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是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班集体而设立的专职教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及各种活动的得力助手。
这一定义将班主任的工作性质及具体的工作目标都描述得很清楚,惟独缺少素质教育的精髓——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启迪和发掘。可见这一定义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所以班主任的选才和任用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热爱学生,相信学生
常听教师互相议论:现在的学生不可信任,因为他们总是会为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撒谎。每个教师都会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事,有些学生的谎撒得一点也不高明,让老师乍听起来感到可笑,过后一琢磨感到可气。例如,一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任课老师们催促他交作业时,出现这样的情况。
老师:“你的作业呢?”
学生:“忘带了。”,
老师:“回家去取!”
学生:“我没带钥匙。”
老师:“给你父母打电话!”
学生:“他们都出门了。”
老师终于发现了破绽:“那你晚上怎么办?”
学生坦然应对:“去我大姨家。”
明显的谎言。这种情况发生得较频繁,最后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往往都是班主任来完成。在班级组建初期,学生非常清楚班主任同他在学校的利害关系,对班主任的态度也十分矛盾、无奈、畏惧和敌视,此时双方还没有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增多了,情感交流也融洽了。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主要是建立在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的基础上,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在这种关系的作用下,班主任可以了解到学生没有交作业的真实原因:真的忘带了,还是根本就没有做,或者是不想交(对某科任课教师有抵触情绪,或小团体内的集体行为)。
班主任在找出真正的原因后,对经常忘带作业的同学,帮助指导他建立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将第二天上学必带的东西在前一天晚上就要准备好;对没有做作业的同学,要让学生懂得某一科某一单元作业的重要,以及它对后面知识的连接作用;如果是因为某一天的作业太多太集中,班主任还应同任课教师协商,合理地、不要过量给学生留作业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完成作业的时间;如果是学生没有将学习和放松的时间安排好,那么班主任将为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和游戏,要分清轻重缓急;如果是团体行为,班主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确立班集体整体的荣誉导向,纠正小集团过激的、不合理的行为,从而达到规范学习行为的目的。
这一工作的首要一点,是同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否则你不会得到真实的信息。在现实教育当中,常发生一些老师同学生、学生同学生之间的矛盾,偶尔也发生争吵打架现象。但当老师问其原因时,大多数同学都会用“没什么”来搪塞,还有一部分学生一股脑地将毛病全推给对方,对承担责任的态度也是避重就轻,这对于教师真实地掌握纠纷原因是很大的障碍。但是,一个同学们非常信任的教师,他会很快了解事情的真实原因。为后面公正地解决问题铺平道路。
信任是人寻找帮助、获取安全感的一种体验和情感。这种情感在没经过长时间的了解前,它是通过主观直觉来实现的。信任又是人防御“侵害”的本能,如—个儿童见到陌生人时,有时他很乖,让这位陌生人亲一下,或是抱一会儿;有时他却躲得很远,用疑惑的眼光盯着陌生人;再有就是见到了某个陌生人后,便大哭大叫不止。这些现象的发生,源于儿童的安全感,即可信赖——怀疑——不可信赖的认识体系。
班主任与学生建立的信任关系,首先要体现一个“爱”字。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说:“我面前的这一群孩子都是最好的,尽管有时调皮让人生气,但他们长大了一定都会成为优秀的人。”这是一种理念:爱所有的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的具体表现是:平时多关心留意孩子的言谈举止,掌握他们的爱好兴趣,了解他们的人生目标。一句话,老师要和同学一起去感受喜怒哀乐。
信任一定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班主任对学生应以诚相待。要将自己班级及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的真实看法,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使同学们了解到你对问题的真实感受,以便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对待学生的行为也要以诚相待,不可凭主观经验去判定学生的对错是非,更不能事先就戴着有色眼镜去为某学生定性。克服“学生总是撒谎”的偏激看法,多设想“学生的说谎总是有理由的”。
在鼓励学生行为方面,教育他们大胆去尝试,凭他的实力一定会做得好,这样对学生给予充分信任的做法,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加相信教师,同时对学生人格健全地发展很有帮助。
倡导自律,以身作则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人在成长过程中进步最慢的是判断是非的能力。除去自身认识能力的欠缺外,影响其正常发展的是环境因素(这里主要讲学校方面的影响)。
学生还不能全面认识规章制度对他们的有益作用,使得“遵纪守法”呈被动性。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班级更有众多的制度条例,从《学生守则》到《日常行为规范》,从各种活动要求到值日轮流制度,应有尽有。
