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白雪覆盖大地,一切回归寂静,横跨11个时区的俄罗斯便又进入长达半年的冬季。在这个最低气温可达零下71.2摄氏度的寒冷国度,如何出行是件大事。极地地区的驯鹿雪橇、电动雪橇、直升机,城市里的汽车防冻液、密布金属钉的防滑轮胎都是冰天雪地中出行必备法宝。
城市出门就坐车
以《环球时报》记者生活多年的莫斯科为例,数百年的建设早已让这座城市具备了解决冬季出行问题的基础设施,当地居民也积累了大量冬季出行的经验。首先,良好的交通网络让大家并不会太长时间暴露在外面。莫斯科交通网四通八达,基本上步行十分钟都能找到某种公共交通工具。无论是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还是地铁暖气都十分充足,坐在里面完全不会感到寒冷。
莫斯科的扫雪装备也十分完备。在下雪前就有车辆开始撒融雪剂,对于车辆不方便进入的小街小巷,则通过清洁工人沿街撒融雪剂,做到未雨绸缪。所以一旦下雪,虽然车速会明显降低,但绝不会导致全城交通大瘫痪。每次下雪后莫斯科都会投入大量扫雪车轮番扫雪,这种车很像联合收割机,边扫雪边将扫过的雪收集起来,然后运往专门堆雪的地方。
按照莫斯科的规定,当下第一场雪的时候,所有的汽车都必须换上钉子轮胎。这是一种特殊的防滑轮胎,其表面密布结实的金属钉,以增强摩擦力。这也是换轮胎工人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每换一次大约60美元。如果没有及时更换冬季防滑轮胎,那么将面临高额罚款。几乎所有拥有车辆的俄罗斯家庭都配备冬季和夏季两套轮胎。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在很多人家的阳台或车库看到许多轮胎的原因了。
在冬季,汽车还需要大量配套设施,如应对不同温度的防冻液、长短扫雪刷、坐垫加热设备等。这些物品在各大超市都有销售,尤其是防冻液,甚至在马路上堆放着销售。如果没有防冻液,在冬天出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你的汽车前挡风玻璃会因为污物造成眼前一片模糊。还有一样东西比较特殊,就是快速将被冻住的锁孔解冻的液体。一些汽车在清洗过后,锁孔往往会被冻住,从而导致钥匙根本无法打开车门。如果将这种液体倒进锁孔,几十秒后冰便会迅速融化。这几乎是每个司机必备的东西,否则寒夜里打不开车门将是非常痛苦的经历。
在许多地铁口、地下通道等入口往往都有一个雪篦子,行人经过的时候使劲在上面磕两下,鞋底附着的雪就会掉在雪篦子下面,然后落进下水道里。这样,既可以防止人们将雪带入室内造成污染,也可以防滑。还有一个有趣的东西是许多中国人闻所未闻的,这就是冬季防滑鞋套。它是一个有防滑钉的鞋底,绑在普通鞋上,立刻就变成钉鞋,能大幅度提高防滑效果。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在超市里买到,十分方便。
偏远地区免费打飞的
对于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冬季出行是个大问题。在黑瞎子岛的俄罗斯部分,岛上的居民被乌苏里江与对面的哈巴罗夫斯克隔开,夏季人们可以通过渡轮出行,冬天船只无法通行,人们只能等待河流被彻底冻上以后坐车过河,而如果有人需要急诊的话,可以通过急救电话呼叫直升机,并且完全免费,由政府买单。
不过由于冬季天气多变,因此经常发生飞机坠毁事故。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直升机坠毁事故。记者曾经坐过几次这样的米格直升机,内部设施十分简陋,除了正副驾驶有座位以外,其他的人只能坐在木板搭成的临时座位上。直升机起飞前,驾驶员会给你一副耳机,并示意要戴上。难道还要听音乐?正当我迷惑的时候,飞机起飞了,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我立刻明白根本没有什么音乐要听,纯粹就是为了防止噪音。另外,为了防止雾气覆盖挡风玻璃,模糊驾驶员视线,居然要靠一个小电风扇来除雾。就这样,戴着耳机,扇着风扇,晃晃悠悠前往目的地。
极地出行首选驯鹿雪橇
对于北极圈里的人们,出行更加困难。驯鹿雪橇是涅涅茨等极地少数民族千百年来的主要交通工具。通常牧民们会挑选体力充沛、性格温顺的两三头驯鹿作为拉雪橇的主力。一头套上驯鹿,一头连着雪橇。雪橇不算大,能坐两三个人。
坐雪橇是有讲究的,驾雪橇的人坐在最前面,一手拉着缰绳,一手持着套鹿杆,其余的人则背对着坐,此外乘客还被告知要抓住两边的绳索。起初我对这样的安排感到一头雾水,不过很快就发现所有的安排都是有道理的。因为驯鹿在雪地里飞奔起来速度极快,如果冲前坐,脸会被吹得疼痛难忍如同刀割,而如果背过来则会好很多。此外,雪地并不平坦,加上拐弯,如果你不抓紧雪橇两边的绳索,那么随时有可能会被甩出去。尽管如此,坐驯鹿拉的雪橇在西伯利亚茫茫雪原上驰骋,看着夕阳西下,虽然一边冻得哆哆嗦嗦,一边却又大呼过瘾,这确实是十分难得的人生体验。
除了驯鹿雪橇以外,许多养鹿人还会驾驶电动雪橇。这种雪橇使用柴油,速度很快,颠簸也更厉害,是出远门的最佳选择。由于大多数牧民的居住地十分分散,且远离城市,因此如果有人生病或者发生其他突发事件,也可以免费呼叫直升机。
