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科技传播的视角研究在转基因食品争论事件中普通大众、意见领袖、媒体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各方话语的媒介表达,并探讨在争论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从而为科技传播中的各方话语表达提供启发。
关键词:转基因;话语;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050-02
2013年10月19日,在“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上,中科院院士张启发透露我国61名院士联名上书请求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之后,农业部进行的转基因大米实验显示转基因大米与非转基因大米对猪具有同样的营养和安全性。这些消息引起社会对转基因食品话题的讨论,各方利用媒介积极发声,互联网尤其是微博成为主要平台。本文从普通大众、意见领袖、媒体机构和政府部门的话语表达为切入点,分析其话语特点,并为科技传播中的各方话语表达提供启发。
一、以微博为主要发声平台的普通大众
普通大众的声音构成了此次转基因争论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话语。他们主要通过网络尤其是微博表达观点,形成了力量强大的民间舆论场。
1.“反对”声的压倒性优势。在腾讯微博中以“转基因”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搜索结果中选择2013年10月20日—26日的504条微博,其中约有41条实则与本话题无关的微博。对剩下的463条微博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对转基因持“反对”态度的占67%,“赞成”的占5%,“中立”的占9%,其余为“未表态”。可以看出,普通大众的讨论中存在“群体极化”现象。舆论向“反对”一方倾斜,少量的“赞成”话语被淹没在意见的海洋中。桑斯坦认为“群体极化”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1]”在这一话题的讨论中持反对观点的人属多数群体,在心理上得到了支持,其话语情绪也更为强烈。
2.情绪化语言偏多。争论中,价值判断和主观推测多于理性的科学论证。有网友形成了中国食品都有安全问题的刻板印象,或认为专家因经济利益推动转基因研究等。情绪化语言也较为普遍,一些“反转”的网民称另一方为“赌徒”、“汉奸”、“骗子”等。另外,由于科学信息的匮乏,传闻开始滋生和发酵。例如“转基因食品致癌”、“转基因食品导致绝育”、“种植转基因导致土地报废”等信息曾被辟谣甚至多次辟谣,但仍被频繁地传播。
3.话语转变明显。讨论的焦点从食品安全性的科学解释转向对政府决策的意见、对专家权威性的质疑、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对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探讨等。一些“国外对华基因战”、“美帝控制中国的生物武器”等民族主义话语也有出现。话语转变的原因多样。一方面,科学理论的晦涩和高门槛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不易被理解、接收和记忆。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公众质疑政府权威,他们面对类似话题时自然地将注意力转至政府在食品监管上的举措。同时,对专家和权威机构的怀疑也源于公众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
二、意见领袖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观点常常先由大众传播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由意见领袖流向普通大众[2]。本文认为此次转基因争论中的意见领袖在这一话题中发声较多,能引导和影响大众意见,通常是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专业机构组织及社会公众人物。争论中,多数意见领袖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如博客、微博等发表观点。
1.激烈的观点对立。本次转基因食品争论中,意见领袖的观点分歧明显。如“挺转”的方舟子和“反转”的崔永元从2013年9月起在腾讯微博上就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对方的语言逻辑、科普资格等问题进行争论。10月21日,崔永元公布自己前往美国调查转基因的计划,列举其关于转基因食品的采访和见闻。方舟子则质疑崔永元调查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并引用权威机构的文件和数据佐证自己的观点。对于争论,网友认为崔永元敢于探求真相,代表公众利益,却甚少关注转基因食品实验和科学数据。在争论中,陈一文、顾秀林等人的观点被“反转”一方频繁引用,如“转基因技术灭绝人类”等。而认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张启发、黄大昉等科学工作者的观点常见诸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
2.专业机构声音微弱。意见领袖各执一词,需作出解释的专业机构却声音微弱。以微博为例,在新浪微博以“转基因”为关键词搜索用户,很难找到转基因研究的专业机构,大多为基因工程相关的企业和科学网站。本文选取新浪微博中几家具有科学专业背景的用户,对他们在2013年10月20日至11月10日发布的相关微博进行统计。研究机构、具备专业背景的组织和媒体对转基因科学常识的解释可以帮助公众形成理性判断。但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种科学的声音稍显弱势,一些具备专业背景的机构没有积极响应此次转基因争论。同时,他们发出的声音也因自身影响力的限制而未能引起大众的关注。
表1 新浪微博中科学专业机构“转基因”话题微博统计
名称 粉丝数 微博总数 相关话题数 相关话题最大转发量
@农业知识产权中心 4948 1006 8 5
@绿道 386 645 5 1
