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循化县是青海省特色产业发展较快的县之一,近年来,循化县油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循化县特色农作物之一。油菜虽然生长周期不长,但是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種病害侵扰,菌核病就是一种常见的油菜病害。本文先简单阐述了油菜菌核病症状和发病原因,然后提出了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对策,希望能为油菜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青海循化
中图分类号 S435.6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7-0120-01
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油菜是循化县种植业的支柱产业,随着油菜面积扩大,如何预防油菜病害也成为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首要病害,近年来,随着油菜高密种植面积的扩大,油菜菌核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明确油菜菌核病发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菌核病,对于循化县油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发病症状
油菜菌核病发病部位以油菜茎杆为主,所以油菜菌核病又被称为死杆病、搭叶烂。油菜从苗期到成熟期,均有可能感染菌核病,但整体来看,油菜菌核病主要发生在油菜开花后。油菜菌核病多是在6月下旬开始显病,病状从油菜下部叶片开始显现,首先是下部叶片边缘有水渍状病斑出现,然后叶片颜色变为青灰色,在病斑周围开始出现轮纹,直至叶柄软腐。油菜茎杆发病区集中于基部,茎杆早期病斑呈淡黄色,在潮湿天气里,病部会很快软腐。后期茎杆病部表面有白色霉状物斑点,皮层会因为病害而呈乱麻状,并与木质部脱离、分开。与此同时,茎杆木质部和髓出现变色,茎杆中空,茎杆内会出现鼠粪状黑色菌核[1],茎杆病部以上早枯,此后病区会逐渐上移至茎杆下部和中部。
2 发病原因
油菜种植区油菜菌核病的危害非常大,油菜菌核病常年株发病率约为10%~30%,最高达80%以上,病株减产严重,减产率最高可达70%。影响油菜菌核病发病的因素非常多,主要因素为以下几个。①温湿度。温度适宜,空气湿度过大,油菜田排水不畅、涝渍,都会导致油菜菌核病发生。究其原因,油菜菌核病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适温为0~30 ℃,在5~20 ℃及较高的土壤湿度下,菌丝即可萌发,其中15 ℃为菌核病菌丝的最适温度。循化县夏季雨水较多,田间湿度较大,并伴有高温,所以油菜菌核病发病率也较高[2]。②种植密度与施肥也是影响油菜菌核病发病的重要原因。油菜的种植密度过大、用肥多,会加快油菜植株生长发育速度,造成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不良,致使湿气滞留,植株倒伏,进而加大油菜菌核病出现的几率。③油菜品种和播种时期。不同的油菜品种,其抗病能力也不同,如双低杂交甘蓝型油菜发病率较高,大黄芥油菜发病率较低。长期的油菜种植实践证明,按时出苗、生育期正常的油菜,菌核病发病率较轻,过早播种或者迟播的油菜菌核病发病率较高。
3 防治对策
3.1 水旱轮作换茬,减少菌源
连作不仅会影响土壤肥力,还会给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导致菌源存活率较高。同样,油菜连作也会增加田间菌核量,提高菌核存活率。因此,油菜地尤其是油菜菌核病重发区要尽量避免连作,而是要将油菜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蚕豆或中药材等轮作换茬或水旱轮作[3],以削弱田间菌核的活力,减少油菜菌核病菌源,有效预防和减少油菜菌核病发病率。
3.2 科学种植,合理施肥
有些油菜品种如双低杂交油菜虽然喜水肥,但水肥过大也会影响油菜正常生长。因此,在油菜播种时,既要提前采取措施对种子进行防病处理,消除种子上的菌核,还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稀植,或采用大小行栽培,适当减低油菜植株密度,确保油菜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良好,促进油菜稳定生长。通常来说,油菜种植密度一般为12万~15万株/hm2,大肥田以6万~8万株/hm2为宜。在施肥方面,慎用氮肥,适量追加磷肥与硼肥[4],确保油菜植株健壮而不旺长。概括来说,高水肥田的油菜种植密度宜稀不宜稠,低水肥田的油菜种植密度可适当加大,这样才能获得高产。
3.3 适时播种,选用优良品种
适时播种,确保油菜生育期正常,可以有效增强油菜抗病力,减少菌核病发生几率。因此,广大农民朋友们要尽量选择适期播种油菜,不要早播,也不要迟播。此外,在品种选择上,要尽量做好考察,选择抗病品种[5]。油菜品种选择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不同地段油菜品种选用标准也不同,浅山地区要选用“双低”中熟油菜品种,如青杂3号、青杂5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品种。
3.4 药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提高防治率
农业防治是减轻油菜病害发生的重要手段,农业防治手段有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2种。物理防治手法主要有“地不重茬、渣不还地、田不渍水、田不荫蔽”。此外,适时播种、科学播种,也属于物理防治的范畴。其中,“地不重茬”指作物要进行轮作;“田不渍水”“田不荫蔽”讲的是油菜地湿度和油菜植株密度要适当;“渣不还地”说的是油菜出现病害时,要及时处理植株残体,或者在油菜收获后,将留在田间的落叶、残枝、角果等及时清理干净,避免植株残渣在多雨田地里滋生菌源。油菜菌核病化学防治主要是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包括药物拌种和药液喷雾防治2种,关于药物拌种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赘述。油菜菌核病药液喷雾防治多选择在油菜初花和盛花期,喷药位置要选择茎杆中下部等菌核病重发区,以提高防治效果。
4 参考文献
[1] 严维宏,杨学琴.和政县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3):46.
[2] 張建忠,邵兴华,肖红艳.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467-471.
[3] 谷维.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75-77.
