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多人将毛泽东晚年时领导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视为毛泽东的个人错误。这篇论文意在指出,毛澤东在做出这些决策的初衷和不得已之处。
【关键词】经济建设;阶级斗争;国际环境;反右倾斗争;经济规律
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同时这次会议还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正式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的正确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确认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斗争问题的“左”倾理论。这次国民经济重心以及国内主要矛盾的转移,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虽然这次调整的损失是惨重的,反右倾斗争的扩大化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破坏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否认毛泽东做出这个决定的初衷。毛泽东将阶级斗争重新提上日程,正是因为他认为搞好阶级斗争是可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内的经济建设还依然是他做出政策调整的立足点。
二、内部原因
长期革命战争的经历使得革命经验对毛泽东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下,毛泽东依然没能摆脱这些革命思想对他的影响。一方面,毛泽东十分看重“人”的作用,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开展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求以最快的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像苏联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认为人定胜天也使得毛泽东走上了越来越左的道路,他想培养出成群结队的红卫兵,想把阶级斗争先彻底搞到底再更有效率、毫无后顾之忧的开展经济建设。另一方面,革命阶级斗争的经历也使得毛泽东对于阶级的概念过于敏感,将阶级问题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大障碍,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声音缺乏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为阶级斗争扩大化以及文革埋下了伏笔。
国内的整风运动中出现的一系列意外的言论,引起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高度警觉和重视。有人批评共产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看成即将天下大乱,说什么“共产党已经进退失措”、“局势已经是一触即发”等一系列反政府言论。他们把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攻击为”党天下“,叫嚷”中国再也不能让许多小斯大林统治下去“。这些反党的言论,给毛泽东造成的心理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他将这些言论看作部分民众和领导人阶级属性出现变化的表现。毛泽东基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最终把以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推上了反右倾斗争的道路。
三、外部原因
国际上,新生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权面临着同苏联政权建立初期相似的情况,西方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的孤立、敌视,以及在经济上的封锁严重阻碍了新生政权的巩固,以及国内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而斯大林统治时期,凭借着斯大林模式的指导,苏联经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层层封锁,在短时间内的高速发展的先例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典范。然而苏共二十大上对于斯大林的全盘批判以及波匈事件的爆发显现出了共产主义运动在国际上遭遇的危机。作为斯大林模式的追随者,毛泽东深受刺激。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的领袖,自然会把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作为第一要务。如何避免重蹈东欧国家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政党的覆辙,如何避免修正主义思潮在我国的出现和蔓延、如何树立起共产党的權威是毛泽东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思考的问题。党的执政地位问题既关乎党的存亡,也密切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状况。
四、结论
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晚年所做出的政策的调整,都是基于巩固统治、维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而展开的。然而事情的发展一步步走向极端,既有毛泽东忽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因素,又有林彪推动对毛泽东个人崇拜情绪高涨后,没有人敢于站出来指出并纠正错误的影响,最终使得阶级斗争的发展超过了其应有的限度。而毛泽东一直在追求的“快”字和“人”字由于超越了中国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作者简介:祁晗(1995-),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传》 作者:罗斯特里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制度分析[J],湘潭大学,胡明西,2012.5
【关键词】经济建设;阶级斗争;国际环境;反右倾斗争;经济规律
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同时这次会议还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正式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的正确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确认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斗争问题的“左”倾理论。这次国民经济重心以及国内主要矛盾的转移,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虽然这次调整的损失是惨重的,反右倾斗争的扩大化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破坏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否认毛泽东做出这个决定的初衷。毛泽东将阶级斗争重新提上日程,正是因为他认为搞好阶级斗争是可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内的经济建设还依然是他做出政策调整的立足点。
二、内部原因
长期革命战争的经历使得革命经验对毛泽东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下,毛泽东依然没能摆脱这些革命思想对他的影响。一方面,毛泽东十分看重“人”的作用,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开展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求以最快的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像苏联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认为人定胜天也使得毛泽东走上了越来越左的道路,他想培养出成群结队的红卫兵,想把阶级斗争先彻底搞到底再更有效率、毫无后顾之忧的开展经济建设。另一方面,革命阶级斗争的经历也使得毛泽东对于阶级的概念过于敏感,将阶级问题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大障碍,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声音缺乏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为阶级斗争扩大化以及文革埋下了伏笔。
国内的整风运动中出现的一系列意外的言论,引起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高度警觉和重视。有人批评共产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看成即将天下大乱,说什么“共产党已经进退失措”、“局势已经是一触即发”等一系列反政府言论。他们把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攻击为”党天下“,叫嚷”中国再也不能让许多小斯大林统治下去“。这些反党的言论,给毛泽东造成的心理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他将这些言论看作部分民众和领导人阶级属性出现变化的表现。毛泽东基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最终把以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推上了反右倾斗争的道路。
三、外部原因
国际上,新生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权面临着同苏联政权建立初期相似的情况,西方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的孤立、敌视,以及在经济上的封锁严重阻碍了新生政权的巩固,以及国内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而斯大林统治时期,凭借着斯大林模式的指导,苏联经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层层封锁,在短时间内的高速发展的先例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典范。然而苏共二十大上对于斯大林的全盘批判以及波匈事件的爆发显现出了共产主义运动在国际上遭遇的危机。作为斯大林模式的追随者,毛泽东深受刺激。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的领袖,自然会把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作为第一要务。如何避免重蹈东欧国家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政党的覆辙,如何避免修正主义思潮在我国的出现和蔓延、如何树立起共产党的權威是毛泽东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思考的问题。党的执政地位问题既关乎党的存亡,也密切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状况。
四、结论
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晚年所做出的政策的调整,都是基于巩固统治、维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而展开的。然而事情的发展一步步走向极端,既有毛泽东忽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因素,又有林彪推动对毛泽东个人崇拜情绪高涨后,没有人敢于站出来指出并纠正错误的影响,最终使得阶级斗争的发展超过了其应有的限度。而毛泽东一直在追求的“快”字和“人”字由于超越了中国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作者简介:祁晗(1995-),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传》 作者:罗斯特里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制度分析[J],湘潭大学,胡明西,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