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得”字句前形容词的考察方法
我们考察“得”前形容词的情况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一是对《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孟庆海编)中分别列出的1066个形容词进行逐一分析,考察其带“得”的情况,得出几项指标。二是对17部各类体裁的著作总计350万字作品语料库进行提取,从中整理归纳统计出“得”前形容词使用情况的数据,两项相互参照,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先前有关进入“得”字句前段形容词的结论提出一点修正建议。
二、“得”前形容词
1. 一般情况
《形容词用法词典》中所收的1066条形容词中有208个词编著者未标明可以作“得”字句前段谓词。但是在该词典前言中,编者说:“在这里,我们说没有某项功能的,在语言材料中不一定没有;我们说具有某项功能的,一般都有依据。”这种说法比较灵活,也比较客观。在我们收集的语料中,就有一些在《形容词用法词典》中未找到用例依据的:
(1)假若你认为他们的职业是名誉的,那我这样弄来的钱要比他们还名誉得多。(曹禺《日出》)
(2)鸿渐本能地身子滚开,意识跳跃似的清醒过来,头边一声叹息,轻微得只像被遏抑的情感偷偷在呼吸。(钱钟书《围城》)
(3)一共在世上我们也没有多少年岁好活,见面的机会是那么稀少得令人伤心,更能禁得起多少次的失望呢?(宋清如编《寄在信封里的灵魂——朱生豪书信集》)
因此,由于语料搜集范围和数量的限制,我们不可轻易断言某些词不能进入“得”字句的前段。前面我们说过,“得”字句是一个开放的句式,它随着人们交际的需要,在运用中不断允许一些生面孔的动词、形容词进入,或者是从前就已被运用其中而未被发现,处于一种隐性状态。
2.从语料统计的情况看
根据对17种各类体裁作品(附后)的用例统计,经常进入“得”字句前段的形容词如:
单音节的:白7大23多39慌10好32红18恨5坏6黑8窘7急52静7
冷14亮5乱8老6累14妙5忙22闷10美7穷6热13瘦9
少5痛7险16细8小11
双音节的:别扭2惭愧3聪明2淡漠2方便2愤怒2气愤2乏味3丰富2
高兴14光洁2干净2高明3欢喜8活泼3糊涂2惊骇3局促2
惊异4紧张3寂寞12经济2简单4快活9可怜4宽广2魁梧2
利害3腼腆2模糊2明亮2美丽2亲热3平淡2漂亮6便宜2
容易5热闹4瘦弱2疏远2妩媚2颓唐2无聊7歪斜2温柔2
婉约2兴奋14悠闲2阴沉2知趣2可爱2难受3轻盈2消瘦2
三、形容词的类
一般说来“形容词都能受表示程度的副词‘很’的修饰”这是形容词的一大特点,也是把它从动词中分离出来的
手段之一。凡是能用“很”修饰的形容词基本上都能进入“得”字句的前段。用这个功能槽去检视上述208个词,不能受“很”修饰的有如下一些:
皑皑白茫茫斑斑笔直苍茫草绿沉甸甸陈忡忡赤裸裸初步初级
喘吁吁垂危匆匆葱绿翠绿单一滴溜溜反非凡飞快芬芳纷纷
粉红干巴巴共同光秃滚圆好多浩荡黑沉沉黑洞洞黑糊糊黑压压
狠心宏大欢乐灰溜溜灰蒙蒙昏黄火红火热焦黄紧巴精光枯黄
空荡荡冷冰冰冷清清冷飕飕零星溜光绿油油乱哄哄慢腾腾蒙蒙
男闹哄哄嫩绿袅袅胖乎乎平安漆黑 气呼呼亲爱全部日常 热乎乎
煞白上等湿漉首要水汪汪死气沉沉滔滔特定通常通红通明妥
微型唯一狭长 鲜红 香喷喷笑眯眯血淋淋新兴形形色色兴冲冲杏黄
汹涌羞羞答答袖珍雪白炎热业余银白黝黑湛蓝真正众多
这些词大体可以分成三类:甲类是重叠式,如“皑皑、白茫茫”;乙类为非谓形容词,如“初级、袖珍”;丙类为有强势字眼修饰的偏正式形容词,如“笔直、飞快”。
朱德熙先生将形容词的重叠式定名为“状态形容词”,因为“形容词的重叠式既不受‘很’修饰,也不能带宾领带”,但又不宜归入不及物动词,因此它们还是跟形容词的共同点多。
形容词中有一类很特别,即非谓形容词。例如以名词性成分为基础的“大型、中式、高级”等,以动词性成分为基础的“特制、人造、国产”等,以形容词性成分为基础的“正方、大好、绝密”等以及“男、女、金、银、正、负”等。这些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名词。它们不同于一般形容词,既不能充当谓语,也不受“很”的修饰,所以不能进入“得”字句的前段。吕叔湘先生将这一类词从形容词中区别出来是很有必要的。朱德熙先生也指出了这种词的特点,称之为“区别词”。认为它们是“只能在名词或助词‘的’前边出现的粘着词”,单音节区别词不多,常见的有:金、银、男、女、雌、雄、公、母、棉、夹(袄)、正、副、粉(的)、别(的)。双音节区别词数量比较大,如:彩色、袖珍、野生、法定、国产、外来、大型、重型、微型、慢性、急性、良性、上等、初级、新式、西式、双边、任何、额外、公共。
