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预习,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了。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一快,课堂针对性就会大大加强,重难点会得到突出,有疑而问,有疑而听,有疑而讲,课堂气氛自然会活跃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标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本手段,而“预习”是做到这一切的第一步,也是做好这一切必需的一步。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预习,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计划在先,适时调整。“人比动物高明的地方,就是人在盖房子之前就已经在大脑中将房子盖好了。”预习同样如此。面对某一科目该如何预习,需用多长时间,预习要注意哪些方面,做到怎样的程度,达到怎样的目标,这一切都要有一个总体的打算,而这通常需要在新学期开学初完成。在总体计划的前提下,具体实施时,还要适时调整,以保证最大限度地达到预习的目标。基本做法是:读“前言”,看“目录”,浏览内容,制订计划,适时调整。
二、定时安排,保障时间。如何保障预习的时间,是最让教师和学生头痛的。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中长期预习集中,课前预习固定。即对有些科目,利用假期或周末可集中预习,特别是文科科目;对多数科目一般是课前预习,即在上课前一天固定一个时间,包括学生利用自习、空堂、课外时间或课堂内留出时间。预习环节看似花了许多时间,但只要做到位,收到成效,就势必会提高课堂学习乃至课后复习的效率,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自然就会在后两个环节节约出更多的时间,从而留待下一轮的预习。
三、落实三步骤,做到“读—划—思”。读,预习时学生要认真阅读教材,或粗读或细读,尽自己所能读懂教材;划,把重点部分或不懂的地方勾划出来,这是听课的着重点;思,就是思考,掌握新课的具体内容、知识结构、知识要点,最大限度地理解新课。以上三步骤往往是同步进行的。在预习时,既要认真看,又要动手记,更要深入思考,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四、突出疑难,标记质疑。预习时因为新内容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很难解决,所以明确找出并标记具体的疑难问题其实就成了预习的主要任务。当学生带着疑难进入课堂学习环节,其听课效果自然会有较大转变。
五、强化重点,兼顾其它。预习功课要有轻重缓急,要有针对性。多数情况下,对学起来难度大的学科多一些时间预习,难度小的学科少一些时间预习。平时,重点或薄弱学科学习很吃力,这就需要从预习这个源头上抓起。能够认真预习,首先就已经变被动为主动,再加上带着疑问学习,其针对性更强,兴趣更高,效果自然也会更好。薄弱的科目学好了,其他科目自然也就会被带动起来。
六、提出要求,检查评价。为了反映并督促评价学生落实预习环节的情况,教师可以提供必备的预习内容,可让学生制成表格,预习后填写完成。比如语文预习表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填写课题、阅读次数、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生字词等;二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包括主题、段落、文言翻译等;三是提出难点,可从内容、写法、词句等任何一个角度明确提问。
预习是学生对新知识初步感知的过程,是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学习效率,体现着学生学习的主动程度,培养着学生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重视并落实教学过程中的预习环节,我们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
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了。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一快,课堂针对性就会大大加强,重难点会得到突出,有疑而问,有疑而听,有疑而讲,课堂气氛自然会活跃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标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本手段,而“预习”是做到这一切的第一步,也是做好这一切必需的一步。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预习,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计划在先,适时调整。“人比动物高明的地方,就是人在盖房子之前就已经在大脑中将房子盖好了。”预习同样如此。面对某一科目该如何预习,需用多长时间,预习要注意哪些方面,做到怎样的程度,达到怎样的目标,这一切都要有一个总体的打算,而这通常需要在新学期开学初完成。在总体计划的前提下,具体实施时,还要适时调整,以保证最大限度地达到预习的目标。基本做法是:读“前言”,看“目录”,浏览内容,制订计划,适时调整。
二、定时安排,保障时间。如何保障预习的时间,是最让教师和学生头痛的。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中长期预习集中,课前预习固定。即对有些科目,利用假期或周末可集中预习,特别是文科科目;对多数科目一般是课前预习,即在上课前一天固定一个时间,包括学生利用自习、空堂、课外时间或课堂内留出时间。预习环节看似花了许多时间,但只要做到位,收到成效,就势必会提高课堂学习乃至课后复习的效率,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自然就会在后两个环节节约出更多的时间,从而留待下一轮的预习。
三、落实三步骤,做到“读—划—思”。读,预习时学生要认真阅读教材,或粗读或细读,尽自己所能读懂教材;划,把重点部分或不懂的地方勾划出来,这是听课的着重点;思,就是思考,掌握新课的具体内容、知识结构、知识要点,最大限度地理解新课。以上三步骤往往是同步进行的。在预习时,既要认真看,又要动手记,更要深入思考,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四、突出疑难,标记质疑。预习时因为新内容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很难解决,所以明确找出并标记具体的疑难问题其实就成了预习的主要任务。当学生带着疑难进入课堂学习环节,其听课效果自然会有较大转变。
五、强化重点,兼顾其它。预习功课要有轻重缓急,要有针对性。多数情况下,对学起来难度大的学科多一些时间预习,难度小的学科少一些时间预习。平时,重点或薄弱学科学习很吃力,这就需要从预习这个源头上抓起。能够认真预习,首先就已经变被动为主动,再加上带着疑问学习,其针对性更强,兴趣更高,效果自然也会更好。薄弱的科目学好了,其他科目自然也就会被带动起来。
六、提出要求,检查评价。为了反映并督促评价学生落实预习环节的情况,教师可以提供必备的预习内容,可让学生制成表格,预习后填写完成。比如语文预习表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填写课题、阅读次数、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生字词等;二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包括主题、段落、文言翻译等;三是提出难点,可从内容、写法、词句等任何一个角度明确提问。
预习是学生对新知识初步感知的过程,是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学习效率,体现着学生学习的主动程度,培养着学生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重视并落实教学过程中的预习环节,我们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