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河流中,楠溪富春江是最让我向往的。只因为她们的名字很江南,很女性,很容易让人想入非非。终于,挤出十天的时间,但是却在冬日。于是决定把它全部都留给楠溪,把我那非非的想象都付诸实施。
溯溪:珍溪且骑且珍惜
清晨,在旅馆=楼的阳台上伸懒腰,脚底一曲清溪自在流淌。
江上渔翁点竹排时划起的涟漪,河边洗衣女棒槌激起的回声,夹杂着鸡鸣狗吠中的孩子们的哭闹声——有这样的交响乐做“mormng call”,楠溪江终于惜别梦境睁开眼。放眼望去:江北岸屏风般的群山上,飘荡的云雾在织围脖,把山峰们打扮成了“五四”青年;江南岸是铺满卵石的开阔滩涂,有村民正把绿油油的萝卜叶铺在灰色的卵石上;三五只竹筏搁浅在河滩上,安详的样子就如同安享晚年的老人,搬出一把椅子坐在家门晒太阳……
慢慢从楠溪江主干进入支流的珍溪,河流依然宽阔如故,但是水流锐减。如果说水体是大自然织给楠溪江的衣裳,那么主干穿的是超短裙,支流则秀的是透视装——珍溪上水面已不能覆盖河床,河床裸露出的卵石间长满了杂草,村民们甚至把干货直接晒在河中央,为了争取更多的阳光,有人一把火点燃了枯草,于是便出现了“长河孤烟直”的景象。
放鸭人轻点竹竿,竹排尾部划出放射状涟漪,鸭群排成雁阵跟随在竹排后。竹排最终泊在江心沙洲的老柳树下。放鸭人解开竹排上的蛇皮袋,开始给鸭子们发早餐。当抛洒的稻谷落入沙砾时,我也打开背包拿面包在手——同是天涯早餐人。餐毕,鸭子们四散而开,我也开始溯江行。
不多久,来到一个恬静的小镇,新旧相间的房屋沿江一字排开。我行走在沿江狭窄的水泥路上,一面饱览秀美江景,一面用眼睛搜索小村中隐藏的古宅。一座古朴的拱桥横在珍溪之上,桥上向光的一面护栏上坐满了人,他们看到我之后就开始向我行注目礼。大概小村很少有陌生人进入吧,何况我这身打扮还很“外星人”。我主动加入了他们,交谈中得知这便是我要寻找的花坦乡。这小镇中明清古建筑比比皆是,只不过古迹都在靠山的一面而不在临河的这一方。于是我面临着人文左拐,自然前行的抉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我真的很享受这种与山水融为一体的感觉。
目的地已至而江水未止,于是继续更改行程,把下一站定在珍溪源。路过花坦后,路上已鲜有行人,只有河边蜿蜒的水泥护栏如影随形。水泥护栏呈锯齿分布,如古城墙上的女墙,村民们把黄的红薯、白的萝卜切成片晾在护栏上,如同给护栏穿上了黄白相间的条纹衫。一路平缓上坡,我随手抓一把红薯片充饥,渴了就狂嚼萝卜丝。红薯片和萝卜丝都是河对岸那家村民晒的:河对岸泊着一尾竹筏,两边码头间拉着一根绳索,对岸农家老伯往竹筏上装了两大竹筐新切的红薯片和萝卜丝后,只轻轻一拉绳,竹筏就向我漂过来。我正一手抓满萝卜丝,满嘴塞满红薯片吃得正酣。被抓贼见赃我处变不惊,不对自己的行为作解释,而是问珍溪源远近。老伯也不理会我的问话,而是从左竹筐抓了一把红薯片,从右竹筐抓了一把萝卜丝递给我。说出一连串我听不懂的单音节词,我听不懂,但我能意会:吃,吃,吃……
寻古:乌府吾见乌有乡
当珍溪慢慢没人群山中时,摊开地图,发现我已偏离楠溪江主干很远,再信马由缰,我的假期将要全部耗光,于是决定折返。当然,我不是沿原来的老路,我走的是靠山的那—方,那是先前村民给我指点的人文之旅。
花坦是一个枕山靠河的小镇,从山峰到河谷,每走一步就多一分清秀;从河谷到山峰,每上一步就增一分古朴。花坦临江的一面把水乡特质体现得很透彻,而靠山的一面把山村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路是清一色的鹅卵石铺就,房子部用青石筑基,每一家都是独立的院落,用石块垒起围墙,而围墙的高度、长度和厚度是家庭权势的度量。
