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惟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逐一分析文本的教学思想,大大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悟和体验,使他们不能从整体上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的局面,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语文审美教育就是教师运用语文美育的思想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开发智力,以达到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之目的的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使他们发现美、感悟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在美的海洋中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激发审美情趣
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抱怨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上课昏昏欲睡,下课从不复习;在学生中间也有一种倾向,认为学不学语文无所谓,只要把数理化学好就行了。这固然受目前整个社会不重视本国语言学习风气的影响,但其中也与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知道,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兴趣,而审美活动更需要兴趣,审美兴趣是审美活动中一种积极的推动力,审美兴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实际上选入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或表现为自然美,环境美;或表现为人性美,人格美;或表现为语言美,形式美。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不同美的内容,处处都有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机缘。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画面和形象的描述,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在作品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并产生审美情趣。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用深情生动的语言给学生描绘出朱先生笔下的荷塘,恬淡、朦胧如“笼着轻纱的梦”般的画面,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教学《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可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引导学生追寻作者的踪迹、神游“五岳独尊”的泰山胜景,领略“雨中的山岚烟云”,以便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增强美的情趣。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在上课一开始的三五分钟内,瞅准时机、调节气氛,唤起注意。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以外,还有设置悬念、摆出疑点、揭示矛盾、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朗诵相关的诗歌、展示相关的图片等,特别是借助多媒体,提供一些音乐形象和视觉画面,最容易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审美情趣。
二、储蓄审美感知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感知就是对审美对象探索、了解的认识活动。视觉和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器官。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即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入境见形,引起美感。文学作品是用形象化手段来反映生活的语言艺术,学生的审美感知表现在通过阅读作品,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引起审美欲望,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并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通过作品形象的感染,再加上学生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经验,学生会感受到作品里积淀的理性思考,有一种比实际生活更理想、更强烈、更具有普遍性的艺术美。形象感知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方面和最有效的手段。正如帕克所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需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积累大量多层次的感知,形成“审美表象”,即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眼前并不存在的感性形象,这对于引发情感,培养想象,进行理性概括归纳至关重要。如讲授《雨中登泰山》,在神游泰山获得美感以后,应带领学生进一步寻幽探胜,通过“悬崖崚嶒”、“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目视而两脚不随”等词语的分析,再现作者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的勇气和毅力,从而揭示出要领略无限风光,必须努力攀登的哲理。《涉江》和《〈指南录〉后序》从审美感知上给人的印象都是表现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但仔细分析,我们进一步知道这两篇作品的主题还是不同的:《涉江》写的是屈原被迁徙、流放,表现的是遭受困厄打击仍顽强执着矢志不渝的一种坚定信念;而《〈指南录〉后序》写的是文天祥“逃离”、涉险、遭遇屈辱和历尽艰险而不动摇的救国衷情。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这样的诗句,在审美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寻找“言在意外”的“潜台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有了审美感知,“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卢梭)。语文教学强调文道美的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展示生动的审美场景,使美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在他们体验美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 、深化审美活动
