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文本角度分析了英国作家班扬的《天路历程》中体现的道德现实世界的矛盾,探讨 了书中非黑即白的道德世界及其特殊叙事方式,研究总结该书对人类精神世界重建的文化价 值意义及现实启示。
关键词:班扬;天路历程;文本;道德;现实;精神重建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1-0059-04
Moral ideals in a realistic world
— an analysis of the struggle to live a righteous life
in a realistic world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human's mentality
SHI Guan-hui
(Department of English,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Shanxi 030024, 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concerns a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con tradiction bet ween the realistic world and the perfect moral ideals embodied in A Pilgrim's Pr ogress by Bunyan, particularly with the study of the “good or evil” moral worl dand the book's unique way of narration. The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book h as a high cultural val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ual world of human bei ngs.
Key words: Bunyan; A pilgrim's Program; text; morality; reality; spiritual. re- construction
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与莎士比亚齐名,同属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名作家。班扬出 身寒微,是一个补锅匠的儿子,少年入伍,历经战争之苦,青年时期又经受多年信仰危机, 后因为宗教信仰遭受牢狱之灾12年,期间写作了“具有永恒意义的百科全书”《天路历程》 。这本书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是继《圣经》后西方家喻户晓的书籍。1853年, 《天路历程》被译成中文,成为中国最早翻译的西方长篇小说[1]243。自出版以来 ,该书已 经突破民族、文化、宗教界限,被译成二百多种译本(译数仅次于《圣经》),风靡世界, 成为“人生追寻的指南”。
在西方学术界,《天路历程》的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在中国,有关的研究仍然非常稀少 。该书浓厚的宗教气息是造成有无神论传统的中国学者长期忽视其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也 反映了我们学界对西方文学中基督教文化传统的隔膜。在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不 断深入的今天,中国学界对于西方文学中的基督教文化因素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 拟对《天路历程》通过文学形式展现的作者道德世界从文本角度进行分析,分析该书时代成 因,探讨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的大课题。
一、批判现实世界弊端
道德批判与人类精神世界重建的探索是文学的恒久主题之一,《天路历程》即是一部探讨现 实世界弊端和人生精神世界重建并在英美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班扬 的《天路历程》和但丁的《神曲》、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共同构成西方最伟大的三部宗 教题材的文学巨著。该书运用讽喻体小说形式,讲述天路旅客“基督徒”穿越充满罪恶的现 实世界去天国朝圣的旅途故事。一名叫“粗俗”的男子得到异象,决定改名“基督徒”离开 位于“毁灭之城”的家,前往天国寻求救赎之路。在与家人商量却遭拒绝和邻人的嘲讽后, 基督徒一人向天国进发。不久一个叫“易变”(代表道德意志不坚定的人)的人加入,但在 二人迷路后退出。随后在“合法”先生帮助下准备卸除精神负担,抛弃人生烦恼,结果又陷 入迷途。在“宣道师”先生帮助下,基督徒方得重返正道。此时其邻人“忠信”赶到,和他 一起,共同反对尘世的阿波伦魔王并与之斗争。在经过“名利场”时,基督徒的朋友“忠信 ”被害,新朋友“希望”到来,陪伴基督徒继续天国之旅。一路历经灰心沼、窄门、十字架 山、艰难山、屈辱谷、死荫谷、怀疑堡垒、快乐山、羞辱之地,最后抵达天堂——理想之国 ,享受永恒不朽的生命。
