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现状、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思路和方法,并由实践证明,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岗位能力。
【关键词】课程体系 优化 改革 机电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57-01
随着近几年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也发生了飞速变化,为此,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从市场反馈的信息看,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 机电一体化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专业定位模糊(2)缺乏适应新技术发展的新课程体系(3)实验实训条件落后(4)“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将带来深刻影响,面对国际和国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发展只有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才能从容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的挑战。
2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复合型专业,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数字信息处理为基础,集机械制造、微电子、计算机、现代控制、传感检测、液压气动等技术于一体的复合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根据产品的高效、柔性、低成本生产要求而不是根据自然学科分工而设置的,即以生产和技术领域的分工为依据而设置的。所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先进性、应用性等特征。
第二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涉及到原来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及大量的经验技术,对教师的理论技术功底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
第三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需要进行高投入的专业。因此必须借助企业的力量进行专业教学,即产学合作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
3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
2001年,我校与齐齐哈尔第二集团公司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以“2+1”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了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我们根据机电职业岗位的多样性,构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多个方向培养目标,以增强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见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图。
4 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方案
按照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的原则,打破传统课程原有学科体系,对原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新
组合,整体优化。
我们根据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现状,从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着手,借鉴加拿大的CBE和国际劳动组织开发的MFS等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将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与我国高职教育相结合,构建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研究岗位群,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各种知识及职业能力模块,不同的能力模块可对应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由资格体系和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共同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见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图。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的框架思路如下:
首先,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教学单元模块,确定每一教学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能力以及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内容的组成,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及考核学生的方法。其次,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重复交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并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删除重复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结合。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主动型教学方法。最后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将机电一体化专业(专门化)核心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构成了三个方向培养的核心(主干)课程模块,并将其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专门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基础。机电一体化专业(专门化)核心课程的构成:
机电一体化专业平台核心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试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
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加工专门化核心课程:CAD/CAM、数控编程、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实训。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专门化核心课程: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加工中心操作工考工。
综上所述,高职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及优化时,必须从职业教育自身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职责来确定机电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以此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三段式”及“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甚至学科)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从而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按照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综合化不仅可以缩减学时,而且可以使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5 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整合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为此,我们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及优化整合:第一是调整学时,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在每个实践环节中贯穿技术应用的主线,通过各个实践训练环节培养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第二是加大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投入,增加实验设备和实训设备,以保证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训练的需要。建立实践环节考核的指标和方法,开展多证书制,充分体现岗位特点。进行中(或高)级制图员、数控工艺员、加工中心操作工职业技能证书等的考试。第三是加强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既有利于教学内容更新和跟踪技术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在生产实际中提高岗位技能,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是制定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编写实验实训指导教材。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实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
6 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效果
首先 综合职业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学生调查,教学反馈和毕业跟踪调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对职教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尤其是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技能证书并重,实施弹性学分制等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保证。其次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能力,就业率明显提高,该专业毕业生除少部分升入本科院校外,其余全部就业。
参考文献
[1] 戴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
[2] 周国烛.构建有高职特色的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研究,205(9).
[3] 陈贵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2007(6).
[4] 钟波.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职教论坛,2006(8).
[5] 杨峻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1).
【关键词】课程体系 优化 改革 机电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57-01
随着近几年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也发生了飞速变化,为此,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从市场反馈的信息看,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 机电一体化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专业定位模糊(2)缺乏适应新技术发展的新课程体系(3)实验实训条件落后(4)“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将带来深刻影响,面对国际和国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发展只有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才能从容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的挑战。
2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复合型专业,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数字信息处理为基础,集机械制造、微电子、计算机、现代控制、传感检测、液压气动等技术于一体的复合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根据产品的高效、柔性、低成本生产要求而不是根据自然学科分工而设置的,即以生产和技术领域的分工为依据而设置的。所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先进性、应用性等特征。
第二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涉及到原来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及大量的经验技术,对教师的理论技术功底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
第三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需要进行高投入的专业。因此必须借助企业的力量进行专业教学,即产学合作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
3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
2001年,我校与齐齐哈尔第二集团公司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以“2+1”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了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我们根据机电职业岗位的多样性,构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多个方向培养目标,以增强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见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图。
4 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方案
按照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的原则,打破传统课程原有学科体系,对原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新
组合,整体优化。
我们根据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现状,从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着手,借鉴加拿大的CBE和国际劳动组织开发的MFS等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将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与我国高职教育相结合,构建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研究岗位群,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各种知识及职业能力模块,不同的能力模块可对应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由资格体系和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共同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见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图。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的框架思路如下:
首先,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教学单元模块,确定每一教学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能力以及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内容的组成,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及考核学生的方法。其次,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重复交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并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删除重复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结合。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主动型教学方法。最后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将机电一体化专业(专门化)核心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构成了三个方向培养的核心(主干)课程模块,并将其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专门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基础。机电一体化专业(专门化)核心课程的构成:
机电一体化专业平台核心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试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
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加工专门化核心课程:CAD/CAM、数控编程、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实训。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专门化核心课程: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加工中心操作工考工。
综上所述,高职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及优化时,必须从职业教育自身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职责来确定机电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以此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三段式”及“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甚至学科)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从而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按照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综合化不仅可以缩减学时,而且可以使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5 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整合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为此,我们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及优化整合:第一是调整学时,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在每个实践环节中贯穿技术应用的主线,通过各个实践训练环节培养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第二是加大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投入,增加实验设备和实训设备,以保证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训练的需要。建立实践环节考核的指标和方法,开展多证书制,充分体现岗位特点。进行中(或高)级制图员、数控工艺员、加工中心操作工职业技能证书等的考试。第三是加强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既有利于教学内容更新和跟踪技术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在生产实际中提高岗位技能,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是制定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编写实验实训指导教材。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实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
6 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效果
首先 综合职业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学生调查,教学反馈和毕业跟踪调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对职教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尤其是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技能证书并重,实施弹性学分制等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保证。其次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能力,就业率明显提高,该专业毕业生除少部分升入本科院校外,其余全部就业。
参考文献
[1] 戴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
[2] 周国烛.构建有高职特色的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研究,205(9).
[3] 陈贵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2007(6).
[4] 钟波.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职教论坛,2006(8).
[5] 杨峻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