感受美、欣赏美的目的在于实践美,而实践美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鉴赏美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实践,它是对审美对象的欣赏和评判(美与丑、文明与腐朽、高尚与邪恶、诚实与虚伪等),包括对审美对象性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审美对象类型、形态的领悟程度,是比审美感知层次更高的一种审美形态。我们知道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对于审美追求的作用是如何的重要。审美鉴赏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审美主体内心的情感反映。赞可夫说:“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情感,才能欣赏到文章中春的妩媚、夏的艳丽、秋的悲壮、冬的瑰丽,才能看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课本里的作品大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感情倾向,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要体会作者感情的波浪。《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苏轼、辛弃疾这两位豪放词人的代表作,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我们可引导学生作如下鉴赏:两词“借古”方式同而“喻今”目的异,辛在“警今”,苏在“伤今”;两词风格异,辛虽悲怆却不幽怨,悲而且壮,如号角催人奋进,苏在旷达超脱中透出无可奈何之情以及强作旷达的低沉情调。典故的运用也有别:辛词多典连用,多角度训鉴,以典写情,苏词一典传神,怀情写典。这样学生便在美的海洋里遨游、顿悟,从狭窄的课堂进入无限丰富、精彩纷呈的天地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审美鉴赏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健康的思想情操和相当的文化修养,还需要有语言知识、写作知识以至文史知识。教师在平时要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各种知识,打下坚实的鉴赏基础。另外还要指导学生了解鉴赏的过程,掌握鉴赏的方法,鼓励鉴赏发现,提高鉴赏品位。
四、进行审美创造
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深刻而强烈的需要。”审美创造是审美主体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必须按照美的规律,实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审美创造力。
美的创造领域十分广阔,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自觉地把美带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努力塑造自己的美好品格和心灵,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处处都能符合美的需求,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展示自己非凡的修养和高尚的情操。审美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上体现为创造性阅读、演讲论辩能力、富有艺术感的书写能力、写作各类文章尤其是写作文学性较强的文章的能力。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是一篇闪耀着理性光辉的名作,作者华丽而丰赡的文采,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崇高而光辉的人格无不呈现在我们面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发现文中的理性美,我尝试着采用仿写形式加以训练,结果学生创造出了许多富有理性美的句子,令人心动。例如:
原句: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学生:伟大的人物是不惧怕死亡的,因为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只有碌碌无为的人才会在死亡面前颤栗。/死亡是成功者的天堂,是失败者的地狱。/超越死亡者,逝去就是重生;游戏人生者,灵魂早已死亡。
原句: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学生:父母把我们带到世间,为我们打造了生命的底座,能否安放完美的雕像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一个人只有自己为自己打造坚实的底座,后人才能为他安放雄伟的雕像。
以上所谈的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并不是各自独立、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关联,互相交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决定着在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各种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情趣、感知、鉴赏和创造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形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①朱光潜《谈美》 ,安徽教育出版社。
②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③《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一、激发审美情趣
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抱怨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上课昏昏欲睡,下课从不复习;在学生中间也有一种倾向,认为学不学语文无所谓,只要把数理化学好就行了。这固然受目前整个社会不重视本国语言学习风气的影响,但其中也与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知道,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兴趣,而审美活动更需要兴趣,审美兴趣是审美活动中一种积极的推动力,审美兴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实际上选入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或表现为自然美,环境美;或表现为人性美,人格美;或表现为语言美,形式美。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不同美的内容,处处都有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机缘。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画面和形象的描述,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在作品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并产生审美情趣。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用深情生动的语言给学生描绘出朱先生笔下的荷塘,恬淡、朦胧如“笼着轻纱的梦”般的画面,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教学《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可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引导学生追寻作者的踪迹、神游“五岳独尊”的泰山胜景,领略“雨中的山岚烟云”,以便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增强美的情趣。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在上课一开始的三五分钟内,瞅准时机、调节气氛,唤起注意。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以外,还有设置悬念、摆出疑点、揭示矛盾、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朗诵相关的诗歌、展示相关的图片等,特别是借助多媒体,提供一些音乐形象和视觉画面,最容易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审美情趣。
