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心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不同的方面来提升教学效果,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 ; 大学生 ;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25-01
1.前言
心理素质教学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属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特殊的课程特点,对其课程属性进行准确定位是选择有效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出发点。
2.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其不以构建学科理论体系为目的,也不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内容,而是更加注重知识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通过教会学生一定的心理學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课程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能力。而且从课程内容上来看,大多涉及的是诸如自我认识、情绪调节、人格塑造等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知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一种实践性课程。
2.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体验性课程
以心理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是体验性的。体验是能力形成中的重要环节,“能力不是教会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渐形成的”。缺少体验的接受式学习只能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了解,并不能直接促进学生心理能力的提升。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心理感悟,才能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己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脱离学生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会重蹈学科教学的覆辙,其教育效果也难以实现。
2.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自我教育课程
心理素质具有内隐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种主动建构和内化的过程,需要作为主体的大学生有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个体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的改变,也都依赖于学生本身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是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的结果。自我教育是学生心理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形成的内在途径。所以说,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
3.参与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行为都需要具有很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了要采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适合学生发展特点、体现课程特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平等合作为出发点,通过体验互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自尊、独立、探索、体查的学习氛围下学习、体验、内化知识。而参与式教学方法即非常契合“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简单来讲,参与式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愿望,师生共同营造开放、自由、合作的教学氛围,通过多种灵活如谈论、角色扮演、对话等教学手段积极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重视激发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多角度投入到教学学习过程之中,最终将所学知识、方法、技能应用到生活各个方面。
3.1以调研为前提制定教学方案
只有贴近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成长,调研正是为了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升教学有效性。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选课名单,联系相关院系辅导员邀请学生参与填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调查表》,并邀请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课中、课后)。根据调查表分析统计学生课程需要,进而调整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由于每次选修课程的学生不同,要想做好教学工作,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之前要进行实际的调研,保证课堂内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特别是每一个专题开讲之前要对学生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并修改教学内容,同时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提交自己心理困扰,教师选出共性问题回答,这其中若发现学生心理困扰较为严重,可适当建议学生做心理辅导。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调研、教学、辅导多层次相结合。
3.2鼓励学生参与备课,共同丰富教学资源
根据学校整体计划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步教学目标,形成教学计划。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讨论设计。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前期备课形成基础教案。开学前教师将教学大纲上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学生使用学号和密码登录了解教学内容并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针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提出建议(留言信箱)。教师根据学生建议进行修改。除了课前参与备课,教学中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丰富教学资源。以大学生情绪的认识与调节这一章为例,课前就情绪识别和表达部分邀请学生参与“如何呈现和识别人的基本情绪”这一主题。课后不同小组学生制作了多媒体、漫画、情景短剧等资料,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准备教学资源时对大学生情绪相关理论有一个更加详细地了解。
3.3师生共同营造教学环节
任何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指面向学生的发展。如何让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终极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长远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设计、活动演示,课题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在参与中体验、学习、互动、提升。例如,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主题课中,教师前期调查学生关注寝室关系问题。在课程教学中某同学提到了“寝室存在问题,困扰自己”,其他同学共鸣较大,根据同学们反应,教师“情景再现”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找到问题解决办法。演示过程中学生体验深刻,课程结束时学生反馈“通过情景再现让他们更生动的了解很多寝室问题都是小事引发的,大多是情绪控制不好说了伤人的话,寝室相处需要包容理解,同时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坏情绪传染给别人”、“我们不需要太过生硬的知识,我们需要更直接的经验和方法”。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经验以及技能。教师适度引导,教学手段恰当使用,教学过程精准控制,理论知识的合理演化才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幕后设计者、领导者、参与者,更可以说精神核心。
4.結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参与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惠.快乐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4(11):194-195.
[2]黄阳.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11):56-58.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 ; 大学生 ;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25-01
1.前言
心理素质教学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属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特殊的课程特点,对其课程属性进行准确定位是选择有效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出发点。
2.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其不以构建学科理论体系为目的,也不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内容,而是更加注重知识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通过教会学生一定的心理學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课程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能力。而且从课程内容上来看,大多涉及的是诸如自我认识、情绪调节、人格塑造等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知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一种实践性课程。
2.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体验性课程
以心理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是体验性的。体验是能力形成中的重要环节,“能力不是教会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渐形成的”。缺少体验的接受式学习只能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了解,并不能直接促进学生心理能力的提升。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心理感悟,才能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己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脱离学生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会重蹈学科教学的覆辙,其教育效果也难以实现。
2.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自我教育课程
心理素质具有内隐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种主动建构和内化的过程,需要作为主体的大学生有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个体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的改变,也都依赖于学生本身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是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的结果。自我教育是学生心理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形成的内在途径。所以说,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
3.参与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行为都需要具有很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了要采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适合学生发展特点、体现课程特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平等合作为出发点,通过体验互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自尊、独立、探索、体查的学习氛围下学习、体验、内化知识。而参与式教学方法即非常契合“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简单来讲,参与式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愿望,师生共同营造开放、自由、合作的教学氛围,通过多种灵活如谈论、角色扮演、对话等教学手段积极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重视激发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多角度投入到教学学习过程之中,最终将所学知识、方法、技能应用到生活各个方面。
3.1以调研为前提制定教学方案
只有贴近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成长,调研正是为了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升教学有效性。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选课名单,联系相关院系辅导员邀请学生参与填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调查表》,并邀请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课中、课后)。根据调查表分析统计学生课程需要,进而调整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由于每次选修课程的学生不同,要想做好教学工作,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之前要进行实际的调研,保证课堂内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特别是每一个专题开讲之前要对学生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并修改教学内容,同时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提交自己心理困扰,教师选出共性问题回答,这其中若发现学生心理困扰较为严重,可适当建议学生做心理辅导。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调研、教学、辅导多层次相结合。
3.2鼓励学生参与备课,共同丰富教学资源
根据学校整体计划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步教学目标,形成教学计划。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讨论设计。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前期备课形成基础教案。开学前教师将教学大纲上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学生使用学号和密码登录了解教学内容并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针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提出建议(留言信箱)。教师根据学生建议进行修改。除了课前参与备课,教学中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丰富教学资源。以大学生情绪的认识与调节这一章为例,课前就情绪识别和表达部分邀请学生参与“如何呈现和识别人的基本情绪”这一主题。课后不同小组学生制作了多媒体、漫画、情景短剧等资料,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准备教学资源时对大学生情绪相关理论有一个更加详细地了解。
3.3师生共同营造教学环节
任何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指面向学生的发展。如何让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终极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长远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设计、活动演示,课题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在参与中体验、学习、互动、提升。例如,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主题课中,教师前期调查学生关注寝室关系问题。在课程教学中某同学提到了“寝室存在问题,困扰自己”,其他同学共鸣较大,根据同学们反应,教师“情景再现”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找到问题解决办法。演示过程中学生体验深刻,课程结束时学生反馈“通过情景再现让他们更生动的了解很多寝室问题都是小事引发的,大多是情绪控制不好说了伤人的话,寝室相处需要包容理解,同时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坏情绪传染给别人”、“我们不需要太过生硬的知识,我们需要更直接的经验和方法”。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经验以及技能。教师适度引导,教学手段恰当使用,教学过程精准控制,理论知识的合理演化才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幕后设计者、领导者、参与者,更可以说精神核心。
4.結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参与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惠.快乐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4(11):194-195.
[2]黄阳.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1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