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_cn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以遵循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课堂有效教学主要是针对教学的过程而言的,关注的是师生在教与学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课堂教学成效如何,主要受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调控课堂气氛,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增强教学效果。
  一、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是在特定范围和特定条件下而言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客观条件和自己的主观情况,周密计划,选用并组织好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程序,方可望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1]。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比较深奥的自然地理规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等,适合采用讲授法,细致分析、详细讲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如南水北调的利害分析、人口迁移对农村和城市的影响、计划生育的利弊、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公平等,适合采用讨论法或辩论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也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黄土高原的治理”时,可先运用直观教学法,通过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图景,随后组织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讲授。
  二、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以前,师生关系多体现为权威型师生关系[2],在教学过程中讲究“师道尊严”,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不容学生质疑,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学的有效性不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改革迫使教师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被看做是两个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3]。于是师生平等就有了教育实践的必要,有了现实存在的必要。“从教育的意义说,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学双方都可以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4]。师生关系从权威型向平等型[2]转换,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设计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源泉,中学地理教学不能只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黄土高原的治理”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哪些?(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社会原因有哪些?(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有哪些?(5)你如何认识“人口压力”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6)你如何认识“人口流动”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7)你如何认识“政策因素”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8)你如何认识“经济发展”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9)你如何认识“经济结构调整”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上述问题一环紧扣一环,为学生积极思考提供了平台,创造了外部条件。这些问题刺激了学生的神经,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也因为学生的积极思考而得到提升。
  四、选择地方性课程资源
  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很重要的影响。对于地理现象和规律的解释离不开地理事例,而学生对地理事例的熟知程度明显地影响到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例如,讲“旅游资源”时,以学生熟悉的景点如黄果树瀑布、荔波茂兰、织金洞、贵阳红枫湖、马岭河峡谷、梵净山和西江苗寨、镇远古城、青岩古镇、遵义会议遗址、都匀市的石板街、百子桥、文峰塔为例讲授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学生就会感到亲切,易于掌握。讲“铁路交通”时,可以贵阳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展开介绍贵州的铁路交通大动脉,向东有湘黔线,向西有贵昆线,向北有渝黔线,向南有黔桂线,还有在建的贵广快速铁路。以学生有所了解的地理事物作为课程资源参与到教学当中,会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心理上对所学知识产生好感,能较容易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很多,我从上述四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万作芳.师生关系的四种类型:基于教育历史和实践的概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8).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
  [4]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政治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的特点决定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思想品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在这个时期,其心理的发展具有独立与依赖、成熟与幼稚、自觉与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的特点,易产生
摘 要: 计算机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突破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它以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技术的信息化,构建起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抽象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学习能力。  关键词: 多媒体
采矿系统工程是由采矿工程学与系统工程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已成为系统工程在各行各业中开展较为充分的一大分支,分析了国内外采矿系统工程发展现状,对采矿系统工
一节精彩的历史课,需要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正如一篇文章有了好的开头,必定能让读者兴趣盎然;一首乐曲有了好的开头,必定能让听者陶醉其中;一部电视剧有了好的开头,必定能让观众期盼后情。所以,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一步。一个精心设计的导入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最终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导课的方式有哪几种呢?在此我谈谈认识。  一、用教材中的导语导入新课  教材中的导语文字流畅
摘 要: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历史学科 有机结合    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有机结合,融为一
摘 要: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凸显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功能,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教材鲜活起来;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模拟和实拍功能,较好地再现了学生生活场景,使《品德与生活》课堂更富有生活情趣,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
该文籍由风洞实验的缩尺模拟,研究顺风向及横风向排列之三座高层建筑物,在不同边界展中,其间距变化对地面风场(Pedestrian-level windfield)之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边界层封整个
感受高层次的党内民主新华社高级记者熊蕾十五大开幕当天,拿到发给代表们的江泽民同志的报告稿,我便急不可待地翻阅起来。好奇心驱使我想看看,这一稿同今年7月间征求我们意见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