乌府是花坦众多古宅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穿过“乌府流芳”的牌坊,这气派的宅院就掀起了盖头。乌府原名永思堂,是明统年间(1436-1449)朱氏先人朱良暹所建。花坦是朱姓聚居的村落,而乌府则是花坦乡朱氏宗祠所在地,也是该乡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地位可见一斑。第一重门悬挂有“敦睦堂”的匾额,老人在此或看电视,或下象棋,其乐融融;第二重门没有标记,长凳上摆了三副红漆棺木,旁边两副标有“福”字标记,中间标“寿”,棺木里则供奉有祖宗排位,袅袅青烟从棺木后飘出,不觉恐怖,反倒很温馨。
从花坦村出来,再回到楠溪江主流日寸,已近黄昏。江水依旧奔流,游兴依旧酣畅,接下来的骑行过程中,楠溪江畔的风景和隐藏的古村落,还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
邂逅,欲把古村比新娘
在山头回望大若岩十二峰,她那冷艳突兀的山体上半部在云雾中秀出尘脱俗傲气,下半部在汽车丛林中露虎落平原落寞。一声叹息后一声长啸,就如海豚在发声纳,试图和同类一起分享新找到的亚特兰蒂斯。没有回应,只听到山谷间回声阵阵。于是我就开始自娱自乐,从狭窄的山路上一路滑翔而下。心思三分:一分对路边苍劲突兀的山峰色眼眯眯,一分对夹道迎宾的红叶点头示意,一分对即将亲密接触的山村想入非非。
滑翔的速度太快,以至于看到古村大家闺秀风韵的正门时,居然没来得及回神。这让一向对自己魅力很自信的古村不能自持了派出小家碧玉风情的侧门在我面前摆POSE。侧门门顶的镂花就如婚帽上的吊坠一般精美,门帘上的砖雕比新娘流盼的眼神还迷人。我把单车靠门而停急切地想跨进门槛,就如新婚夜被征走终于得以解甲归田的老兵。
楠溪江是山水诗的源头,也是永嘉学派的中心。埭头在楠溪江的古村落中是如此不起眼,以至于把楠溪江做为根据地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永嘉学派诸大儒的诗作、著作中都没有提到埭头只鳞半爪。但小山村却有大心胸,“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入”,山水诗人、永嘉学派都逝去千百年,但这小山村却把山水诗中的意境演绎得丝丝入扣,把永嘉学派倡导的耕读文佑一脉传承。
山村在“硬件”上体现很“山水”:村中央有一口水塘,整个村庄围绕水塘环形布局。水塘小而塘水泛黄,民居矮且暗淡无光。如果单看水塘、民宅,埭头一无是处。但是村庄所依九螺山给了山村强大的气场。从整体上看,村庄就如同扬帆起航的大船,九螺山突兀而立势如风帆,民居连体以船舱,而那方水塘映射天光云影幻化出波光。
山村的“软件”上很“耕读”:村子有多处祠堂,专门僻出一处老宅做民俗展示,墙壁上贴满诗词书画,告诉你永嘉学派理论如何如何。房间里布满木雕,或做木工,或耕田、或为商贩,现身说法告诉你永嘉学派实战怎样怎样。如果说书画、木雕是对传统继承的物化,那么村民的生活则是对传统的升华:最让人难忘的是九螺山的劳作场面,一对老夫妇挽起衣袖刨红薯,累了就拿个红薯在溪水中洗凈,坐在地边的草地上,边啃红薯边看丹崖。有“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却比“采菊东篱下”更生活写意。
回味,此情绵绵无绝期
山村依山而建,延蜿蜒的石阶而上,半山腰出现一个小广场,高大的榕树如同巨大的过滤网。被过滤后的阳光投影在树荫上,如夜幕下闪烁的星光。樟树下一侧的袖珍宗庙中供着祖宗牌位,一侧古朴的木亭中坐满了妇孺。宗庙中香火缭绕,木亭中谈笑风生。埭头村的“和谐社会”比我们的来得更早、更靠谱一些。在这里,甚至和谐得让人忘记了生与死的界限。
错落有敛的民宅和修竹、古榕一起把小山村分成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空间。坐在木亭中,东看,是一幅竹子和樟树做绿色镜框,九螺山为主打的水墨山水:两看,是一幅炊烟、飞檐构建的浮世绘。
木亭是村由拘中心,在亭中静坐一刻便能体味山村百味:蜿蜒的小路上,一对年迈的夫妇—左—右推着轮椅徐徐走过,轮椅上坐着更年迈的母亲;四合院的矮墙关不住一园秀色,院中不知名的花儿、墙壁上年代久远的壁画一齐探出头来……
推着单车和扛着锄头的村民并排下山。他的生活,不断地以吉樟为圆心以古樟到村庄为半径画圆。我的生活,单车车轮为半径,圆心却飘忽不定。埭头是我们两个圆的偶然的交集,埭头于他只是家常菜,于我却生津开胃。