二、储蓄审美感知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感知就是对审美对象探索、了解的认识活动。视觉和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器官。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即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入境见形,引起美感。文学作品是用形象化手段来反映生活的语言艺术,学生的审美感知表现在通过阅读作品,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引起审美欲望,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并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通过作品形象的感染,再加上学生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经验,学生会感受到作品里积淀的理性思考,有一种比实际生活更理想、更强烈、更具有普遍性的艺术美。形象感知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方面和最有效的手段。正如帕克所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需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积累大量多层次的感知,形成“审美表象”,即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眼前并不存在的感性形象,这对于引发情感,培养想象,进行理性概括归纳至关重要。如讲授《雨中登泰山》,在神游泰山获得美感以后,应带领学生进一步寻幽探胜,通过“悬崖崚嶒”、“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目视而两脚不随”等词语的分析,再现作者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的勇气和毅力,从而揭示出要领略无限风光,必须努力攀登的哲理。《涉江》和《〈指南录〉后序》从审美感知上给人的印象都是表现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但仔细分析,我们进一步知道这两篇作品的主题还是不同的:《涉江》写的是屈原被迁徙、流放,表现的是遭受困厄打击仍顽强执着矢志不渝的一种坚定信念;而《〈指南录〉后序》写的是文天祥“逃离”、涉险、遭遇屈辱和历尽艰险而不动摇的救国衷情。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这样的诗句,在审美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寻找“言在意外”的“潜台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有了审美感知,“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卢梭)。语文教学强调文道美的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展示生动的审美场景,使美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在他们体验美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 、深化审美活动
感受美、欣赏美的目的在于实践美,而实践美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鉴赏美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实践,它是对审美对象的欣赏和评判(美与丑、文明与腐朽、高尚与邪恶、诚实与虚伪等),包括对审美对象性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审美对象类型、形态的领悟程度,是比审美感知层次更高的一种审美形态。我们知道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对于审美追求的作用是如何的重要。审美鉴赏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审美主体内心的情感反映。赞可夫说:“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情感,才能欣赏到文章中春的妩媚、夏的艳丽、秋的悲壮、冬的瑰丽,才能看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课本里的作品大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感情倾向,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要体会作者感情的波浪。《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苏轼、辛弃疾这两位豪放词人的代表作,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我们可引导学生作如下鉴赏:两词“借古”方式同而“喻今”目的异,辛在“警今”,苏在“伤今”;两词风格异,辛虽悲怆却不幽怨,悲而且壮,如号角催人奋进,苏在旷达超脱中透出无可奈何之情以及强作旷达的低沉情调。典故的运用也有别:辛词多典连用,多角度训鉴,以典写情,苏词一典传神,怀情写典。这样学生便在美的海洋里遨游、顿悟,从狭窄的课堂进入无限丰富、精彩纷呈的天地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审美鉴赏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健康的思想情操和相当的文化修养,还需要有语言知识、写作知识以至文史知识。教师在平时要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各种知识,打下坚实的鉴赏基础。另外还要指导学生了解鉴赏的过程,掌握鉴赏的方法,鼓励鉴赏发现,提高鉴赏品位。
四、进行审美创造
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深刻而强烈的需要。”审美创造是审美主体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必须按照美的规律,实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审美创造力。
美的创造领域十分广阔,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自觉地把美带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努力塑造自己的美好品格和心灵,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处处都能符合美的需求,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展示自己非凡的修养和高尚的情操。审美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上体现为创造性阅读、演讲论辩能力、富有艺术感的书写能力、写作各类文章尤其是写作文学性较强的文章的能力。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是一篇闪耀着理性光辉的名作,作者华丽而丰赡的文采,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崇高而光辉的人格无不呈现在我们面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发现文中的理性美,我尝试着采用仿写形式加以训练,结果学生创造出了许多富有理性美的句子,令人心动。例如:
原句: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学生:伟大的人物是不惧怕死亡的,因为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只有碌碌无为的人才会在死亡面前颤栗。/死亡是成功者的天堂,是失败者的地狱。/超越死亡者,逝去就是重生;游戏人生者,灵魂早已死亡。
原句: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学生:父母把我们带到世间,为我们打造了生命的底座,能否安放完美的雕像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一个人只有自己为自己打造坚实的底座,后人才能为他安放雄伟的雕像。
以上所谈的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并不是各自独立、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关联,互相交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决定着在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各种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情趣、感知、鉴赏和创造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形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①朱光潜《谈美》 ,安徽教育出版社。
②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③《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