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寿司”,很多人会认为那是日本的传统食物,其实,寿司是地道的中国食品——早在公元200年前后,寿司的雏形就已经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直到唐代,中国沿海一带的商人把寿司带到了日本。
“让寿司回归中国”,一个几乎身无分文的安徽小伙立下宏愿,众多亲友都觉得这是个笑话,但他用8年时间,将这个笑话变成了现实。
泪水遮挡不住的梦想
出生在安徽阜阳山村的董玉友,因为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选择外出打工。在无锡,同乡将他介绍到一家日本料理店工作。那时,日本料理还是高端餐饮的代名词,寿司在董玉友眼里也是神秘而遥远的。接触寿司制作之前,董玉友要先从厨工干起:洗盘子、刷地、洗抹布、洗菜……琐碎而繁重的工作周而复始。那家日本料理店的大師傅脾气急躁,厨工稍有懈怠或过失,就会大声呵斥甚至拳打脚踢。也是在那段时间,董玉友结识了同为厨工的牛玉雷。两人有着同样的生活背景,也同样对改变生活充满渴望。牛玉雷回忆说:“那段时间,董玉友几乎每天下班后都去河边哭,我一边劝他,一边也跟着哭,哭累了我们再回去睡觉。”
好在董玉友的勤奋很快让他崭露头角,并如愿以偿地成为寿司制作师。好学的他变得更加忙碌:别人为了加快速度而节省制作流程,他却不断揣摩食材、烹制、揉捏的各个环节。在如饥似渴地恶补手艺和知识的过程中,他知道了,寿司原来起源于中国。一个想法渐渐在他脑海中浮现:“既然日本人能把寿司卖到全世界,我为什么不能让寿司回归中国,让更多中国人吃上这种健康的食品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玉友的寿司制作技艺愈发娴熟,他的想法也随之更加坚定:“改变命运,不能一辈子给别人打工;我要开自己的寿司店,做属于中国人的寿司。”那年,在老板和师傅加薪升职的苦劝中,在同事们疑惑不解甚至嘲讽的目光中,董玉友从日本料理店辞职了。
蹿红的寿司摊
董玉友将创业的起点定在了无锡崇安寺商业街,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他从摆摊开始。一辆二手的三轮车,承载了他彼时柔弱的寿司梦想,也承载了他想象不到的风吹日晒、冷暖人情。
虽然条件艰苦,但在起步开始的每一个环节,董玉友做得都不打丝毫的折扣,用他的话说,不能给自己的梦想打折。
为了能买到既新鲜又便宜的食材,董玉友每天半夜蹬着三轮车奔赴蔬菜批发市场,往返需要两三个小时,赶回简陋的出租屋后马不停蹄地清洗、加工,一切食材准备就绪后又得蹬车赶赴崇安寺商业街摆摊。“每天顶多能睡三四个钟头。”董玉友说,“唯一的消遣,也是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数钱。”
因为出众的手艺、独特的味道,董玉友的寿司摊很快在遍地小吃的崇安寺商业街闯出了名号,很多人为了吃上他的寿司不惜排长队,甚至慕名远道而来。
日积月累的好口碑不但是支撑董玉友创业的动力,也让他从那时候起就对客户体验和反馈异常重视,“每天都要跟顾客做很多交流,然后回來总结完善。”
在董玉友眼里,摆摊挖到的第一桶金,不单是为今后事业发展攒的资金,更是积累了无价的经验财富。
小门店联起大梦想
按照董玉友的设想,摆摊攒够了钱,就要开自己的寿司店。董玉友清楚地记得租下第一间门店时的情形。“N多寿司”的第一家店铺不过是一处仅有6平方米、在楼梯拐角处的小角落,一年的租金却需要6万元。对于当时只有3万元积蓄的董玉友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看着一大堆零钱,房东最终答应先收一半的房租。
就这样,董玉友的第一家“N多寿司”店开张了。凭借摆摊时积累起来的良好口碑和大批忠实客户,位置偏僻的小店每天照样顾客盈门。没过多久,他开了第二家店,很快,第三家、第四家店也相继开张,每一家都生意火爆。
当董玉友为如何扩大规模发愁的时候,远在青岛开拓市场的马春涛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向董玉友建议,一两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能不能用特许加盟的方式解决直营模式的瓶颈呢?
一语点醒梦中人,董玉友茅塞顿开——不是他的创业梦想遇到了问题,而是实现梦想的方法必须升级。“我一下子意识到,我个人的寿司梦,说到底是无数人创业梦的一部分。”
想通了这关键的一环,接下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N多寿司”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从形象到管理的全面升级,连锁加盟的标准化体系迅速建立起来。原料统一采购、产品统一标准加工、统一配送、统一安全监测和信息管理保证了“N多寿司”全国加盟店统一的品质。产品的标准化、操作的规范化、管理的流程设置与O2O等互联网思维新商业模式的跟进捆绑……一系列规范性、前瞻性的企业管理和模式升级,让寿司店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现在,董玉友和他的伙伴们构划再用10年~20年的时间,把N多寿司所代表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深入发展,“寿司起源于中国,我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做‘N多’的寿司文化、企业文化,就是想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贡献力量。”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