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8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效果和控制措施;方法 将300例健康体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传统预防宣传教育和全面预防控制措施,1年后比较两组对象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1年内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0.67%,对照组在1年内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5.33%,两组差异显著(X2=5.61,P<0.01)。结论 实施全面预防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乙型病毒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该病主要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其临床特征为肝脏出现炎症性病变,该病还可以引发多种器官损害。当前乙型病毒性肝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种传染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范围广以及发病率高等特点[1]。近来来,我院通过对健康者通过实施全面预防控制措施来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0年6月—2013年6月随机抽取300例参与体检的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50例。对照组:男性86例、女性64例,体检者的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71岁,平均年龄为(36.2±5.6)岁;观察组:男性86例、女性64例,体检者的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37.1±4.8)岁。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一般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主要给予传统乙型肝炎预防措施进行宣传教育,而观察组主要根据跟流行病相关的预防措施实施全面预防控制措施,具体为:
(1)免疫接种: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应该排除患有肝炎、接种前持续发热、体质严重过敏、免疫功能缺陷、患有急性传染病等对象。在接种后要告诉接种对象以及其监护人,要提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视程度,并提醒其在接种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和红肿,这些症状通常在接种后的24h内便可消退,若持续时间太长或者接种对象难以忍受则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告诫接种对象在接种疫苗后应避免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2)阻断传播途径:要落实好消毒和隔离措施,并严格根据医院感染管理中关于疫苗接种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针对所有接种相关的物品应集中进行消毒和灭菌,并且医务人员在操作全过程都应该带手套,避免跟接种对象有血液接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该定期对该地区的餐饮行业进行检查,积极宣传跟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3)规范诊疗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规范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就诊流程,组织医务人员参与各种培训来提高其医疗技术和护理服务质量,以满足对乙型病毒型肝炎的防控要求。
(4)接触预防:凡是接触了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液及液体,应该及时进行清洗并消毒,加强接触对象血清学检查,如果接触者没有接种疫苗,并且抗—HBS低于0mIU/ml,则应该马上对其注射200-400IU的HBIG,然后选择其他位置接种20g的乙肝疫苗,再10 个月后再接种第二次疫苗,半年后接种第3次疫苗[2]。
(5)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或者携带者的管理:一旦发现有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除了应该立即给予对应的治疗外,还应提醒跟患者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接受血清学检查,并告诉其跟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防治知识,其他成员经检查后若发现有HBSAg和抗-HBe,则应该进一步接受乙肝抗体进行检测,对感染系数较高的对象应该及时接种疫苗,乙肝患者使用的所有物品都应该严格进行消毒。
(6)成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小组:要建立一支防控能力较强的防治小组,并通过加强组成成员的培训工作来提高乙肝的预防和控制效果。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相关的数据分析由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而相关计量资料采用( ±s)进行表示,对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不同预防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者在1年内仅有1例患者出现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症状,发病率为0.67%,对照组在1年内有8例出现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发病率为5.33%,在1年内的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1,P<0.01)。
3.讨论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大约有7亿的人口感染过乙型病毒性肝炎,而携带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人数达到了3.6亿,1年内全国大概有100万的人死于该疾病。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染源为急性、慢性患者,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能够在患者的肝细胞中进行复制,然后被释放到血循环中,因此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或者患乙型肝炎的患者的精液、血液以及阴道分泌物等液体中通常含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并且这些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3]。乙型病毒性肝炎不仅会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还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则最终可能发展成肝衰竭、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重点传染疾病之一,一旦爆发流行,可能造成无法估计的严重后果。当前预防该病最有效且最安全的措施是接种乙肝疫苗,对观察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进行疫苗接种,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接种主要有三个步骤,一共需要接受三支疫苗注射,分别在新生儿出生时、1个月以及6个月。针对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的新生儿,在出生的24h内不仅需要接种乙肝疫苗,还应该在注射以外的地方接种10ug的乙型肝炎疫苗,主要是为了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和程度。其次应切断乙型病毒的传播途径,防止该病毒感染其他正常人群,同时应通过规范诊疗服务、接触的预防、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或者携带者的管理、成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小组等途径来实现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全面预防和控制。本文结果显示:对健康者通过全面预防控制措施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1年内乙肝发病率与传统预防措施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对健康者实施全面的预防措施是预防乙型肝炎有效的预防措施,值得推广和进行大面积前瞻性效果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关亭,李志毅.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视黄醇、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4-55.
[2]潘雪娇,刘玮,涂秋风.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的现状和问题[J].江西医药,2011,46(7):668-671.