@绿色和平 103045 2929 1 62
@科学网 58650 14830 10 41
@果壳网 1186596 19838 4 205
@科学松鼠会 1092163 7906 0 /
三、媒体机构
传统媒体曾是信息传播的主力,因其权威性和采编优势而占据重要的话语地位,在科技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微博环境中的媒体。表2是新浪微博中多家传统媒体的转基因话题微博的统计数据。总体来说,媒体微博对此次争论的关注度较低,一些粉丝数多,影响力大的媒体微博并未关注这一话题。关于此次转基因争论的媒体微博中多是新闻报道的链接网址或对新闻事实的陈述,中立客观的立场显而易见,这与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相符合。因此,传统媒体在微博环境中多持保守或观望态度,少有价值判断,话语强度较弱,影响力小,并未形成一股有力的话语力量。 表2 新浪微博媒体“转基因”微博数统计(10月20日—11月10日)
媒体 “转基因”微博数量 微博数总数 粉丝数
@人民日报 8 19212 1209万
@央视新闻 1 22550 1067万
@三联生活周刊 0 10642 892万
@新周刊 0 16958 777万
@南方都市报 9 30931 535万
@南方周末 1 8467 500万
@21世纪经济报道 22 27913 230万
@生命时报 0 10177 128万
@科技日报 0 1922 7994
2.传统媒体的转基因报道。相比于网络中轰轰烈烈的“反转”声音,传统媒体对转基因食品的报道稍显谨慎和客观。报道中既有一些科学从业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肯定和科学解答,也有公众对专家结论和政府政策的质疑。报道用对立观点的展示代替了媒体的价值判断。同时,一些媒体将关注点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转至转基因食品鉴别方式、哪些食品属于转基因食品等问题,并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规范化进行报道和评论,如《转基因标识不应“羞于见人”》(《人民日报》)、《转基因标识何必躲躲闪闪》(《中国青年报》)、《转基因食品标识“羞见人”?》(《新京报》)等。另一方面,媒体虚假报道也有出现。例如《支持转基因副部长被指受聘美国公司》(《北京青年报》)的新闻报道。北青网于11月9日澄清报道中所谓的引用的李家洋部分言论未经其本人确认,而是引自网络言论。
四、政府部门
转基因食品问题迅速成为舆论焦点,社会对政府部门政策出台和监管行为的质疑随之而来,农业部的话语成为获取权威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1.积极发声。在农业部官方网站上以“转基因”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6648条记录,可以看出其对转基因的科普较为积极。网站在2013年10月17日发布农业部新闻办公室的《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一文,10月23日发布三条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科普宣传,内容来自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节目。10月25日,网站刊登《人民日报》的《转基因食品,我们如何“明白”你》一文,内容是对转基因食品的市场现状、传言和相关知识的分析。
2.发声渠道单一。虽然农业部对此次转基因争论的回应较为积极,但这些回应并未在网上得到反馈,公众仍不断质疑政府政策。这一现象与政府公信力下降有关,同时也与其话语表达手段单一有关。若非主动登陆农业部网站,公众很难获取政府部门对转基因政策及监管等方面的解答。在“众声喧哗[3]”的时代,仅靠官方网站这一传播渠道已稍显单一,无法在繁荣的民间舆论场占据一席之地。
五、科技传播视角下的问题与建议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奎包姆的《科学与大众媒介》出版,开创了科技传播研究的新领域,该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是如何有效地把科技知识和信息传播给公众。[4]”科技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此次争论中的问题也为进行更有效的科技传播提供了启发。一方面,网络中“群体极化”明显,专业权威声音势微。科学从业者面对强大的公众舆论,在发声时有些顾虑。而政府部门因发声渠道单一和权威性受质疑也无法形成有力的话语。另一方面,争论双方之间的人身攻击及对社会、政府不满等情绪化表达也掩盖了晦涩难懂的科学信息的传播。科技传播中,科学机构和科学家是权威声音的来源,他们的科普工作是科技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媒体应公平客观地反映科学争议,尊重事实,不能哗众取宠、散布谣言。政府应帮助构建合理的科技传播机制,保障公众参与权和表达权。
六、结 论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不会立即尘埃落定。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绝佳的话语平台,“公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成了主动寻求信息,科学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普及,而成为了公众相互之间的传播”[5]。透过转基因争论中各方的话语表达,可以窥视出当下科技传播的些许现状和问题。因此,均衡的话语表达和畅通的传播渠道对科学传播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美)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胡泳.众声喧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江昀.科技传播系统的结构和传播模式分析[A].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
[5] 倪欣然.科学传播视野中的转基因议题媒介呈现[D].安徽大学,2013.