《天路历程》中的天路旅客“基督徒”经历的邪恶世界,实际是作者班扬生活的现实世界的 生动写照。“深刻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批判性是《天路历程》最鲜明的品质”[1]261 。作为有 着浓厚宗教气息的作品,《天路历程》一书承载了作者班扬的宗教及道德理想,代表了作者 对十七世纪英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生活的认识,也是班扬深陷囹圄十二年的发愤之作,寄 托了其变革现实、拯救人类、寻求美好精神家园的强烈愿望。
本书采用特殊的叙事视角方式,作者以一个做梦人的身份出现,从第三者的角度开始全景式 的文本叙述:“我在旷野里行走,来到一个地方,那里有个洞穴,我就在那儿睡觉:我睡输 了,做了一个梦。唉,我梦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主人公基督徒)站在……”[2]15 ,文中 多次使用“我在梦中看见……”提醒读者这是作者梦境的叙述。本书末尾,基督徒终于进入 天国,班扬还不忘这样结束本文,“这时候我醒了过来,啊,原来是一场梦呢。”[2 ]149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天路历程》书中充满大量有鲜明特征的人名、地名。这些特色鲜明 的标名生动表现了作者班扬善恶对立非黑即白的道德世界,而其中的《名利场》是充满恶与 丑的非道德现实世界的象征。班扬把社会生活中个体生存体验与抽象的道德品质概念巧妙地 结合一起,创造出众多人物形象角色,如:自高自大的势力鬼,自作聪明的老世故先生,话 篓子的多话先生,穷凶极恶的魔王,忠贞不二的“忠信”,逆来顺受的“柔顺”;还有顽固 、好心、盼望、憎恶、嫉妒、胆怯、虔诚、仁爱、形式主义者、无神论者、懒惰、傲慢等一 系列寓意化人物。这不仅构成小说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代表了现实场景中不同人们的 多种性格意志品质。这些有鲜明特征的名称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有力地突出了小说主题, 渲染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和道德教化意义,为读者呈现两个截然不同的道德世界。班扬对现实 的批判勇气震撼了读者。
班扬仅用十余个词语(忠信、援助、好心、虔诚、贤慧、仁爱、盼望)描写现实世界中的善 ,隐喻着现实世界善行的缺失,而这正是天路旅客抵达天国的仅有凭借。怀抱坚定的信念和 不屈的毅力,凭着宣道师的指引,基督徒先是在邻人“忠信”的陪伴下走出即将毁灭的家园 踏上天国之旅,他路遇援助先生、好心先生。在美丽宫殿又见到虔诚、仁爱、贤慧等三位好 人并得到他们的忠告。在快乐山结识名叫知识、经验、警醒和诚恳的牧人;最后在盼望的协 助下,历经磨难,终于到达理想天国世界。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班扬用了五十余词语来描写基督徒遇到的现实世界的恶行。基督徒 离开毁灭之城,开始受到“顽固”的拦阻和“柔顺”的退缩。路遇老世故先生,受诱惑险入 道学村;在洼地遇见愚蠢、懒惰、傲慢三人阻拦;后见到虚伪和形式主义者;艰难山路遇疑 惑、胆怯(代表人性的弱点)的纠缠;又遇见“不知足”和“忠信”的朋友:骄傲、自大、 自夸和虚荣。私心(其亲戚有:激进主义,随波逐流、花言巧语、圆滑先生、两面派先生、 无所谓先生、骗人先生、做作夫人)及其同学恋世先生、爱钱先生和吝啬先生。在怀疑堡垒 遭遇绝望巨人及其猜疑妻子。劫持“小信”的三个歹徒:胆小鬼、疑惑和犯罪,还有专制凶 残的魔王及其朋友魔鬼爵士、肉欲爵士、奢华爵士、贪婪爵士等。尤其是经老世故先生介绍 ,主人公险些进入道学村,村里有容易使人上当的“合法绅士”及其儿子“学礼先生”。合 法先生表面公正且有声誉,是个体面人,实际是个骗子,其儿子“学礼”先生也是一个伪君 子。因为“这个合法不能帮你解除你的负担”,且“任何人都不能靠合法的行为来摆脱他的 负担。”[2]30现实世界的黑暗和弊端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全书的精华部分即第十三章《名利场》完全是对当时整个英国社会形象生动的描写,也是十 七世纪英国现实的缩影。自此后,名利场成为一切恶德败行社会的代名词。在这个地方,什 么都可以买卖,“……市集上卖的尽是这样的东西:房子、地皮、职业、位置、荣誉、升迁 、爵位、国家、王国、欲望、快乐以及各种享受,如娼妓、……丈夫、儿女、生命、肉体… …市集上随时可见骗子、赌博、无赖和恶棍,……可以看到偷窃、谋杀、通奸……”[ 2]87。正是在这里,主人公基督徒和他的伙伴“忠信”因拒绝购买这里的东西并出卖自 己的灵魂而 遭到围攻、逮捕和审判,最后“忠信”被残忍杀害。令人震撼的是,法庭主审法官是憎善法 官,组成审判基督徒的陪审委员团竟然由盲目先生、无用先生、恶意先生、纵欲先生、放荡 先生、任性先生、傲慢先生、敌意先生、说谎先生、残暴先生、恨光明先生和执拗先生组成 ,证人则是嫉妒、迷信和马屁精。这是一个恶行败德充斥,黑白颠倒,危险无处不在,善良 之人无处容身的世界。伟大的班扬却使我们在书中找不到一句反对不道德的话。然而却震惊 了读者,留给他们的是义愤和不满。萧伯纳指出,整部小说是对道德和名誉的抨击,是对邪 恶和犯罪的声讨[3]220。