这些制度条例对任何一级的学生来说,都是束缚他们行为的框子,你“上课说话不行,老师不允许”。于是,有些学生千方百计地钻这些制度的空子,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结果还是被学校发现,遭到更为严厉的批评。这些做法过于片面,它缺乏教育引导学生走向自律自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成为社会需要的、个人健康发展的人才。学校正是这样一个促进学生成长的平台。因为学校的每一项规定(有的似乎严厉),都是针对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须恪守的规范而制定的,如强调教室纪律的静。校园内的不许打闹,值日生的不可推辞等,这些规定表面是为利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长久发展,可实质是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制定的具体措施。从这些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从遵守公共道德到小的团结协作(甚至包括值日的义务)都做了很好的界定,这是对学生今后发展非常有利的条款。可是在实践中,制度和学生便成了一对矛盾,常有学生因违反纪律遭到学校的处罚。这是管理者的失误:在传统教育中一直是学校以管为主而轻视导,甚至是只管校内而不管校外。这给学生造成一些误解:制度都是强制的,在校外就可以没有纪律约束了。社会中常发现这样的情况:三三两两的小学生或中学生,在校外吸烟、打仗。当家长一问学校,学校告诉家长:“你的孩子在学校表现非常好!”所以,倡导学生完成自律自治的自我教育过程必须是从班级做起,必须从学校做起。
班主任在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中,首先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事情的是非和正误,对行为的发展有一个界定,最重要的是要在执行学校制度方面做表率,为学生做榜样,这对今后事情的发展起着导向的作用。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例子。下午上课前,班主任来到教室,看到教室一片混乱;当时非常生气。便对正在下象棋的一个学生干部说:“你把教室打扫一下。”可是那个学生干部理直气壮地说:“干嘛让我干?我又不是值日生。”到年底评选优秀班干部时,班主任自然给那个学生干部打了“×”。
这件事到底谁错了?就事情本身而言,对错一目了然。但从深层次分析,这里存在着一个“角色意识”的问题。班主任的错误在于:贯彻集体荣誉的意识不够,没有形成自觉维护班级环境的好风气;以师压生,把自己排斥在班集体之外(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曾说:“如果是我,我一句话不说去扫地。”);后期报复学生干部更表明素质低下。学生的错误在于:没有班级荣誉意识,没有自觉保持室内整洁;“角色”意识太强,不是值日生便没有义务打扫教室;不会发扬合作精神,不支持班主任工作。
“到底该教育谁”正是我们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学生在受教育中表现出极大的被动性,而缺乏主动性;教师在教育中表现出极大管理态势,而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
有一位优秀班主任,总是把自己视为班级中的一员,班级里组织的活动需要交钱,他也交一份;早晨学生打扫教室时,他也总是干点什么。尽管他很少说话。但总能带出优秀班级来。有一次课间操,这位班主任穿着西服革履站在操场上,听学校宣读一则通知。突然,天降大雨,其他班的学生和老师一起竞相跑进教室,只有这位班主任和他的班级站在那里。
一个班级的好行为、好作风的形成只靠说教远远不够,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作者单位: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这一定义将班主任的工作性质及具体的工作目标都描述得很清楚,惟独缺少素质教育的精髓——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启迪和发掘。可见这一定义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所以班主任的选才和任用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热爱学生,相信学生
常听教师互相议论:现在的学生不可信任,因为他们总是会为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撒谎。每个教师都会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事,有些学生的谎撒得一点也不高明,让老师乍听起来感到可笑,过后一琢磨感到可气。例如,一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任课老师们催促他交作业时,出现这样的情况。
老师:“你的作业呢?”
学生:“忘带了。”,
老师:“回家去取!”
学生:“我没带钥匙。”
老师:“给你父母打电话!”
学生:“他们都出门了。”
老师终于发现了破绽:“那你晚上怎么办?”
学生坦然应对:“去我大姨家。”
明显的谎言。这种情况发生得较频繁,最后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往往都是班主任来完成。在班级组建初期,学生非常清楚班主任同他在学校的利害关系,对班主任的态度也十分矛盾、无奈、畏惧和敌视,此时双方还没有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增多了,情感交流也融洽了。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主要是建立在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的基础上,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在这种关系的作用下,班主任可以了解到学生没有交作业的真实原因:真的忘带了,还是根本就没有做,或者是不想交(对某科任课教师有抵触情绪,或小团体内的集体行为)。
班主任在找出真正的原因后,对经常忘带作业的同学,帮助指导他建立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将第二天上学必带的东西在前一天晚上就要准备好;对没有做作业的同学,要让学生懂得某一科某一单元作业的重要,以及它对后面知识的连接作用;如果是因为某一天的作业太多太集中,班主任还应同任课教师协商,合理地、不要过量给学生留作业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完成作业的时间;如果是学生没有将学习和放松的时间安排好,那么班主任将为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和游戏,要分清轻重缓急;如果是团体行为,班主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确立班集体整体的荣誉导向,纠正小集团过激的、不合理的行为,从而达到规范学习行为的目的。