关键词:转基因;话语;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050-02
2013年10月19日,在“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上,中科院院士张启发透露我国61名院士联名上书请求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之后,农业部进行的转基因大米实验显示转基因大米与非转基因大米对猪具有同样的营养和安全性。这些消息引起社会对转基因食品话题的讨论,各方利用媒介积极发声,互联网尤其是微博成为主要平台。本文从普通大众、意见领袖、媒体机构和政府部门的话语表达为切入点,分析其话语特点,并为科技传播中的各方话语表达提供启发。
一、以微博为主要发声平台的普通大众
普通大众的声音构成了此次转基因争论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话语。他们主要通过网络尤其是微博表达观点,形成了力量强大的民间舆论场。
1.“反对”声的压倒性优势。在腾讯微博中以“转基因”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搜索结果中选择2013年10月20日—26日的504条微博,其中约有41条实则与本话题无关的微博。对剩下的463条微博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对转基因持“反对”态度的占67%,“赞成”的占5%,“中立”的占9%,其余为“未表态”。可以看出,普通大众的讨论中存在“群体极化”现象。舆论向“反对”一方倾斜,少量的“赞成”话语被淹没在意见的海洋中。桑斯坦认为“群体极化”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1]”在这一话题的讨论中持反对观点的人属多数群体,在心理上得到了支持,其话语情绪也更为强烈。
2.情绪化语言偏多。争论中,价值判断和主观推测多于理性的科学论证。有网友形成了中国食品都有安全问题的刻板印象,或认为专家因经济利益推动转基因研究等。情绪化语言也较为普遍,一些“反转”的网民称另一方为“赌徒”、“汉奸”、“骗子”等。另外,由于科学信息的匮乏,传闻开始滋生和发酵。例如“转基因食品致癌”、“转基因食品导致绝育”、“种植转基因导致土地报废”等信息曾被辟谣甚至多次辟谣,但仍被频繁地传播。
3.话语转变明显。讨论的焦点从食品安全性的科学解释转向对政府决策的意见、对专家权威性的质疑、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对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探讨等。一些“国外对华基因战”、“美帝控制中国的生物武器”等民族主义话语也有出现。话语转变的原因多样。一方面,科学理论的晦涩和高门槛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不易被理解、接收和记忆。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公众质疑政府权威,他们面对类似话题时自然地将注意力转至政府在食品监管上的举措。同时,对专家和权威机构的怀疑也源于公众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
二、意见领袖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观点常常先由大众传播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由意见领袖流向普通大众[2]。本文认为此次转基因争论中的意见领袖在这一话题中发声较多,能引导和影响大众意见,通常是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专业机构组织及社会公众人物。争论中,多数意见领袖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如博客、微博等发表观点。
1.激烈的观点对立。本次转基因食品争论中,意见领袖的观点分歧明显。如“挺转”的方舟子和“反转”的崔永元从2013年9月起在腾讯微博上就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对方的语言逻辑、科普资格等问题进行争论。10月21日,崔永元公布自己前往美国调查转基因的计划,列举其关于转基因食品的采访和见闻。方舟子则质疑崔永元调查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并引用权威机构的文件和数据佐证自己的观点。对于争论,网友认为崔永元敢于探求真相,代表公众利益,却甚少关注转基因食品实验和科学数据。在争论中,陈一文、顾秀林等人的观点被“反转”一方频繁引用,如“转基因技术灭绝人类”等。而认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张启发、黄大昉等科学工作者的观点常见诸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
2.专业机构声音微弱。意见领袖各执一词,需作出解释的专业机构却声音微弱。以微博为例,在新浪微博以“转基因”为关键词搜索用户,很难找到转基因研究的专业机构,大多为基因工程相关的企业和科学网站。本文选取新浪微博中几家具有科学专业背景的用户,对他们在2013年10月20日至11月10日发布的相关微博进行统计。研究机构、具备专业背景的组织和媒体对转基因科学常识的解释可以帮助公众形成理性判断。但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种科学的声音稍显弱势,一些具备专业背景的机构没有积极响应此次转基因争论。同时,他们发出的声音也因自身影响力的限制而未能引起大众的关注。
表1 新浪微博中科学专业机构“转基因”话题微博统计
名称 粉丝数 微博总数 相关话题数 相关话题最大转发量
@农业知识产权中心 4948 1006 8 5
@绿道 386 645 5 1
@绿色和平 103045 2929 1 62
@科学网 58650 14830 10 41
@果壳网 1186596 19838 4 205
@科学松鼠会 1092163 7906 0 /
三、媒体机构