二、向往理想之国—上帝天国
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动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保守的封建势力进行着你死我活 的斗争,作为在社会中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宗教也必然卷入到这场纷争中。宗教势力的斗争 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反映在文学领域中,就是文学作品中清教主义盛行。作为清教主义 的代表来自社会下层的班扬以极大的宗教热情,运用朴素的文学语言和文学才华,在《天路 历程》这部讽喻题材小说中深刻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社会现实弊端,提出重燃宗教热情、追 求天国理想的重建人类精神世界的途径。
作为一名狂热的清教徒,班扬急切地希望摆脱尘世的痛苦而进入理想的上帝天国。《天路历 程》正是这样一部反映作者宗教理想和对现实不满的作品。作品的主人公基督徒信仰坚定历 经艰难险阻终于抵达天国,寄托了班扬对宗教的执着和对上帝的虔诚。《天路历程》第十章 ,基督徒和魔王有段对话,基督徒说:“可是我已给另外一个主人雇佣了,就是那众王之王 。” 最后与魔王搏斗,赶走魔王。在着魔之地,基督徒对无知说:“符合于圣经的就是好 思想。”“当我们的心和行为的想法符合圣经对它们所下的裁判的时候,它们就是好的,因 为它们符合圣经的要求。”[2]132-133这些对话反映了班扬本人的新教立场及其 对天国的 理解,即圣经信仰是唯一的权威。在第六章“十字架”中,主人公基督徒不断的质问“形式 主义先生”和“虚伪先生”为什么不“从那扇门(窄门)进去”,并断言“你们是不会得救 的,因为你们没有从那扇门进来。”[2]48这体现出班扬清教徒禁欲主义倾向的生 活准则和 要求。在天路旅途中,“基督徒”经过重重磨难终于抵达天国,表明了班扬的这样一种清教 观念和思想,那就是世人只有自我节制,自我牺牲,才能克服人性的弱点,摆脱尘世的诱惑 和罪恶,最终到达有完美道德的上帝之国。“基督徒”蒙受上帝恩造的信念,入窄门、奔天 路,是任何一个基督徒的人生旅程。
作者将人生觉悟,历险困难和追求道德完美的世俗故事与传播福音,宣扬拯救与信仰结合, 体现了班扬试图超越现实世界走向上帝天国的美好理想。在艺术和宗教上给予读者以教益, 给我们以深刻心灵启迪。作者书中体现的非黑即白的道德世界即是对现实世界的无情揭露和 批判,隐喻了人类精神追求和道德世界重建的艰难。
三、文本的文化价值意义
有学者认为,《天路历程》是体现十七世纪欧洲基督教思想新发展的形象归纳和诠释[ 4]。
(这进一步肯定该作品文化意义及思想价值。与以往人们信奉外在力量(上帝)的拯救的 基督教传统不同,在《天路历程》中,对基督的信仰已经和人的主观追求天国理想紧密联系 在 一起。也就是说,人可以凭借个体的力量抵达天国,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拯救。在这 里,虔诚的班扬实际上使我们不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给上帝,而是更应该依靠我们自己。人 们自此开始日益摆脱对外部世界神秘的恐惧而变得自信,人们理性能力的觉醒同时也意味着 上帝的逐渐失落。此时的基督,已不再是中世纪外在的救赎力量,而成为人内心的坚韧形式 。受无限崇拜上帝信仰压抑的人性追求开始萌动,宗教对人的严格控制逐渐开始松弛。
从中世纪对外在精神天国完全服从转向强调人内在自身精神的纯洁高尚,为西方社会摆脱中 世纪长期宗教束缚,体现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性意识复苏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动力 源。到文艺复兴,经启蒙运动,西方人文主义者把重视人的价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信 仰与人性被赋予新的含义,人类对自身世界的建设更为自觉,也有了更为强烈的自信。
班扬在《天路历程》中对“道德”主题的探索,表面上是为了进入天国而需经历一种艰辛的 道德奋斗和精神历程,经过现实世界中的种种不道德和主人公“基督徒”旅途的“迷惑”, 终于到达天国。实际上是班扬坚信宗教为现实人生描绘的种种美好图景,把其道德哲学完全 建立在有神论的基础上,坚持道德生活中宗教的至上性。即道德离不开宗教活动并试图为他 那个时代的人找到一条精神之路。这是我们今天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人们难以理解的,毕竟不 能否定当今世界传统宗教信仰影响日渐削弱的事实。可是,在这个没有祈祷的年代,在这个 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阅读此书,仍然为班扬基于宗教理想的道德执着而感 动,仍然为其在世俗道德和宗教信仰之间试图架起一道桥梁的努力而感动。