( 转自《环球时报》,作者为《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本文略有改动)
城市出门就坐车
以《环球时报》记者生活多年的莫斯科为例,数百年的建设早已让这座城市具备了解决冬季出行问题的基础设施,当地居民也积累了大量冬季出行的经验。首先,良好的交通网络让大家并不会太长时间暴露在外面。莫斯科交通网四通八达,基本上步行十分钟都能找到某种公共交通工具。无论是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还是地铁暖气都十分充足,坐在里面完全不会感到寒冷。
莫斯科的扫雪装备也十分完备。在下雪前就有车辆开始撒融雪剂,对于车辆不方便进入的小街小巷,则通过清洁工人沿街撒融雪剂,做到未雨绸缪。所以一旦下雪,虽然车速会明显降低,但绝不会导致全城交通大瘫痪。每次下雪后莫斯科都会投入大量扫雪车轮番扫雪,这种车很像联合收割机,边扫雪边将扫过的雪收集起来,然后运往专门堆雪的地方。
按照莫斯科的规定,当下第一场雪的时候,所有的汽车都必须换上钉子轮胎。这是一种特殊的防滑轮胎,其表面密布结实的金属钉,以增强摩擦力。这也是换轮胎工人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每换一次大约60美元。如果没有及时更换冬季防滑轮胎,那么将面临高额罚款。几乎所有拥有车辆的俄罗斯家庭都配备冬季和夏季两套轮胎。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在很多人家的阳台或车库看到许多轮胎的原因了。
在冬季,汽车还需要大量配套设施,如应对不同温度的防冻液、长短扫雪刷、坐垫加热设备等。这些物品在各大超市都有销售,尤其是防冻液,甚至在马路上堆放着销售。如果没有防冻液,在冬天出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你的汽车前挡风玻璃会因为污物造成眼前一片模糊。还有一样东西比较特殊,就是快速将被冻住的锁孔解冻的液体。一些汽车在清洗过后,锁孔往往会被冻住,从而导致钥匙根本无法打开车门。如果将这种液体倒进锁孔,几十秒后冰便会迅速融化。这几乎是每个司机必备的东西,否则寒夜里打不开车门将是非常痛苦的经历。
在许多地铁口、地下通道等入口往往都有一个雪篦子,行人经过的时候使劲在上面磕两下,鞋底附着的雪就会掉在雪篦子下面,然后落进下水道里。这样,既可以防止人们将雪带入室内造成污染,也可以防滑。还有一个有趣的东西是许多中国人闻所未闻的,这就是冬季防滑鞋套。它是一个有防滑钉的鞋底,绑在普通鞋上,立刻就变成钉鞋,能大幅度提高防滑效果。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在超市里买到,十分方便。
偏远地区免费打飞的
对于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冬季出行是个大问题。在黑瞎子岛的俄罗斯部分,岛上的居民被乌苏里江与对面的哈巴罗夫斯克隔开,夏季人们可以通过渡轮出行,冬天船只无法通行,人们只能等待河流被彻底冻上以后坐车过河,而如果有人需要急诊的话,可以通过急救电话呼叫直升机,并且完全免费,由政府买单。
不过由于冬季天气多变,因此经常发生飞机坠毁事故。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直升机坠毁事故。记者曾经坐过几次这样的米格直升机,内部设施十分简陋,除了正副驾驶有座位以外,其他的人只能坐在木板搭成的临时座位上。直升机起飞前,驾驶员会给你一副耳机,并示意要戴上。难道还要听音乐?正当我迷惑的时候,飞机起飞了,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我立刻明白根本没有什么音乐要听,纯粹就是为了防止噪音。另外,为了防止雾气覆盖挡风玻璃,模糊驾驶员视线,居然要靠一个小电风扇来除雾。就这样,戴着耳机,扇着风扇,晃晃悠悠前往目的地。
极地出行首选驯鹿雪橇
对于北极圈里的人们,出行更加困难。驯鹿雪橇是涅涅茨等极地少数民族千百年来的主要交通工具。通常牧民们会挑选体力充沛、性格温顺的两三头驯鹿作为拉雪橇的主力。一头套上驯鹿,一头连着雪橇。雪橇不算大,能坐两三个人。
坐雪橇是有讲究的,驾雪橇的人坐在最前面,一手拉着缰绳,一手持着套鹿杆,其余的人则背对着坐,此外乘客还被告知要抓住两边的绳索。起初我对这样的安排感到一头雾水,不过很快就发现所有的安排都是有道理的。因为驯鹿在雪地里飞奔起来速度极快,如果冲前坐,脸会被吹得疼痛难忍如同刀割,而如果背过来则会好很多。此外,雪地并不平坦,加上拐弯,如果你不抓紧雪橇两边的绳索,那么随时有可能会被甩出去。尽管如此,坐驯鹿拉的雪橇在西伯利亚茫茫雪原上驰骋,看着夕阳西下,虽然一边冻得哆哆嗦嗦,一边却又大呼过瘾,这确实是十分难得的人生体验。
除了驯鹿雪橇以外,许多养鹿人还会驾驶电动雪橇。这种雪橇使用柴油,速度很快,颠簸也更厉害,是出远门的最佳选择。由于大多数牧民的居住地十分分散,且远离城市,因此如果有人生病或者发生其他突发事件,也可以免费呼叫直升机。
( 转自《环球时报》,作者为《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本文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