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初变,别有意味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s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鸿蒙”一词,来自传说,我们的祖宗认为,最初的世界只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形成的元气名曰“鸿蒙”。这种混沌的状态又被叫做“鸿蒙时代”。在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赵力看来,中国水墨画发展至今,在形形色色的美术思潮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水墨创作向观念、语言等方面的现代化转型,也可以看到“水墨”被视为“传统”的一些误解和贬低,所以在大多数当代美术的历史叙事架构之中,水墨创作的尴尬,仿佛使得一切重新回到了“鸿蒙时代”。
  为了呈现“鸿蒙”的文化景观,由玉衡艺术中心主办的“中国当代水墨状态·鸿蒙变——玉衡艺术中心开幕展”,于4月19日在上海莫干山M50艺术区拉开帷幕,这个展览将持续近两个月。策展人赵力力邀党震、丁蓓莉、杜小同、高茜、李军、刘琦、马骏、沈勤、王冠军、张见、曾健勇、朱建忠12位当代水墨家的作品参展,力图梳理这批画家艺术创作的各自线索和艺术风格的轨迹。
  沈勤、朱建忠是80年代新潮水墨的代表人物,前者以观念引入为先导,力求扩张水墨的实验边界,后者以语言营造为核心,幻化为水墨的抒情气质;张见、高茜是90年代之后涌现出来的水墨新生代,在创作上接续了新生代的整体文化诉求,强调了“我”的存在、“我”的表达和“我”的价值,与此同时也将“70后”的艺术特质逐渐转化为古今融通又丝丝入扣的叙事刻画;杜小同、曾健勇、党震,虽然与张见、高茜在年龄上大致相仿,但是都不属于“少年得志”的类型,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水墨创作更有个人化的志趣理想和语言内涵,杜小同的苍茫和不羁、曾健勇的忧郁和抒情、党震的厚重和温情,有别于“70后”过于自我的桀骜不驯,也与喃喃自语的孤芳自赏大相径庭;刘琦、马俊、王冠军、李军、丁蓓莉,是当下最活跃的青年水墨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孤寂落寞的边缘成长起来,出自自己内心的需要去践行水墨的理想,他们的创作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一时的潮流追逐,而是默默坚守的个人天空。
  有人说,当代中国的特征就是改变,中国文化的趋势就是创新。作为中国当代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当代水墨创作,无疑正在承担起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赵力认为:在中国水墨的漫长历史演进之中,变化既是常态,亦是法则,清代画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说的这件事情。进入了20世纪,关于水墨或者水墨艺术的认识观念的变化更为剧烈。“画”成为了“国画”,“美术”亦一度成为了“社会工具”,无论何种的“艺术”皆与民族国家的觉醒和社会生活的改造巨变密切相关。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形形色色的美术新潮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水墨创作向观念、语言等方面的现代转型,也可以看到“水墨”被视为“传统”的某种假想而受到了贬低与孤立。时至今日,在大多数当代美术的历史叙事结构之中,水墨创作或者是“失位”和“缺失”的,抑或是语焉不详的,仿佛一切重新回到了那个“鸿蒙时代”。
  玉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一直以来以推介新水墨市场作为自我的责任,不断推广和发掘新水墨艺术家。此次玉衡艺术中心首次面向公众办展,是想通过对当代水墨创作现状进行概括性的展示,传播和探讨当代水墨创作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文化思考的深度和学术上的探索意识,对观众而言,则是了解新水墨状态的极佳机会,可近距离接触到当代水墨家的心路历程和所思所想,激赏生动丰富的差异表达,确证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之间的影响互动,从而感知到现实世界中的日新月异!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红色文化,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红色文化,狭义的讲指的是由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革命经历而形成的文化。近几年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升温,红色旅游景点也吸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