四、现实启示
传统社会维系人类社会群体的血缘和宗教道德文化纽带,伴随着物质消费主义为特征的现代 社会世俗化发展趋势,日益面临经济社会市场化的不断解构。现代社会的世俗化过程本质上 是从“神本”向“人本”转换的过程,神的宗教变成了人的宗教[5],宗教信仰从 公共领域 逐步退缩,日益带有私人的性质。人类精神生活中“神性”的消失带来的后果是:现代社会 传统意义上道德资源的缺失和人类物欲的极度膨胀,这已成为今日社会严重痼疾,传统道德 权威的消失与神圣的解魅使得现代人再次面临精神物质生活的矛盾困境、面临改造人性和重 建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大课题。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拥有比以往更多的自由,也拥有 前所未有的精神重负和迷茫。
我们今天阅读《天路历程》,除了为书中非黑即白的道德世界而震撼,也在考虑这样一个问 题,在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无法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的今天,强烈的道德批判和上帝理想 还具有怎样的价值。这方面班扬能给予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应在何种意义上找到一条精神之 路,重建现代世界人类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梁工.圣经视阈中的东西方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 2007:3.
[2] 约翰•班扬.天路历程[M].王汉川,译.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2.
[3] 鲁宾斯坦,安妮特•T.从莎士比亚到奥斯丁—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M]. 陈安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20.
[4] 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4 -185.
[5] 陈斌贝.现时代 的精神生活[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8-9.
[责任编辑:吴晓红]
关键词:班扬;天路历程;文本;道德;现实;精神重建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1-0059-04
Moral ideals in a realistic world
— an analysis of the struggle to live a righteous life
in a realistic world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human's mentality
SHI Guan-hui
(Department of English,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Shanxi 030024, 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concerns a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con tradiction bet ween the realistic world and the perfect moral ideals embodied in A Pilgrim's Pr ogress by Bunyan, particularly with the study of the “good or evil” moral worl dand the book's unique way of narration. The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book h as a high cultural val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ual world of human bei ngs.
Key words: Bunyan; A pilgrim's Program; text; morality; reality; spiritual. re- construction