[4] 李银水,余常兵,廖星,等.施肥对油菜菌核病发生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35(3):290-294.
[5] 汪雷,刘瑶,丁一娟,等.油菜菌核病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10):85-93.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青海循化
中图分类号 S435.6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7-0120-01
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油菜是循化县种植业的支柱产业,随着油菜面积扩大,如何预防油菜病害也成为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首要病害,近年来,随着油菜高密种植面积的扩大,油菜菌核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明确油菜菌核病发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菌核病,对于循化县油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发病症状
油菜菌核病发病部位以油菜茎杆为主,所以油菜菌核病又被称为死杆病、搭叶烂。油菜从苗期到成熟期,均有可能感染菌核病,但整体来看,油菜菌核病主要发生在油菜开花后。油菜菌核病多是在6月下旬开始显病,病状从油菜下部叶片开始显现,首先是下部叶片边缘有水渍状病斑出现,然后叶片颜色变为青灰色,在病斑周围开始出现轮纹,直至叶柄软腐。油菜茎杆发病区集中于基部,茎杆早期病斑呈淡黄色,在潮湿天气里,病部会很快软腐。后期茎杆病部表面有白色霉状物斑点,皮层会因为病害而呈乱麻状,并与木质部脱离、分开。与此同时,茎杆木质部和髓出现变色,茎杆中空,茎杆内会出现鼠粪状黑色菌核[1],茎杆病部以上早枯,此后病区会逐渐上移至茎杆下部和中部。
2 发病原因
油菜种植区油菜菌核病的危害非常大,油菜菌核病常年株发病率约为10%~30%,最高达80%以上,病株减产严重,减产率最高可达70%。影响油菜菌核病发病的因素非常多,主要因素为以下几个。①温湿度。温度适宜,空气湿度过大,油菜田排水不畅、涝渍,都会导致油菜菌核病发生。究其原因,油菜菌核病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适温为0~30 ℃,在5~20 ℃及较高的土壤湿度下,菌丝即可萌发,其中15 ℃为菌核病菌丝的最适温度。循化县夏季雨水较多,田间湿度较大,并伴有高温,所以油菜菌核病发病率也较高[2]。②种植密度与施肥也是影响油菜菌核病发病的重要原因。油菜的种植密度过大、用肥多,会加快油菜植株生长发育速度,造成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不良,致使湿气滞留,植株倒伏,进而加大油菜菌核病出现的几率。③油菜品种和播种时期。不同的油菜品种,其抗病能力也不同,如双低杂交甘蓝型油菜发病率较高,大黄芥油菜发病率较低。长期的油菜种植实践证明,按时出苗、生育期正常的油菜,菌核病发病率较轻,过早播种或者迟播的油菜菌核病发病率较高。
3 防治对策
3.1 水旱轮作换茬,减少菌源
连作不仅会影响土壤肥力,还会给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导致菌源存活率较高。同样,油菜连作也会增加田间菌核量,提高菌核存活率。因此,油菜地尤其是油菜菌核病重发区要尽量避免连作,而是要将油菜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蚕豆或中药材等轮作换茬或水旱轮作[3],以削弱田间菌核的活力,减少油菜菌核病菌源,有效预防和减少油菜菌核病发病率。
3.2 科学种植,合理施肥
有些油菜品种如双低杂交油菜虽然喜水肥,但水肥过大也会影响油菜正常生长。因此,在油菜播种时,既要提前采取措施对种子进行防病处理,消除种子上的菌核,还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稀植,或采用大小行栽培,适当减低油菜植株密度,确保油菜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良好,促进油菜稳定生长。通常来说,油菜种植密度一般为12万~15万株/hm2,大肥田以6万~8万株/hm2为宜。在施肥方面,慎用氮肥,适量追加磷肥与硼肥[4],确保油菜植株健壮而不旺长。概括来说,高水肥田的油菜种植密度宜稀不宜稠,低水肥田的油菜种植密度可适当加大,这样才能获得高产。
3.3 适时播种,选用优良品种
适时播种,确保油菜生育期正常,可以有效增强油菜抗病力,减少菌核病发生几率。因此,广大农民朋友们要尽量选择适期播种油菜,不要早播,也不要迟播。此外,在品种选择上,要尽量做好考察,选择抗病品种[5]。油菜品种选择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不同地段油菜品种选用标准也不同,浅山地区要选用“双低”中熟油菜品种,如青杂3号、青杂5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品种。
3.4 药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提高防治率
农业防治是减轻油菜病害发生的重要手段,农业防治手段有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2种。物理防治手法主要有“地不重茬、渣不还地、田不渍水、田不荫蔽”。此外,适时播种、科学播种,也属于物理防治的范畴。其中,“地不重茬”指作物要进行轮作;“田不渍水”“田不荫蔽”讲的是油菜地湿度和油菜植株密度要适当;“渣不还地”说的是油菜出现病害时,要及时处理植株残体,或者在油菜收获后,将留在田间的落叶、残枝、角果等及时清理干净,避免植株残渣在多雨田地里滋生菌源。油菜菌核病化学防治主要是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包括药物拌种和药液喷雾防治2种,关于药物拌种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赘述。油菜菌核病药液喷雾防治多选择在油菜初花和盛花期,喷药位置要选择茎杆中下部等菌核病重发区,以提高防治效果。
4 参考文献
[1] 严维宏,杨学琴.和政县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3):46.
[2] 張建忠,邵兴华,肖红艳.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467-471.
[3] 谷维.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75-77.
[4] 李银水,余常兵,廖星,等.施肥对油菜菌核病发生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35(3):290-294.
[5] 汪雷,刘瑶,丁一娟,等.油菜菌核病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10):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