这种对形容词作出的小类区分,对于说明形容词能否进入“得”字句的前段是很有好处的。可以看出,一般不能进入“得”字句前段的形容词正是包括了区别词、状态形容词和一些偏正式构成的带强势字眼的双音节形容词,如“通红、雪白、冰凉、贼亮”等。北大《现代汉语》把这些类词也归入“状态词”。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将之单列一类,姑且称为“强势形容词”。这种强势形容词从意义上来看,前面的修饰是重心和焦点,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具体的程度界定,同形容词的重叠一样“本身就包含着量的意义,所以不能再用表示量的程度副词去修饰它。”
四、一点修正
朱德熙先生认为形容词重叠和强势形容词“不能再用表示量的程度副词去修饰它”,我们觉得表述为“就一般情况而言”更准确些。因为我们说,凡是能受“很”修饰的形容词都可以进入“得”字句前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受“很”修饰的形容词(尤其是“甲类”、“丙类”)就绝对不能进入“得”字句前段充当谓词。比如甲类形容词,如果“得”字句的后半部分是比喻,就仍有可能使这个“得”字句成立,如:
(4)我终于睡了,不知是过了后塘溪,是什么地方,我醒过一次,模模糊糊得好像那管鸭的孩子们和我打着招呼,也看到了坐在牛背上的小根和我告别的情景……(萧红《牛车上》)
(5)太阳并没有出来,却似乎添了一层光的虚晕,慈慈祥祥得象一位梦中的老人。(贾平凹《商州又录》)
即使后半部分不是比喻,也仍有可能构成合格的“得”字句,如:
(6)这里荒凉得就如兵已开走的营垒,什么全是散散乱乱得可怜。(萧红《弃儿》)
(7)走过一个时间,她的腿颤颤得可怜。(萧红《生死场》)
(8)然而空荡荡的,空荡荡得怕人。(王蒙《凝思》)
当然,这样的形容词进入“得”字句还是要受到很大限制的,无论数量上还是形式上。不过,换个角度说,这也在语用上提供了创造的空间。
附录:
引例主要来源及形容词充当“得”前谓词的频次
1.《探索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总字数18万,共出现21次]
2.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总字数33.9万,共出现60次]
3.马南邨《燕山夜话》(1-5集),北京出版社,1979。[总字数33万,共出现52次]
4.《中国现代小说精品·萧红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总字数13.2万,共出现40次]
5.[台]张晓风《晓风吹起》,作家出版社,1994。[总字数12.5万,共出现27次]
6.赵忠祥《岁月随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总字数30.8万,共出现25次]
7.《鲁迅小说全集》(包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总字数27.2万,共出现73次]
8.曹禺《日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总字数15万,共出现29次]
9.贾平凹《土门》,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总字数22万,共出现45次]
10.穆时英《白金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总字数17.8万,共出现56次]
11.宋清如编《寄在信封里的灵魂——朱生豪书信集》,东方出版社,1995。[总字数20万,共出现109次]
12.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总字数25.3万,共出现306次]
13.《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新诗卷》,海南出版社,1995。[总字数13.5万,共出现56次]
14.姜昆《笑面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总字数30万,共出现70次]
15.周胜林、严硕勤《中国新闻通讯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总字数25万,共出现26次]
参考文献:
[1]北大.现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1995.
[2]聂志平.有关“得”字句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3).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4]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商务印书馆,1979.