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与莎士比亚齐名,同属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名作家。班扬出 身寒微,是一个补锅匠的儿子,少年入伍,历经战争之苦,青年时期又经受多年信仰危机, 后因为宗教信仰遭受牢狱之灾12年,期间写作了“具有永恒意义的百科全书”《天路历程》 。这本书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是继《圣经》后西方家喻户晓的书籍。1853年, 《天路历程》被译成中文,成为中国最早翻译的西方长篇小说[1]243。自出版以来 ,该书已 经突破民族、文化、宗教界限,被译成二百多种译本(译数仅次于《圣经》),风靡世界, 成为“人生追寻的指南”。
在西方学术界,《天路历程》的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在中国,有关的研究仍然非常稀少 。该书浓厚的宗教气息是造成有无神论传统的中国学者长期忽视其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也 反映了我们学界对西方文学中基督教文化传统的隔膜。在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不 断深入的今天,中国学界对于西方文学中的基督教文化因素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 拟对《天路历程》通过文学形式展现的作者道德世界从文本角度进行分析,分析该书时代成 因,探讨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的大课题。
一、批判现实世界弊端
道德批判与人类精神世界重建的探索是文学的恒久主题之一,《天路历程》即是一部探讨现 实世界弊端和人生精神世界重建并在英美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班扬 的《天路历程》和但丁的《神曲》、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共同构成西方最伟大的三部宗 教题材的文学巨著。该书运用讽喻体小说形式,讲述天路旅客“基督徒”穿越充满罪恶的现 实世界去天国朝圣的旅途故事。一名叫“粗俗”的男子得到异象,决定改名“基督徒”离开 位于“毁灭之城”的家,前往天国寻求救赎之路。在与家人商量却遭拒绝和邻人的嘲讽后, 基督徒一人向天国进发。不久一个叫“易变”(代表道德意志不坚定的人)的人加入,但在 二人迷路后退出。随后在“合法”先生帮助下准备卸除精神负担,抛弃人生烦恼,结果又陷 入迷途。在“宣道师”先生帮助下,基督徒方得重返正道。此时其邻人“忠信”赶到,和他 一起,共同反对尘世的阿波伦魔王并与之斗争。在经过“名利场”时,基督徒的朋友“忠信 ”被害,新朋友“希望”到来,陪伴基督徒继续天国之旅。一路历经灰心沼、窄门、十字架 山、艰难山、屈辱谷、死荫谷、怀疑堡垒、快乐山、羞辱之地,最后抵达天堂——理想之国 ,享受永恒不朽的生命。
《天路历程》中的天路旅客“基督徒”经历的邪恶世界,实际是作者班扬生活的现实世界的 生动写照。“深刻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批判性是《天路历程》最鲜明的品质”[1]261 。作为有 着浓厚宗教气息的作品,《天路历程》一书承载了作者班扬的宗教及道德理想,代表了作者 对十七世纪英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生活的认识,也是班扬深陷囹圄十二年的发愤之作,寄 托了其变革现实、拯救人类、寻求美好精神家园的强烈愿望。
本书采用特殊的叙事视角方式,作者以一个做梦人的身份出现,从第三者的角度开始全景式 的文本叙述:“我在旷野里行走,来到一个地方,那里有个洞穴,我就在那儿睡觉:我睡输 了,做了一个梦。唉,我梦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主人公基督徒)站在……”[2]15 ,文中 多次使用“我在梦中看见……”提醒读者这是作者梦境的叙述。本书末尾,基督徒终于进入 天国,班扬还不忘这样结束本文,“这时候我醒了过来,啊,原来是一场梦呢。”[2 ]149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天路历程》书中充满大量有鲜明特征的人名、地名。这些特色鲜明 的标名生动表现了作者班扬善恶对立非黑即白的道德世界,而其中的《名利场》是充满恶与 丑的非道德现实世界的象征。班扬把社会生活中个体生存体验与抽象的道德品质概念巧妙地 结合一起,创造出众多人物形象角色,如:自高自大的势力鬼,自作聪明的老世故先生,话 篓子的多话先生,穷凶极恶的魔王,忠贞不二的“忠信”,逆来顺受的“柔顺”;还有顽固 、好心、盼望、憎恶、嫉妒、胆怯、虔诚、仁爱、形式主义者、无神论者、懒惰、傲慢等一 系列寓意化人物。这不仅构成小说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代表了现实场景中不同人们的 多种性格意志品质。这些有鲜明特征的名称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有力地突出了小说主题, 渲染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和道德教化意义,为读者呈现两个截然不同的道德世界。班扬对现实 的批判勇气震撼了读者。