溯溪:珍溪且骑且珍惜
清晨,在旅馆=楼的阳台上伸懒腰,脚底一曲清溪自在流淌。
江上渔翁点竹排时划起的涟漪,河边洗衣女棒槌激起的回声,夹杂着鸡鸣狗吠中的孩子们的哭闹声——有这样的交响乐做“mormng call”,楠溪江终于惜别梦境睁开眼。放眼望去:江北岸屏风般的群山上,飘荡的云雾在织围脖,把山峰们打扮成了“五四”青年;江南岸是铺满卵石的开阔滩涂,有村民正把绿油油的萝卜叶铺在灰色的卵石上;三五只竹筏搁浅在河滩上,安详的样子就如同安享晚年的老人,搬出一把椅子坐在家门晒太阳……
慢慢从楠溪江主干进入支流的珍溪,河流依然宽阔如故,但是水流锐减。如果说水体是大自然织给楠溪江的衣裳,那么主干穿的是超短裙,支流则秀的是透视装——珍溪上水面已不能覆盖河床,河床裸露出的卵石间长满了杂草,村民们甚至把干货直接晒在河中央,为了争取更多的阳光,有人一把火点燃了枯草,于是便出现了“长河孤烟直”的景象。
放鸭人轻点竹竿,竹排尾部划出放射状涟漪,鸭群排成雁阵跟随在竹排后。竹排最终泊在江心沙洲的老柳树下。放鸭人解开竹排上的蛇皮袋,开始给鸭子们发早餐。当抛洒的稻谷落入沙砾时,我也打开背包拿面包在手——同是天涯早餐人。餐毕,鸭子们四散而开,我也开始溯江行。
不多久,来到一个恬静的小镇,新旧相间的房屋沿江一字排开。我行走在沿江狭窄的水泥路上,一面饱览秀美江景,一面用眼睛搜索小村中隐藏的古宅。一座古朴的拱桥横在珍溪之上,桥上向光的一面护栏上坐满了人,他们看到我之后就开始向我行注目礼。大概小村很少有陌生人进入吧,何况我这身打扮还很“外星人”。我主动加入了他们,交谈中得知这便是我要寻找的花坦乡。这小镇中明清古建筑比比皆是,只不过古迹都在靠山的一面而不在临河的这一方。于是我面临着人文左拐,自然前行的抉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我真的很享受这种与山水融为一体的感觉。
目的地已至而江水未止,于是继续更改行程,把下一站定在珍溪源。路过花坦后,路上已鲜有行人,只有河边蜿蜒的水泥护栏如影随形。水泥护栏呈锯齿分布,如古城墙上的女墙,村民们把黄的红薯、白的萝卜切成片晾在护栏上,如同给护栏穿上了黄白相间的条纹衫。一路平缓上坡,我随手抓一把红薯片充饥,渴了就狂嚼萝卜丝。红薯片和萝卜丝都是河对岸那家村民晒的:河对岸泊着一尾竹筏,两边码头间拉着一根绳索,对岸农家老伯往竹筏上装了两大竹筐新切的红薯片和萝卜丝后,只轻轻一拉绳,竹筏就向我漂过来。我正一手抓满萝卜丝,满嘴塞满红薯片吃得正酣。被抓贼见赃我处变不惊,不对自己的行为作解释,而是问珍溪源远近。老伯也不理会我的问话,而是从左竹筐抓了一把红薯片,从右竹筐抓了一把萝卜丝递给我。说出一连串我听不懂的单音节词,我听不懂,但我能意会:吃,吃,吃……
寻古:乌府吾见乌有乡
当珍溪慢慢没人群山中时,摊开地图,发现我已偏离楠溪江主干很远,再信马由缰,我的假期将要全部耗光,于是决定折返。当然,我不是沿原来的老路,我走的是靠山的那—方,那是先前村民给我指点的人文之旅。
花坦是一个枕山靠河的小镇,从山峰到河谷,每走一步就多一分清秀;从河谷到山峰,每上一步就增一分古朴。花坦临江的一面把水乡特质体现得很透彻,而靠山的一面把山村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路是清一色的鹅卵石铺就,房子部用青石筑基,每一家都是独立的院落,用石块垒起围墙,而围墙的高度、长度和厚度是家庭权势的度量。
乌府是花坦众多古宅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穿过“乌府流芳”的牌坊,这气派的宅院就掀起了盖头。乌府原名永思堂,是明统年间(1436-1449)朱氏先人朱良暹所建。花坦是朱姓聚居的村落,而乌府则是花坦乡朱氏宗祠所在地,也是该乡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地位可见一斑。第一重门悬挂有“敦睦堂”的匾额,老人在此或看电视,或下象棋,其乐融融;第二重门没有标记,长凳上摆了三副红漆棺木,旁边两副标有“福”字标记,中间标“寿”,棺木里则供奉有祖宗排位,袅袅青烟从棺木后飘出,不觉恐怖,反倒很温馨。
