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栏专家/刘捷
何以丈量“爱”是否过量?
很多妈妈都知道溺爱不对,但大家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他们错误的以为让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就是溺爱,很多家长甚至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给孩子制定出大量的条条框框,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严格的限制,实际上太多的限制会让孩子失去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爱”已经过量:
*包办代替:什么都代替孩子做,这会让孩子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盲目夸奖:这是一种变相的讨好,只是为了让孩子开心而盲目的夸奖,会让孩子变得分不清对错。
*特殊地位:家里什么都以孩子为中心,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
*害怕哭闹:一旦孩子哭闹就心疼得不得了,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让孩子不懂得珍惜,感恩。
*物质上有求必应:有些家长因为太忙,很少陪伴孩子,就只是用物质的满足来填补,孩子开口说要的就给予。
爱更多,或更自卑
在之前的栏目中,我们说过,自卑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溺爱。但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我那么爱孩子,经常夸奖他,还会让他自卑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适当的经历和克服挫折,自我独立性才能建立起来,才能真正长大。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代替他们解决了一切问题,让孩子在没有遇到任何挫折的情况下长大,这样的孩子其实心灵上还是个婴儿,他们不懂得替人着想,不懂得解决问题。所以他们在与外界互动中会很容易受挫,交不到朋友,没有人喜欢他们,内心产生非常强大的无力感。这样的孩子通常会用骄傲、指责来保护自己,实际上他们内心非常自卑。
“小爱”现在,成就“大爱”未来
对家庭而言,因为被家长剥夺了力量,所以孩子所有需求都需要家长来满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逐渐满足不了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认为家长不爱他了,变本加厉的胡闹。
如果家长一如既往的溺爱,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希望整个世界都能像父母一样迁就他,希望能够不需要通过努力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通常会表现为眼高手低,经常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失败后就怨天尤人。
无原则的爱会严重摧残孩子的身心,在溺爱中孩子无法感觉到父母的爱,因此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是冰冷的,他们孤僻,偏激,不懂得爱自己,更加不懂得爱身边的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做出极端行为。
你若爱多,我若爱少,如何平衡?
有时候,爸爸妈妈严格要求,可是老人家却溺爱他,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不利,幼年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家长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很容易导致孩子混乱,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家庭教育必须达成共识。
两辈人教育理念不合,是中国经常遇到的问题,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家庭中两代人的交流不顺畅。老人家按照他们的老一套去教育孩子。小一辈不好意思提出不同的意见,只能忍着,忍得时间久了就容易起冲突。在这里,关键点不在于代沟,而是在于子女不敢对父母表达内心的想法,在家庭治疗里面,大家应该进行不批判,不指责的良性的交流,达成共识,关系自然就顺畅了。沟通要及时,小事忍多了,就变大事了。
如果老人确实听不进去,那怎么办呢?不要批判和争吵,可以找些相关的育儿资料,大家一起进行学习,还可以增进感情。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全家人一起成长的过程。
溺爱的背后
有时候,我们知道溺爱是不对的,但面对孩子就控制不了,这是因为,某程度上,溺爱心理的本质,是我们内心被压抑的情感在孩子身上的投射,简单来说就是:“不想让孩子走我们以前的路”。
还记得,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喜欢说很多大道理,制定很多规则,我们的很多情感被自己压抑下来。而到了我们成为父母,孩子就成为了我们的一个分身,我们可以名正言顺的把多年压抑下来没有被满足的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小时候,我们不能得到的,我们都会让孩子满足。心里想,孩子满足了,自己也满足了,这时,孩子成为了我们实现愿望的一个代替品。
何以丈量“爱”是否过量?
很多妈妈都知道溺爱不对,但大家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他们错误的以为让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就是溺爱,很多家长甚至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给孩子制定出大量的条条框框,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严格的限制,实际上太多的限制会让孩子失去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爱”已经过量:
*包办代替:什么都代替孩子做,这会让孩子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盲目夸奖:这是一种变相的讨好,只是为了让孩子开心而盲目的夸奖,会让孩子变得分不清对错。
*特殊地位:家里什么都以孩子为中心,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
*害怕哭闹:一旦孩子哭闹就心疼得不得了,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让孩子不懂得珍惜,感恩。
*物质上有求必应:有些家长因为太忙,很少陪伴孩子,就只是用物质的满足来填补,孩子开口说要的就给予。
爱更多,或更自卑
在之前的栏目中,我们说过,自卑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溺爱。但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我那么爱孩子,经常夸奖他,还会让他自卑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适当的经历和克服挫折,自我独立性才能建立起来,才能真正长大。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代替他们解决了一切问题,让孩子在没有遇到任何挫折的情况下长大,这样的孩子其实心灵上还是个婴儿,他们不懂得替人着想,不懂得解决问题。所以他们在与外界互动中会很容易受挫,交不到朋友,没有人喜欢他们,内心产生非常强大的无力感。这样的孩子通常会用骄傲、指责来保护自己,实际上他们内心非常自卑。
“小爱”现在,成就“大爱”未来
对家庭而言,因为被家长剥夺了力量,所以孩子所有需求都需要家长来满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逐渐满足不了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认为家长不爱他了,变本加厉的胡闹。
如果家长一如既往的溺爱,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希望整个世界都能像父母一样迁就他,希望能够不需要通过努力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通常会表现为眼高手低,经常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失败后就怨天尤人。
无原则的爱会严重摧残孩子的身心,在溺爱中孩子无法感觉到父母的爱,因此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是冰冷的,他们孤僻,偏激,不懂得爱自己,更加不懂得爱身边的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做出极端行为。
你若爱多,我若爱少,如何平衡?
有时候,爸爸妈妈严格要求,可是老人家却溺爱他,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不利,幼年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家长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很容易导致孩子混乱,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家庭教育必须达成共识。
两辈人教育理念不合,是中国经常遇到的问题,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家庭中两代人的交流不顺畅。老人家按照他们的老一套去教育孩子。小一辈不好意思提出不同的意见,只能忍着,忍得时间久了就容易起冲突。在这里,关键点不在于代沟,而是在于子女不敢对父母表达内心的想法,在家庭治疗里面,大家应该进行不批判,不指责的良性的交流,达成共识,关系自然就顺畅了。沟通要及时,小事忍多了,就变大事了。
如果老人确实听不进去,那怎么办呢?不要批判和争吵,可以找些相关的育儿资料,大家一起进行学习,还可以增进感情。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全家人一起成长的过程。
溺爱的背后
有时候,我们知道溺爱是不对的,但面对孩子就控制不了,这是因为,某程度上,溺爱心理的本质,是我们内心被压抑的情感在孩子身上的投射,简单来说就是:“不想让孩子走我们以前的路”。
还记得,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喜欢说很多大道理,制定很多规则,我们的很多情感被自己压抑下来。而到了我们成为父母,孩子就成为了我们的一个分身,我们可以名正言顺的把多年压抑下来没有被满足的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小时候,我们不能得到的,我们都会让孩子满足。心里想,孩子满足了,自己也满足了,这时,孩子成为了我们实现愿望的一个代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