谐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树立苏北农村体育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下对策。
3.1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保障农村体育发展资金体系
依靠社会力量,拓宽经费来源。广泛寻求乡镇企业、个体户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的帮助,扩大经费来源。对投资办体育的社会团体和个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利益回报,以吸引更多的组织和个人来投资。
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旅游经济”、“农村经济”的热潮,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局结合,积极发展农村体育产业。
3.2 大力支持“农村体育本土化”
因地制宜,建设既有民族地域特色又具时代先进性的农村体育项目。农村“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我们应积极挖掘和开发苏北农村特有体育项目,继承与改造创新相结合,使一些濒临消失的体育活动重新焕发活力,并结合当地优势,形成地方体育品牌;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大力“播种”新的体育文化,将现代时尚的体育活动向广大农村渗透。因时制宜,农村体育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农闲时节,农民的体育活动时间量大且相对集中,如在春节、少数民族民族节日期间,农民空闲时间较多。因此,各农村基层政府可充分利用节日的欢快气氛设置体育节或运动会,积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3 加大对苏北农村体育的宣传和政策、法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体育意识
农村体育,由于重视不够,经费投入有限,最多就是城镇在节日开展一些小型的球类比赛,至于如何更深入地开展,则较少考虑。因此,应以乡镇为主导,村委会为主体,加大宣传扶持力度(比如:通过图片示范、录音录像、现身说教等直观性宣传手段和利用农村基层体育骨干的影响示范作用;强化体育健身意识,使农民建立“花钱买健康”的新体育消费观)。树立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健康投资、科学健身观念。使体育活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种习惯。纠正“劳动就是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因为生产劳动虽然也是四肢活动,但是简单动作的重复如果得不到调剂,日积月累还会造成肌体的损伤或畸形(访谈中普遍反映因劳累过度导致身体疾病这一现象),甚至影响或降低劳动的效率。因而,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还能引导广大农民用高尚、积极的体育娱乐活动充实业余文化生活,树立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气。
综上所述,农村体育扎根于农村经济,农村体育的发展程度与农村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农村体育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农村体育发展不仅仅是体育系统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巍.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2] 张顺林.发展农村体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太原科技,2009(3).
[3] 张玉华,谢庆芝.从和谐社会视角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老区建设,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