从花坦村出来,再回到楠溪江主流日寸,已近黄昏。江水依旧奔流,游兴依旧酣畅,接下来的骑行过程中,楠溪江畔的风景和隐藏的古村落,还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
邂逅,欲把古村比新娘
在山头回望大若岩十二峰,她那冷艳突兀的山体上半部在云雾中秀出尘脱俗傲气,下半部在汽车丛林中露虎落平原落寞。一声叹息后一声长啸,就如海豚在发声纳,试图和同类一起分享新找到的亚特兰蒂斯。没有回应,只听到山谷间回声阵阵。于是我就开始自娱自乐,从狭窄的山路上一路滑翔而下。心思三分:一分对路边苍劲突兀的山峰色眼眯眯,一分对夹道迎宾的红叶点头示意,一分对即将亲密接触的山村想入非非。
滑翔的速度太快,以至于看到古村大家闺秀风韵的正门时,居然没来得及回神。这让一向对自己魅力很自信的古村不能自持了派出小家碧玉风情的侧门在我面前摆POSE。侧门门顶的镂花就如婚帽上的吊坠一般精美,门帘上的砖雕比新娘流盼的眼神还迷人。我把单车靠门而停急切地想跨进门槛,就如新婚夜被征走终于得以解甲归田的老兵。
楠溪江是山水诗的源头,也是永嘉学派的中心。埭头在楠溪江的古村落中是如此不起眼,以至于把楠溪江做为根据地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永嘉学派诸大儒的诗作、著作中都没有提到埭头只鳞半爪。但小山村却有大心胸,“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入”,山水诗人、永嘉学派都逝去千百年,但这小山村却把山水诗中的意境演绎得丝丝入扣,把永嘉学派倡导的耕读文佑一脉传承。
山村在“硬件”上体现很“山水”:村中央有一口水塘,整个村庄围绕水塘环形布局。水塘小而塘水泛黄,民居矮且暗淡无光。如果单看水塘、民宅,埭头一无是处。但是村庄所依九螺山给了山村强大的气场。从整体上看,村庄就如同扬帆起航的大船,九螺山突兀而立势如风帆,民居连体以船舱,而那方水塘映射天光云影幻化出波光。
山村的“软件”上很“耕读”:村子有多处祠堂,专门僻出一处老宅做民俗展示,墙壁上贴满诗词书画,告诉你永嘉学派理论如何如何。房间里布满木雕,或做木工,或耕田、或为商贩,现身说法告诉你永嘉学派实战怎样怎样。如果说书画、木雕是对传统继承的物化,那么村民的生活则是对传统的升华:最让人难忘的是九螺山的劳作场面,一对老夫妇挽起衣袖刨红薯,累了就拿个红薯在溪水中洗凈,坐在地边的草地上,边啃红薯边看丹崖。有“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却比“采菊东篱下”更生活写意。
回味,此情绵绵无绝期
山村依山而建,延蜿蜒的石阶而上,半山腰出现一个小广场,高大的榕树如同巨大的过滤网。被过滤后的阳光投影在树荫上,如夜幕下闪烁的星光。樟树下一侧的袖珍宗庙中供着祖宗牌位,一侧古朴的木亭中坐满了妇孺。宗庙中香火缭绕,木亭中谈笑风生。埭头村的“和谐社会”比我们的来得更早、更靠谱一些。在这里,甚至和谐得让人忘记了生与死的界限。
错落有敛的民宅和修竹、古榕一起把小山村分成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空间。坐在木亭中,东看,是一幅竹子和樟树做绿色镜框,九螺山为主打的水墨山水:两看,是一幅炊烟、飞檐构建的浮世绘。
木亭是村由拘中心,在亭中静坐一刻便能体味山村百味:蜿蜒的小路上,一对年迈的夫妇—左—右推着轮椅徐徐走过,轮椅上坐着更年迈的母亲;四合院的矮墙关不住一园秀色,院中不知名的花儿、墙壁上年代久远的壁画一齐探出头来……
推着单车和扛着锄头的村民并排下山。他的生活,不断地以吉樟为圆心以古樟到村庄为半径画圆。我的生活,单车车轮为半径,圆心却飘忽不定。埭头是我们两个圆的偶然的交集,埭头于他只是家常菜,于我却生津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