(赵家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我们考察“得”前形容词的情况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一是对《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孟庆海编)中分别列出的1066个形容词进行逐一分析,考察其带“得”的情况,得出几项指标。二是对17部各类体裁的著作总计350万字作品语料库进行提取,从中整理归纳统计出“得”前形容词使用情况的数据,两项相互参照,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先前有关进入“得”字句前段形容词的结论提出一点修正建议。
二、“得”前形容词
1. 一般情况
《形容词用法词典》中所收的1066条形容词中有208个词编著者未标明可以作“得”字句前段谓词。但是在该词典前言中,编者说:“在这里,我们说没有某项功能的,在语言材料中不一定没有;我们说具有某项功能的,一般都有依据。”这种说法比较灵活,也比较客观。在我们收集的语料中,就有一些在《形容词用法词典》中未找到用例依据的:
(1)假若你认为他们的职业是名誉的,那我这样弄来的钱要比他们还名誉得多。(曹禺《日出》)
(2)鸿渐本能地身子滚开,意识跳跃似的清醒过来,头边一声叹息,轻微得只像被遏抑的情感偷偷在呼吸。(钱钟书《围城》)
(3)一共在世上我们也没有多少年岁好活,见面的机会是那么稀少得令人伤心,更能禁得起多少次的失望呢?(宋清如编《寄在信封里的灵魂——朱生豪书信集》)
因此,由于语料搜集范围和数量的限制,我们不可轻易断言某些词不能进入“得”字句的前段。前面我们说过,“得”字句是一个开放的句式,它随着人们交际的需要,在运用中不断允许一些生面孔的动词、形容词进入,或者是从前就已被运用其中而未被发现,处于一种隐性状态。
2.从语料统计的情况看
根据对17种各类体裁作品(附后)的用例统计,经常进入“得”字句前段的形容词如:
单音节的:白7大23多39慌10好32红18恨5坏6黑8窘7急52静7
冷14亮5乱8老6累14妙5忙22闷10美7穷6热13瘦9
少5痛7险16细8小11
双音节的:别扭2惭愧3聪明2淡漠2方便2愤怒2气愤2乏味3丰富2
高兴14光洁2干净2高明3欢喜8活泼3糊涂2惊骇3局促2
惊异4紧张3寂寞12经济2简单4快活9可怜4宽广2魁梧2
利害3腼腆2模糊2明亮2美丽2亲热3平淡2漂亮6便宜2
容易5热闹4瘦弱2疏远2妩媚2颓唐2无聊7歪斜2温柔2
婉约2兴奋14悠闲2阴沉2知趣2可爱2难受3轻盈2消瘦2
三、形容词的类
一般说来“形容词都能受表示程度的副词‘很’的修饰”这是形容词的一大特点,也是把它从动词中分离出来的
手段之一。凡是能用“很”修饰的形容词基本上都能进入“得”字句的前段。用这个功能槽去检视上述208个词,不能受“很”修饰的有如下一些:
皑皑白茫茫斑斑笔直苍茫草绿沉甸甸陈忡忡赤裸裸初步初级
喘吁吁垂危匆匆葱绿翠绿单一滴溜溜反非凡飞快芬芳纷纷
粉红干巴巴共同光秃滚圆好多浩荡黑沉沉黑洞洞黑糊糊黑压压
狠心宏大欢乐灰溜溜灰蒙蒙昏黄火红火热焦黄紧巴精光枯黄
空荡荡冷冰冰冷清清冷飕飕零星溜光绿油油乱哄哄慢腾腾蒙蒙
男闹哄哄嫩绿袅袅胖乎乎平安漆黑 气呼呼亲爱全部日常 热乎乎
煞白上等湿漉首要水汪汪死气沉沉滔滔特定通常通红通明妥
微型唯一狭长 鲜红 香喷喷笑眯眯血淋淋新兴形形色色兴冲冲杏黄
汹涌羞羞答答袖珍雪白炎热业余银白黝黑湛蓝真正众多
这些词大体可以分成三类:甲类是重叠式,如“皑皑、白茫茫”;乙类为非谓形容词,如“初级、袖珍”;丙类为有强势字眼修饰的偏正式形容词,如“笔直、飞快”。
朱德熙先生将形容词的重叠式定名为“状态形容词”,因为“形容词的重叠式既不受‘很’修饰,也不能带宾领带”,但又不宜归入不及物动词,因此它们还是跟形容词的共同点多。
形容词中有一类很特别,即非谓形容词。例如以名词性成分为基础的“大型、中式、高级”等,以动词性成分为基础的“特制、人造、国产”等,以形容词性成分为基础的“正方、大好、绝密”等以及“男、女、金、银、正、负”等。这些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名词。它们不同于一般形容词,既不能充当谓语,也不受“很”的修饰,所以不能进入“得”字句的前段。吕叔湘先生将这一类词从形容词中区别出来是很有必要的。朱德熙先生也指出了这种词的特点,称之为“区别词”。认为它们是“只能在名词或助词‘的’前边出现的粘着词”,单音节区别词不多,常见的有:金、银、男、女、雌、雄、公、母、棉、夹(袄)、正、副、粉(的)、别(的)。双音节区别词数量比较大,如:彩色、袖珍、野生、法定、国产、外来、大型、重型、微型、慢性、急性、良性、上等、初级、新式、西式、双边、任何、额外、公共。