传统媒体曾是信息传播的主力,因其权威性和采编优势而占据重要的话语地位,在科技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微博环境中的媒体。表2是新浪微博中多家传统媒体的转基因话题微博的统计数据。总体来说,媒体微博对此次争论的关注度较低,一些粉丝数多,影响力大的媒体微博并未关注这一话题。关于此次转基因争论的媒体微博中多是新闻报道的链接网址或对新闻事实的陈述,中立客观的立场显而易见,这与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相符合。因此,传统媒体在微博环境中多持保守或观望态度,少有价值判断,话语强度较弱,影响力小,并未形成一股有力的话语力量。 表2 新浪微博媒体“转基因”微博数统计(10月20日—11月10日)
媒体 “转基因”微博数量 微博数总数 粉丝数
@人民日报 8 19212 1209万
@央视新闻 1 22550 1067万
@三联生活周刊 0 10642 892万
@新周刊 0 16958 777万
@南方都市报 9 30931 535万
@南方周末 1 8467 500万
@21世纪经济报道 22 27913 230万
@生命时报 0 10177 128万
@科技日报 0 1922 7994
2.传统媒体的转基因报道。相比于网络中轰轰烈烈的“反转”声音,传统媒体对转基因食品的报道稍显谨慎和客观。报道中既有一些科学从业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肯定和科学解答,也有公众对专家结论和政府政策的质疑。报道用对立观点的展示代替了媒体的价值判断。同时,一些媒体将关注点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转至转基因食品鉴别方式、哪些食品属于转基因食品等问题,并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规范化进行报道和评论,如《转基因标识不应“羞于见人”》(《人民日报》)、《转基因标识何必躲躲闪闪》(《中国青年报》)、《转基因食品标识“羞见人”?》(《新京报》)等。另一方面,媒体虚假报道也有出现。例如《支持转基因副部长被指受聘美国公司》(《北京青年报》)的新闻报道。北青网于11月9日澄清报道中所谓的引用的李家洋部分言论未经其本人确认,而是引自网络言论。
四、政府部门
转基因食品问题迅速成为舆论焦点,社会对政府部门政策出台和监管行为的质疑随之而来,农业部的话语成为获取权威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1.积极发声。在农业部官方网站上以“转基因”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6648条记录,可以看出其对转基因的科普较为积极。网站在2013年10月17日发布农业部新闻办公室的《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一文,10月23日发布三条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科普宣传,内容来自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节目。10月25日,网站刊登《人民日报》的《转基因食品,我们如何“明白”你》一文,内容是对转基因食品的市场现状、传言和相关知识的分析。
2.发声渠道单一。虽然农业部对此次转基因争论的回应较为积极,但这些回应并未在网上得到反馈,公众仍不断质疑政府政策。这一现象与政府公信力下降有关,同时也与其话语表达手段单一有关。若非主动登陆农业部网站,公众很难获取政府部门对转基因政策及监管等方面的解答。在“众声喧哗[3]”的时代,仅靠官方网站这一传播渠道已稍显单一,无法在繁荣的民间舆论场占据一席之地。
五、科技传播视角下的问题与建议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奎包姆的《科学与大众媒介》出版,开创了科技传播研究的新领域,该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是如何有效地把科技知识和信息传播给公众。[4]”科技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此次争论中的问题也为进行更有效的科技传播提供了启发。一方面,网络中“群体极化”明显,专业权威声音势微。科学从业者面对强大的公众舆论,在发声时有些顾虑。而政府部门因发声渠道单一和权威性受质疑也无法形成有力的话语。另一方面,争论双方之间的人身攻击及对社会、政府不满等情绪化表达也掩盖了晦涩难懂的科学信息的传播。科技传播中,科学机构和科学家是权威声音的来源,他们的科普工作是科技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媒体应公平客观地反映科学争议,尊重事实,不能哗众取宠、散布谣言。政府应帮助构建合理的科技传播机制,保障公众参与权和表达权。
六、结 论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不会立即尘埃落定。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绝佳的话语平台,“公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成了主动寻求信息,科学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普及,而成为了公众相互之间的传播”[5]。透过转基因争论中各方的话语表达,可以窥视出当下科技传播的些许现状和问题。因此,均衡的话语表达和畅通的传播渠道对科学传播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美)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胡泳.众声喧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江昀.科技传播系统的结构和传播模式分析[A].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
[5] 倪欣然.科学传播视野中的转基因议题媒介呈现[D].安徽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