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新的数学学习方法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978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系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从思想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就学习数学而言,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强化学习动机,从而喜欢数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神秘,只要肯动脑、动手,人人都能学会数学。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小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的一样快。明明是小白兔跑的快,为何比赛结果是不分胜负呢?正当学生疑惑之际,教师马上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激发学生的奋发热情,变“学课本”为“用课本”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事事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例如;学了“图形的相似”后,学生可用小尺来测算树的高度;学了“频率与机会”后,学生可预测“体育彩票”中将机会的大小,知道抽奖不是碰运气,它是由规律可循的。同时,还利用课后习题中有关反映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祖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继续为“中华的崛起而奋发读书“。
  3、指导学习方法,变“接受知识”为“共同探究”
  新课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尽量让学生全面参与,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和创造学习;关注整体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要以学生的爱好出发、实际出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把学习目标变成学生自己学习的计划,把规则变成学生的习惯,吧管理变成对学生的引导。
  二、新课程改革下新教材打破了以往的“绝对化”、“权威化”、“圣经式”的教材观
  他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这就要求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寻求合适的学习方式。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就针对这种学生方式,谈谈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做法。
  2、改变旧教学模式,由“一言堂”变“多言堂”
  旧的教学模式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教师独占课堂,从导入新课,启发、引导到测试,学生虽然一听就懂,但效果很不理想。那么,如何改变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局面呢?我的做法是变“一言堂”变“多言堂”。
  3、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式学习的好处
  通过合作式学习,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对个人有什么好处。合作学习能教会学生礼貌待人,学生能够学会聆听别人的谈话,能了解别人的感受,能有效地解决一些矛盾,使学生能体会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合作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合作能培养学习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能增添学生之间相处的趣味性。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探究中提高探究的能力,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经验。在合作方式上也是多样的,有双人合作学习、三或四人合作学习、六人合作学习、班级小组合作学习、跨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不断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了解更多的同学,增强合作能力,积极参与,对小组负责。不要嘲笑别人,对人要宽容,让学生及时总结自己在合作式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善于与人合作是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
  三、在探求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也必须充分创设情境教育,帮助学生在新课程中确定的学习方式。
  1、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数学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正如“学以致用”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但强调应用,不再是回到“测量、制图、会计”等那种忽视基础理论的邪路上去,而是要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2、利用讨论题目,创新问题情境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逐渐形成,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有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的活动过程。课堂上巧妙利用讨论题目,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掌握新知识。如教“勾股定理”时,勾股定理的推理就不是由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层层分析、讨论,逐步获得的。根据教学内容围绕讨论题目,课前布置阅读题目,并进行一定的指导,课堂上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带领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自行得出规律。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增强了学生参与感,使之不自觉进入主题角色,调动了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研究性课题创设趣味情境
  通过一些易做的小实验创设情境,也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期往往会激发灵感,但常常要以发现为先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知识,更要积极参与与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发现真理的能力。研究性课题的开设,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关心身边的数学,变被动为主动研究,变单纯的学习知识为学会知识的运用,从而进行更深层的探究。在图形教学中,很多图形和性质都是关联的。
  参考文献
  [1]白福林主编.教育--教学--科研。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3]柳明主编. 教育改革论文汇编.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8月
  [4]冯克诚、田晓娜主编.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经编.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5]詹万生主编. 心里健康教育.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4月第1版
其他文献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履行教学职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两种语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规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代替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是核心。讲课效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技艺的水平。因此,许多学者、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已不
情景描述: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音乐课,去年我参加了2012乐清市音乐优质课的比赛,虽然比赛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让我收获颇多,为了这节课的效果能尽善尽美,我拜访了很多老师,而且对课做了多次的修改与调整,比赛时我面对的是柳市八小的一群孩子。我给他们上课的内容是学唱新歌《铃儿响叮当》,歌曲《铃儿响叮当》是新教材五年级第四单元第八课的欣赏曲,这一单元围绕“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各个教学活动。而《铃儿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决定企业竞争实力的也不仅限于企业本身,其供应商群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零售企业供应商评价方法与市场营销模
通过选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规服用华发令抗凝的患者作为"天然"的维生素K缺乏模型,探讨反映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几种指标:PIVKA-Ⅱ、ucOC以及PT相互之间的关系.1、血清PIVK
目的:通过冠脉内心电图(IC-EC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球囊扩张后IC-ECG抬高的ST段回落程度和时间来了解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后梗塞区心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