这种对形容词作出的小类区分,对于说明形容词能否进入“得”字句的前段是很有好处的。可以看出,一般不能进入“得”字句前段的形容词正是包括了区别词、状态形容词和一些偏正式构成的带强势字眼的双音节形容词,如“通红、雪白、冰凉、贼亮”等。北大《现代汉语》把这些类词也归入“状态词”。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将之单列一类,姑且称为“强势形容词”。这种强势形容词从意义上来看,前面的修饰是重心和焦点,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具体的程度界定,同形容词的重叠一样“本身就包含着量的意义,所以不能再用表示量的程度副词去修饰它。”
四、一点修正
朱德熙先生认为形容词重叠和强势形容词“不能再用表示量的程度副词去修饰它”,我们觉得表述为“就一般情况而言”更准确些。因为我们说,凡是能受“很”修饰的形容词都可以进入“得”字句前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受“很”修饰的形容词(尤其是“甲类”、“丙类”)就绝对不能进入“得”字句前段充当谓词。比如甲类形容词,如果“得”字句的后半部分是比喻,就仍有可能使这个“得”字句成立,如:
(4)我终于睡了,不知是过了后塘溪,是什么地方,我醒过一次,模模糊糊得好像那管鸭的孩子们和我打着招呼,也看到了坐在牛背上的小根和我告别的情景……(萧红《牛车上》)
(5)太阳并没有出来,却似乎添了一层光的虚晕,慈慈祥祥得象一位梦中的老人。(贾平凹《商州又录》)
即使后半部分不是比喻,也仍有可能构成合格的“得”字句,如:
(6)这里荒凉得就如兵已开走的营垒,什么全是散散乱乱得可怜。(萧红《弃儿》)
(7)走过一个时间,她的腿颤颤得可怜。(萧红《生死场》)
(8)然而空荡荡的,空荡荡得怕人。(王蒙《凝思》)
当然,这样的形容词进入“得”字句还是要受到很大限制的,无论数量上还是形式上。不过,换个角度说,这也在语用上提供了创造的空间。
附录:
引例主要来源及形容词充当“得”前谓词的频次
1.《探索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总字数18万,共出现21次]
2.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总字数33.9万,共出现60次]
3.马南邨《燕山夜话》(1-5集),北京出版社,1979。[总字数33万,共出现52次]
4.《中国现代小说精品·萧红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总字数13.2万,共出现40次]
5.[台]张晓风《晓风吹起》,作家出版社,1994。[总字数12.5万,共出现27次]
6.赵忠祥《岁月随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总字数30.8万,共出现25次]
7.《鲁迅小说全集》(包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总字数27.2万,共出现73次]
8.曹禺《日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总字数15万,共出现29次]
9.贾平凹《土门》,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总字数22万,共出现45次]
10.穆时英《白金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总字数17.8万,共出现56次]
11.宋清如编《寄在信封里的灵魂——朱生豪书信集》,东方出版社,1995。[总字数20万,共出现109次]
12.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总字数25.3万,共出现306次]
13.《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新诗卷》,海南出版社,1995。[总字数13.5万,共出现56次]
14.姜昆《笑面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总字数30万,共出现70次]
15.周胜林、严硕勤《中国新闻通讯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总字数25万,共出现26次]
参考文献:
[1]北大.现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1995.
[2]聂志平.有关“得”字句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3).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4]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商务印书馆,1979.
(赵家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