[3]廖雪雁,庄辉.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前不筛查是安全的[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10):974-975.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效果和控制措施;方法 将300例健康体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传统预防宣传教育和全面预防控制措施,1年后比较两组对象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1年内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0.67%,对照组在1年内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5.33%,两组差异显著(X2=5.61,P<0.01)。结论 实施全面预防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乙型病毒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该病主要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其临床特征为肝脏出现炎症性病变,该病还可以引发多种器官损害。当前乙型病毒性肝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种传染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范围广以及发病率高等特点[1]。近来来,我院通过对健康者通过实施全面预防控制措施来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0年6月—2013年6月随机抽取300例参与体检的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50例。对照组:男性86例、女性64例,体检者的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71岁,平均年龄为(36.2±5.6)岁;观察组:男性86例、女性64例,体检者的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37.1±4.8)岁。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一般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主要给予传统乙型肝炎预防措施进行宣传教育,而观察组主要根据跟流行病相关的预防措施实施全面预防控制措施,具体为:
(1)免疫接种: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应该排除患有肝炎、接种前持续发热、体质严重过敏、免疫功能缺陷、患有急性传染病等对象。在接种后要告诉接种对象以及其监护人,要提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视程度,并提醒其在接种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和红肿,这些症状通常在接种后的24h内便可消退,若持续时间太长或者接种对象难以忍受则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告诫接种对象在接种疫苗后应避免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2)阻断传播途径:要落实好消毒和隔离措施,并严格根据医院感染管理中关于疫苗接种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针对所有接种相关的物品应集中进行消毒和灭菌,并且医务人员在操作全过程都应该带手套,避免跟接种对象有血液接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该定期对该地区的餐饮行业进行检查,积极宣传跟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3)规范诊疗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规范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就诊流程,组织医务人员参与各种培训来提高其医疗技术和护理服务质量,以满足对乙型病毒型肝炎的防控要求。
(4)接触预防:凡是接触了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液及液体,应该及时进行清洗并消毒,加强接触对象血清学检查,如果接触者没有接种疫苗,并且抗—HBS低于0mIU/ml,则应该马上对其注射200-400IU的HBIG,然后选择其他位置接种20g的乙肝疫苗,再10 个月后再接种第二次疫苗,半年后接种第3次疫苗[2]。
(5)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或者携带者的管理:一旦发现有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除了应该立即给予对应的治疗外,还应提醒跟患者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接受血清学检查,并告诉其跟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防治知识,其他成员经检查后若发现有HBSAg和抗-HBe,则应该进一步接受乙肝抗体进行检测,对感染系数较高的对象应该及时接种疫苗,乙肝患者使用的所有物品都应该严格进行消毒。
(6)成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小组:要建立一支防控能力较强的防治小组,并通过加强组成成员的培训工作来提高乙肝的预防和控制效果。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相关的数据分析由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而相关计量资料采用( ±s)进行表示,对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不同预防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者在1年内仅有1例患者出现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症状,发病率为0.67%,对照组在1年内有8例出现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发病率为5.33%,在1年内的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1,P<0.01)。
3.讨论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大约有7亿的人口感染过乙型病毒性肝炎,而携带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人数达到了3.6亿,1年内全国大概有100万的人死于该疾病。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染源为急性、慢性患者,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能够在患者的肝细胞中进行复制,然后被释放到血循环中,因此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或者患乙型肝炎的患者的精液、血液以及阴道分泌物等液体中通常含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并且这些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3]。乙型病毒性肝炎不仅会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还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则最终可能发展成肝衰竭、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重点传染疾病之一,一旦爆发流行,可能造成无法估计的严重后果。当前预防该病最有效且最安全的措施是接种乙肝疫苗,对观察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进行疫苗接种,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接种主要有三个步骤,一共需要接受三支疫苗注射,分别在新生儿出生时、1个月以及6个月。针对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的新生儿,在出生的24h内不仅需要接种乙肝疫苗,还应该在注射以外的地方接种10ug的乙型肝炎疫苗,主要是为了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和程度。其次应切断乙型病毒的传播途径,防止该病毒感染其他正常人群,同时应通过规范诊疗服务、接触的预防、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或者携带者的管理、成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小组等途径来实现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全面预防和控制。本文结果显示:对健康者通过全面预防控制措施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1年内乙肝发病率与传统预防措施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对健康者实施全面的预防措施是预防乙型肝炎有效的预防措施,值得推广和进行大面积前瞻性效果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关亭,李志毅.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视黄醇、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4-55.
[2]潘雪娇,刘玮,涂秋风.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的现状和问题[J].江西医药,2011,46(7):668-671.
[3]廖雪雁,庄辉.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前不筛查是安全的[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10):974-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