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英语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但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曾记得前任副总理李岚清在外语教学座谈会上讲过外语教学的教育方向“总结自己的经验,吸收国际成果,创造中国式的外语教学法,提高国人的外语水平”。这对于我们从事外语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鞭策、指导。目的就是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吸收掌握更多的无疑知识,提高外语水平,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特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见解。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关键在于怎样引进门。这就是教法的问题。教法有规律、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差异。教语文与教英语有着截然不同,那么就要寻找外语教学的良法。良法的寻找在于不断尝试、改进、归纳、总结。
记得在教初一时,关于“Be”适当用法一节中,由于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作业错误百出,令人哭笑不得。回想这节课老师也真可谓滔滔不绝,尽心尽力了,但收效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在于方法不适应学生的胃口。静下心来就想:“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一基础问题呢?”经构思和设计,我采用让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一上课,我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本知识写下一系列的句子:
1.I am a student. 2. You are a teacher.
3.She is a girl. 4. It is a desk.
让学生总结:am is are 的用法,学生基本上理解了:我用am ,你用 are ,他她它用is的规律。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大学生的理解范围,以复习汉语知识中的人称:我 你 他 我们 你们 他们做引导。讲了代词是用来代替事物名称的,任何名词都可以由代词来代替。接下来又设计了一系列习题:
1. This is a car. 2. That is a bike .
3. The desk is new. 4. These are English books.
5. Those are my books .
然后让学生用代词替换划线部分,经检查验收效果可佳——全班45名学生竟全部掌握。对比两次教学说明了方法对頭,学生成绩定会让教师赞不绝口的。
常言道:“一个神仙有各自的一把刷子”。一个教师有一个教师的风格。作为外语教师,都在不断地为使自己的学生有个好成绩而呕心沥血,睡思梦想着一套适应自己和学生的教法。在一次校听课中,我听了一位教师一节关于“对划线部分”提问一课。他以传统的教法,先让学生背句型而后讲解方法。课后我私下问了几个学生“懂不懂”?成绩好的说:“听得懂”,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则说:“听不懂”。我认为外语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出规律,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讲这一问题时,我并没有采用这位老师的方法,而是采用:提前两周讲解疑问词用法和基本句型,八这些难点分散讲解。让学生在消化的基础上,复习提问疑问词和基本句型后,写下了:
1. This is a book. 2. He is English.
3. I am twelve. 4. She is fine.
5. They are in Class One. 6 . They are in the classroom.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疑问词代替划线部分。然后让学生把上述六个句子变成一般疑问句。接下来让学生依据句型整理为特殊问句。
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一题型的步骤时,学生竞相回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自然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我又做到概括性总结:
划线部分要替换,找到规律是关键。
一要找,二要变,第三还要看后边。
在学生兴趣高涨时我写下了几道反馈题,结果表明达到了预期目的。
综上所述,可能有不当之处,但我认为外语教学是有法可循的,但没有定法,却有良法。让我们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开拓进取,务实创新,总结自己独有的经验。在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要携手并进,为祖国素质教育工程努力开拓进取,风风火火正坐一名闯将。
试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为此,我特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见解。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关键在于怎样引进门。这就是教法的问题。教法有规律、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差异。教语文与教英语有着截然不同,那么就要寻找外语教学的良法。良法的寻找在于不断尝试、改进、归纳、总结。
记得在教初一时,关于“Be”适当用法一节中,由于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作业错误百出,令人哭笑不得。回想这节课老师也真可谓滔滔不绝,尽心尽力了,但收效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在于方法不适应学生的胃口。静下心来就想:“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一基础问题呢?”经构思和设计,我采用让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一上课,我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本知识写下一系列的句子:
1.I am a student. 2. You are a teacher.
3.She is a girl. 4. It is a desk.
让学生总结:am is are 的用法,学生基本上理解了:我用am ,你用 are ,他她它用is的规律。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大学生的理解范围,以复习汉语知识中的人称:我 你 他 我们 你们 他们做引导。讲了代词是用来代替事物名称的,任何名词都可以由代词来代替。接下来又设计了一系列习题:
1. This is a car. 2. That is a bike .
3. The desk is new. 4. These are English books.
5. Those are my books .
然后让学生用代词替换划线部分,经检查验收效果可佳——全班45名学生竟全部掌握。对比两次教学说明了方法对頭,学生成绩定会让教师赞不绝口的。
常言道:“一个神仙有各自的一把刷子”。一个教师有一个教师的风格。作为外语教师,都在不断地为使自己的学生有个好成绩而呕心沥血,睡思梦想着一套适应自己和学生的教法。在一次校听课中,我听了一位教师一节关于“对划线部分”提问一课。他以传统的教法,先让学生背句型而后讲解方法。课后我私下问了几个学生“懂不懂”?成绩好的说:“听得懂”,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则说:“听不懂”。我认为外语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出规律,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讲这一问题时,我并没有采用这位老师的方法,而是采用:提前两周讲解疑问词用法和基本句型,八这些难点分散讲解。让学生在消化的基础上,复习提问疑问词和基本句型后,写下了:
1. This is a book. 2. He is English.
3. I am twelve. 4. She is fine.
5. They are in Class One. 6 . They are in the classroom.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疑问词代替划线部分。然后让学生把上述六个句子变成一般疑问句。接下来让学生依据句型整理为特殊问句。
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一题型的步骤时,学生竞相回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自然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我又做到概括性总结:
划线部分要替换,找到规律是关键。
一要找,二要变,第三还要看后边。
在学生兴趣高涨时我写下了几道反馈题,结果表明达到了预期目的。
综上所述,可能有不当之处,但我认为外语教学是有法可循的,但没有定法,却有良法。让我们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开拓进取,务实创新,总结自己独有的经验。在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要携手并进,为祖国素质教育工程努力开拓进取,风风火火正坐一名闯将。
试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