班扬仅用十余个词语(忠信、援助、好心、虔诚、贤慧、仁爱、盼望)描写现实世界中的善 ,隐喻着现实世界善行的缺失,而这正是天路旅客抵达天国的仅有凭借。怀抱坚定的信念和 不屈的毅力,凭着宣道师的指引,基督徒先是在邻人“忠信”的陪伴下走出即将毁灭的家园 踏上天国之旅,他路遇援助先生、好心先生。在美丽宫殿又见到虔诚、仁爱、贤慧等三位好 人并得到他们的忠告。在快乐山结识名叫知识、经验、警醒和诚恳的牧人;最后在盼望的协 助下,历经磨难,终于到达理想天国世界。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班扬用了五十余词语来描写基督徒遇到的现实世界的恶行。基督徒 离开毁灭之城,开始受到“顽固”的拦阻和“柔顺”的退缩。路遇老世故先生,受诱惑险入 道学村;在洼地遇见愚蠢、懒惰、傲慢三人阻拦;后见到虚伪和形式主义者;艰难山路遇疑 惑、胆怯(代表人性的弱点)的纠缠;又遇见“不知足”和“忠信”的朋友:骄傲、自大、 自夸和虚荣。私心(其亲戚有:激进主义,随波逐流、花言巧语、圆滑先生、两面派先生、 无所谓先生、骗人先生、做作夫人)及其同学恋世先生、爱钱先生和吝啬先生。在怀疑堡垒 遭遇绝望巨人及其猜疑妻子。劫持“小信”的三个歹徒:胆小鬼、疑惑和犯罪,还有专制凶 残的魔王及其朋友魔鬼爵士、肉欲爵士、奢华爵士、贪婪爵士等。尤其是经老世故先生介绍 ,主人公险些进入道学村,村里有容易使人上当的“合法绅士”及其儿子“学礼先生”。合 法先生表面公正且有声誉,是个体面人,实际是个骗子,其儿子“学礼”先生也是一个伪君 子。因为“这个合法不能帮你解除你的负担”,且“任何人都不能靠合法的行为来摆脱他的 负担。”[2]30现实世界的黑暗和弊端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全书的精华部分即第十三章《名利场》完全是对当时整个英国社会形象生动的描写,也是十 七世纪英国现实的缩影。自此后,名利场成为一切恶德败行社会的代名词。在这个地方,什 么都可以买卖,“……市集上卖的尽是这样的东西:房子、地皮、职业、位置、荣誉、升迁 、爵位、国家、王国、欲望、快乐以及各种享受,如娼妓、……丈夫、儿女、生命、肉体… …市集上随时可见骗子、赌博、无赖和恶棍,……可以看到偷窃、谋杀、通奸……”[ 2]87。正是在这里,主人公基督徒和他的伙伴“忠信”因拒绝购买这里的东西并出卖自 己的灵魂而 遭到围攻、逮捕和审判,最后“忠信”被残忍杀害。令人震撼的是,法庭主审法官是憎善法 官,组成审判基督徒的陪审委员团竟然由盲目先生、无用先生、恶意先生、纵欲先生、放荡 先生、任性先生、傲慢先生、敌意先生、说谎先生、残暴先生、恨光明先生和执拗先生组成 ,证人则是嫉妒、迷信和马屁精。这是一个恶行败德充斥,黑白颠倒,危险无处不在,善良 之人无处容身的世界。伟大的班扬却使我们在书中找不到一句反对不道德的话。然而却震惊 了读者,留给他们的是义愤和不满。萧伯纳指出,整部小说是对道德和名誉的抨击,是对邪 恶和犯罪的声讨[3]220。
二、向往理想之国—上帝天国
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动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保守的封建势力进行着你死我活 的斗争,作为在社会中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宗教也必然卷入到这场纷争中。宗教势力的斗争 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反映在文学领域中,就是文学作品中清教主义盛行。作为清教主义 的代表来自社会下层的班扬以极大的宗教热情,运用朴素的文学语言和文学才华,在《天路 历程》这部讽喻题材小说中深刻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社会现实弊端,提出重燃宗教热情、追 求天国理想的重建人类精神世界的途径。
作为一名狂热的清教徒,班扬急切地希望摆脱尘世的痛苦而进入理想的上帝天国。《天路历 程》正是这样一部反映作者宗教理想和对现实不满的作品。作品的主人公基督徒信仰坚定历 经艰难险阻终于抵达天国,寄托了班扬对宗教的执着和对上帝的虔诚。《天路历程》第十章 ,基督徒和魔王有段对话,基督徒说:“可是我已给另外一个主人雇佣了,就是那众王之王 。” 最后与魔王搏斗,赶走魔王。在着魔之地,基督徒对无知说:“符合于圣经的就是好 思想。”“当我们的心和行为的想法符合圣经对它们所下的裁判的时候,它们就是好的,因 为它们符合圣经的要求。”[2]132-133这些对话反映了班扬本人的新教立场及其 对天国的 理解,即圣经信仰是唯一的权威。在第六章“十字架”中,主人公基督徒不断的质问“形式 主义先生”和“虚伪先生”为什么不“从那扇门(窄门)进去”,并断言“你们是不会得救 的,因为你们没有从那扇门进来。”[2]48这体现出班扬清教徒禁欲主义倾向的生 活准则和 要求。在天路旅途中,“基督徒”经过重重磨难终于抵达天国,表明了班扬的这样一种清教 观念和思想,那就是世人只有自我节制,自我牺牲,才能克服人性的弱点,摆脱尘世的诱惑 和罪恶,最终到达有完美道德的上帝之国。“基督徒”蒙受上帝恩造的信念,入窄门、奔天 路,是任何一个基督徒的人生旅程。
作者将人生觉悟,历险困难和追求道德完美的世俗故事与传播福音,宣扬拯救与信仰结合, 体现了班扬试图超越现实世界走向上帝天国的美好理想。在艺术和宗教上给予读者以教益, 给我们以深刻心灵启迪。作者书中体现的非黑即白的道德世界即是对现实世界的无情揭露和 批判,隐喻了人类精神追求和道德世界重建的艰难。
