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抗炎疗法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edge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抗炎疗法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较多。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抑制体液免疫或蛋白源性炎症的药物均有效。而小剂量地塞米松、环孢菌素A和FK-506等抑制细胞免疫或细胞源性炎症的药物均无效或疗效不肯定。这提示,体液免疫或蛋白源性炎症反应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随着血管内介入放射治疗学的不断发展,对硬脑膜动静脉畸形(DAVMs)的认识逐步提高。DAVMs约占颅内动静脉畸形的12%,根据有关文献,对DAVMs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进行阐述。
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人痴呆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VD是可预防、可治疗的。治疗VD的新进展,包括预防性治疗、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
缺血性脑损伤时伴随即早基因、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及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对于保护神经细胞、提高神经元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机制与清除自由基、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性毒性、稳定细胞内Ca2+浓度等有关。
缺血后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表达增加,有神经保护和神经损伤的双重作用。高浓度的IL-1、IL-6、TNF可参与介导缺血性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