这一工作的首要一点,是同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否则你不会得到真实的信息。在现实教育当中,常发生一些老师同学生、学生同学生之间的矛盾,偶尔也发生争吵打架现象。但当老师问其原因时,大多数同学都会用“没什么”来搪塞,还有一部分学生一股脑地将毛病全推给对方,对承担责任的态度也是避重就轻,这对于教师真实地掌握纠纷原因是很大的障碍。但是,一个同学们非常信任的教师,他会很快了解事情的真实原因。为后面公正地解决问题铺平道路。
信任是人寻找帮助、获取安全感的一种体验和情感。这种情感在没经过长时间的了解前,它是通过主观直觉来实现的。信任又是人防御“侵害”的本能,如—个儿童见到陌生人时,有时他很乖,让这位陌生人亲一下,或是抱一会儿;有时他却躲得很远,用疑惑的眼光盯着陌生人;再有就是见到了某个陌生人后,便大哭大叫不止。这些现象的发生,源于儿童的安全感,即可信赖——怀疑——不可信赖的认识体系。
班主任与学生建立的信任关系,首先要体现一个“爱”字。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说:“我面前的这一群孩子都是最好的,尽管有时调皮让人生气,但他们长大了一定都会成为优秀的人。”这是一种理念:爱所有的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的具体表现是:平时多关心留意孩子的言谈举止,掌握他们的爱好兴趣,了解他们的人生目标。一句话,老师要和同学一起去感受喜怒哀乐。
信任一定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班主任对学生应以诚相待。要将自己班级及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的真实看法,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使同学们了解到你对问题的真实感受,以便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对待学生的行为也要以诚相待,不可凭主观经验去判定学生的对错是非,更不能事先就戴着有色眼镜去为某学生定性。克服“学生总是撒谎”的偏激看法,多设想“学生的说谎总是有理由的”。
在鼓励学生行为方面,教育他们大胆去尝试,凭他的实力一定会做得好,这样对学生给予充分信任的做法,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加相信教师,同时对学生人格健全地发展很有帮助。
倡导自律,以身作则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人在成长过程中进步最慢的是判断是非的能力。除去自身认识能力的欠缺外,影响其正常发展的是环境因素(这里主要讲学校方面的影响)。
学生还不能全面认识规章制度对他们的有益作用,使得“遵纪守法”呈被动性。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班级更有众多的制度条例,从《学生守则》到《日常行为规范》,从各种活动要求到值日轮流制度,应有尽有。
这些制度条例对任何一级的学生来说,都是束缚他们行为的框子,你“上课说话不行,老师不允许”。于是,有些学生千方百计地钻这些制度的空子,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结果还是被学校发现,遭到更为严厉的批评。这些做法过于片面,它缺乏教育引导学生走向自律自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成为社会需要的、个人健康发展的人才。学校正是这样一个促进学生成长的平台。因为学校的每一项规定(有的似乎严厉),都是针对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须恪守的规范而制定的,如强调教室纪律的静。校园内的不许打闹,值日生的不可推辞等,这些规定表面是为利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长久发展,可实质是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制定的具体措施。从这些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从遵守公共道德到小的团结协作(甚至包括值日的义务)都做了很好的界定,这是对学生今后发展非常有利的条款。可是在实践中,制度和学生便成了一对矛盾,常有学生因违反纪律遭到学校的处罚。这是管理者的失误:在传统教育中一直是学校以管为主而轻视导,甚至是只管校内而不管校外。这给学生造成一些误解:制度都是强制的,在校外就可以没有纪律约束了。社会中常发现这样的情况:三三两两的小学生或中学生,在校外吸烟、打仗。当家长一问学校,学校告诉家长:“你的孩子在学校表现非常好!”所以,倡导学生完成自律自治的自我教育过程必须是从班级做起,必须从学校做起。
班主任在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中,首先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事情的是非和正误,对行为的发展有一个界定,最重要的是要在执行学校制度方面做表率,为学生做榜样,这对今后事情的发展起着导向的作用。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例子。下午上课前,班主任来到教室,看到教室一片混乱;当时非常生气。便对正在下象棋的一个学生干部说:“你把教室打扫一下。”可是那个学生干部理直气壮地说:“干嘛让我干?我又不是值日生。”到年底评选优秀班干部时,班主任自然给那个学生干部打了“×”。
这件事到底谁错了?就事情本身而言,对错一目了然。但从深层次分析,这里存在着一个“角色意识”的问题。班主任的错误在于:贯彻集体荣誉的意识不够,没有形成自觉维护班级环境的好风气;以师压生,把自己排斥在班集体之外(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曾说:“如果是我,我一句话不说去扫地。”);后期报复学生干部更表明素质低下。学生的错误在于:没有班级荣誉意识,没有自觉保持室内整洁;“角色”意识太强,不是值日生便没有义务打扫教室;不会发扬合作精神,不支持班主任工作。
“到底该教育谁”正是我们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学生在受教育中表现出极大的被动性,而缺乏主动性;教师在教育中表现出极大管理态势,而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
有一位优秀班主任,总是把自己视为班级中的一员,班级里组织的活动需要交钱,他也交一份;早晨学生打扫教室时,他也总是干点什么。尽管他很少说话。但总能带出优秀班级来。有一次课间操,这位班主任穿着西服革履站在操场上,听学校宣读一则通知。突然,天降大雨,其他班的学生和老师一起竞相跑进教室,只有这位班主任和他的班级站在那里。
一个班级的好行为、好作风的形成只靠说教远远不够,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作者单位: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