三、文本的文化价值意义
有学者认为,《天路历程》是体现十七世纪欧洲基督教思想新发展的形象归纳和诠释[ 4]。
(这进一步肯定该作品文化意义及思想价值。与以往人们信奉外在力量(上帝)的拯救的 基督教传统不同,在《天路历程》中,对基督的信仰已经和人的主观追求天国理想紧密联系 在 一起。也就是说,人可以凭借个体的力量抵达天国,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拯救。在这 里,虔诚的班扬实际上使我们不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给上帝,而是更应该依靠我们自己。人 们自此开始日益摆脱对外部世界神秘的恐惧而变得自信,人们理性能力的觉醒同时也意味着 上帝的逐渐失落。此时的基督,已不再是中世纪外在的救赎力量,而成为人内心的坚韧形式 。受无限崇拜上帝信仰压抑的人性追求开始萌动,宗教对人的严格控制逐渐开始松弛。
从中世纪对外在精神天国完全服从转向强调人内在自身精神的纯洁高尚,为西方社会摆脱中 世纪长期宗教束缚,体现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性意识复苏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动力 源。到文艺复兴,经启蒙运动,西方人文主义者把重视人的价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信 仰与人性被赋予新的含义,人类对自身世界的建设更为自觉,也有了更为强烈的自信。
班扬在《天路历程》中对“道德”主题的探索,表面上是为了进入天国而需经历一种艰辛的 道德奋斗和精神历程,经过现实世界中的种种不道德和主人公“基督徒”旅途的“迷惑”, 终于到达天国。实际上是班扬坚信宗教为现实人生描绘的种种美好图景,把其道德哲学完全 建立在有神论的基础上,坚持道德生活中宗教的至上性。即道德离不开宗教活动并试图为他 那个时代的人找到一条精神之路。这是我们今天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人们难以理解的,毕竟不 能否定当今世界传统宗教信仰影响日渐削弱的事实。可是,在这个没有祈祷的年代,在这个 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阅读此书,仍然为班扬基于宗教理想的道德执着而感 动,仍然为其在世俗道德和宗教信仰之间试图架起一道桥梁的努力而感动。
四、现实启示
传统社会维系人类社会群体的血缘和宗教道德文化纽带,伴随着物质消费主义为特征的现代 社会世俗化发展趋势,日益面临经济社会市场化的不断解构。现代社会的世俗化过程本质上 是从“神本”向“人本”转换的过程,神的宗教变成了人的宗教[5],宗教信仰从 公共领域 逐步退缩,日益带有私人的性质。人类精神生活中“神性”的消失带来的后果是:现代社会 传统意义上道德资源的缺失和人类物欲的极度膨胀,这已成为今日社会严重痼疾,传统道德 权威的消失与神圣的解魅使得现代人再次面临精神物质生活的矛盾困境、面临改造人性和重 建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大课题。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拥有比以往更多的自由,也拥有 前所未有的精神重负和迷茫。
我们今天阅读《天路历程》,除了为书中非黑即白的道德世界而震撼,也在考虑这样一个问 题,在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无法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的今天,强烈的道德批判和上帝理想 还具有怎样的价值。这方面班扬能给予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应在何种意义上找到一条精神之 路,重建现代世界人类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梁工.圣经视阈中的东西方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 2007:3.
[2] 约翰•班扬.天路历程[M].王汉川,译.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2.
[3] 鲁宾斯坦,安妮特•T.从莎士比亚到奥斯丁—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M]. 陈安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20.
[4] 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4 -185.
[5] 陈斌贝.现时代 的精神生活[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8-9.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