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天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硬膜外血肿 护理效果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是指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是常见的颅脑损伤,约占创伤性性颅内血肿30%[1],血肿多见于颞部、额顶部、颞顶部,主要来源于脑膜中动脉,临床表现因原发性脑损伤程度、出血速度、血肿部位而有所不同[2]。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以时间为纵轴,以入院宣教、入院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宣教等理想护理手段为横轴而制定的以时间为顺序的诊治护理标准流程,是一种包含了循证医学、整体护理、质量保证以及持续改进的护理标准化方法[3]。本科室自2011年始,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43岁;血肿位于颞部27例、额顶部16例、颞顶部13例,枕部4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确诊为硬膜外血肿,均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伴(或不伴)去骨瓣减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常规护理,由当班护士严格执行医嘱,由责任护士制订护理计划,进行健康教育,按医嘱完成每日的治疗及护理工作。
1.2.2 观察组采取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以及高年资医护人员参考《临床路径实施手册》[4],根据经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特点及护理要点共同制订临床护理路径表。如病情平稳,护理工作按临床护理路径发展,则责任护士在相应内容旁的“□”内打“√”并签名;如病情有变化,不能按原定临床路径实施,则在相应内容打“×”标志,并说明原因和采取的应对措施。
1.3 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死亡率、意识恢复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数进行描述,χ2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以(x±s)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死亡率比较
对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后,与采用常规护理患者相比,术后1天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可降低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的死亡率。
2.2 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比较
对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后,与采用常规护理患者相比,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可促进患者术后意识恢复。
2.3 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对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后,与采用常规护理患者相比,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相助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先进的质量效益型医疗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规定了某一种疾病的用药范围、检查项目、住院时间,从而达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和避免医疗资源浪费的目的。对于降低平均住院日、增加床位周转率、减少平均住院费用、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贯彻护理理念、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有着明显的效果,符合我国“低成本、广覆盖”的卫生改革政策:同时,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也对医院运行体制、传统习惯、护理服务理念等提出全新的要求。
硬脑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多由于外力严重创伤引起,血肿常压迫颅内神经,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脑疝。硬脑膜外血肿经头颅CT扫描检查,明确诊断后,多采取手术治疗。本研究中对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后发现,临床护理路径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7天的死亡率,缩短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同时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护理人员每日的工作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减少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避免了护理工作遗漏和重复,避免了因个人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差异而导致护理质量的差异。
参考文献
[1]王忠诚.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 湖北: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36-438.
[2]王岩. 颅脑损伤患76例观察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4): 103-104.
[3]李敏娜, 李树贞. 临床路径是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J]. 护理研究, 2003, 18(3): 240-243.
[4]吴袁剑云, 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1-22.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硬膜外血肿 护理效果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是指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是常见的颅脑损伤,约占创伤性性颅内血肿30%[1],血肿多见于颞部、额顶部、颞顶部,主要来源于脑膜中动脉,临床表现因原发性脑损伤程度、出血速度、血肿部位而有所不同[2]。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以时间为纵轴,以入院宣教、入院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宣教等理想护理手段为横轴而制定的以时间为顺序的诊治护理标准流程,是一种包含了循证医学、整体护理、质量保证以及持续改进的护理标准化方法[3]。本科室自2011年始,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43岁;血肿位于颞部27例、额顶部16例、颞顶部13例,枕部4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确诊为硬膜外血肿,均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伴(或不伴)去骨瓣减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常规护理,由当班护士严格执行医嘱,由责任护士制订护理计划,进行健康教育,按医嘱完成每日的治疗及护理工作。
1.2.2 观察组采取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以及高年资医护人员参考《临床路径实施手册》[4],根据经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特点及护理要点共同制订临床护理路径表。如病情平稳,护理工作按临床护理路径发展,则责任护士在相应内容旁的“□”内打“√”并签名;如病情有变化,不能按原定临床路径实施,则在相应内容打“×”标志,并说明原因和采取的应对措施。
1.3 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死亡率、意识恢复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数进行描述,χ2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以(x±s)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死亡率比较
对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后,与采用常规护理患者相比,术后1天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可降低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的死亡率。
2.2 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比较
对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后,与采用常规护理患者相比,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可促进患者术后意识恢复。
2.3 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对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后,与采用常规护理患者相比,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相助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先进的质量效益型医疗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规定了某一种疾病的用药范围、检查项目、住院时间,从而达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和避免医疗资源浪费的目的。对于降低平均住院日、增加床位周转率、减少平均住院费用、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贯彻护理理念、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有着明显的效果,符合我国“低成本、广覆盖”的卫生改革政策:同时,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也对医院运行体制、传统习惯、护理服务理念等提出全新的要求。
硬脑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多由于外力严重创伤引起,血肿常压迫颅内神经,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脑疝。硬脑膜外血肿经头颅CT扫描检查,明确诊断后,多采取手术治疗。本研究中对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后发现,临床护理路径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7天的死亡率,缩短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同时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护理人员每日的工作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减少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避免了护理工作遗漏和重复,避免了因个人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差异而导致护理质量的差异。
参考文献
[1]王忠诚.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 湖北: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36-438.
[2]王岩. 颅脑损伤患76例观察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4): 103-104.
[3]李敏娜, 李树贞. 临床路径是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J]. 护理研究, 2003, 18(3): 240-243.
[4]吴袁剑云, 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