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尤其是“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的作用日益突出。通过建立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机制,有利于职业教育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全覆盖,在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同时,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本文从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两个维度对其协同发展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双高计划;专业群;产业群;协同发展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持续推进,新产业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催生各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与升级。如“十三五”期间,重庆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智能产业加速崛起,“芯屏器核网”产业架构逐渐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链持续完善,也使得社会生产对各类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教育部、财政部在2019 年4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培养大批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而形成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与产业结构高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这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提质增效、增值赋能的新思路和契机。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和大类划分等都还未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联动机制,仍然以政府政策指令为主要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与企业及行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并未建立完整的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完整链条,而对于区域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职业能力分解和专业能力培养相对滞后等。
究其原因,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职业院校在专业顶层设计时,因追求离散价值而缺乏各个主体之间利益契合与协同发展机制,以致专业建设方向与区域产业机构,尤其是新兴产业及产业群的人才需求产生较大偏差。因此,結合产业背景及发展趋势,调整专业分类、确立特色化发展道路,将成为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以及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助力区域产业升级优化的有效途径。作为“双高”建设的基础,如何建构专业群,使之适应并推动区域产业,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构建两者间长效的协同发展机制,则需要从职业教育以及产业发展两个维度共同探讨及研究。
一、协同发展思路
(一)确立专业群分类的理论依据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和类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内部专业群的建设是以服务于特定产业发展中产业链的某一具体活动为目标,以不同专业群体为群体的技术实践活动。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是对原有专业的再整合。这一发展模式有利于构建高职院校内部的职业共同体,有效对接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中的细分化发展特征,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同时,企业形成的产业发展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系列对应的岗位群,实现了产业与专业的双向互动和高度耦合。
(二)设计专业群分类框架
高等职业院校的外部,是由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构成的行动主体和供求结构;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则是由专业定位、课程教学、师资配备、学生就业等要素构成的行动主体和供求结构,二者相互耦合,形成了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的系列办学实践。"双高计划"入选的专业群体,是顺应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体现了为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服务的宗旨,同时也为高集中、高质量的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加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合理定位专业发展和分类发展,是推进高职院校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实践。为此,高职院校应根据所处地区产业市场的具体需求,建立起职业分类管理与开发机制,对与具体行业对接的相关专业进行分类管理。
(三)区域产业需求为出发点
专业群的设置应当避免贪多求全地对所有产业链进行全方位衔接的做法,而是需要遵循聚焦化、特色化的发展原则,集中精力锚定产业发展中与高职院校办学特点最为适配的岗位群,并明晰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分工,优化专业群结构,为行业产业需求提供针对性、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院校本身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才是专业群构建的现实基础,要避免忽略基础专业的强化与建设,一味地超前改进。专业群的建设要从提升专业质量入手,这样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具备扎实学科专业基础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建立动态质量评价机制
随着新兴产业革命的推进,高职院校开放性、融合性的特征日益突出,传统专业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已不能满足其特色化发展的长期需求,因此,需要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职业集群分类基础上的质量保障动态机制。特别地,一是基于职业集群路径分类设计,针对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侧重点和权重比值评价标准,以充分激发高职院校立足高职实际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活力。二是注重提高职业发展质量评估保障制度的效率和时效。根据质量评价反馈结果进行动态调整,更好地保证专业分类发展的有效性。三是重视专业人才素质评价保障实施过程中的规范问题。要遵循专业发展的学术规律,把握行业企业发展的趋势,培养专业特色人才的需要,在专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具体的实施方案,以保证专业发展过程的动态化和连续性,从而实现专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经济提质增效的良性互动。
二、结语
“双高”专业群建设,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和办学特色,也将对区域产业,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产生影响。如何跟踪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理清发展趋势,并与之协同发展,将是今后深入分析及全方位构建协同发展机制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德鑫,纪璇.“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构逻辑与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4):16-23.
[2]俞国,唐建,俞富坤.高职重点专业群与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研究——以扬州地区为例[J].职教论坛,2014(06):52-55.
作者简介
柳兴国(1981—),男,甘肃金昌人,副教授/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双高计划;专业群;产业群;协同发展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持续推进,新产业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催生各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与升级。如“十三五”期间,重庆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智能产业加速崛起,“芯屏器核网”产业架构逐渐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链持续完善,也使得社会生产对各类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教育部、财政部在2019 年4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培养大批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而形成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与产业结构高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这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提质增效、增值赋能的新思路和契机。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和大类划分等都还未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联动机制,仍然以政府政策指令为主要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与企业及行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并未建立完整的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完整链条,而对于区域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职业能力分解和专业能力培养相对滞后等。
究其原因,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职业院校在专业顶层设计时,因追求离散价值而缺乏各个主体之间利益契合与协同发展机制,以致专业建设方向与区域产业机构,尤其是新兴产业及产业群的人才需求产生较大偏差。因此,結合产业背景及发展趋势,调整专业分类、确立特色化发展道路,将成为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以及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助力区域产业升级优化的有效途径。作为“双高”建设的基础,如何建构专业群,使之适应并推动区域产业,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构建两者间长效的协同发展机制,则需要从职业教育以及产业发展两个维度共同探讨及研究。
一、协同发展思路
(一)确立专业群分类的理论依据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和类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内部专业群的建设是以服务于特定产业发展中产业链的某一具体活动为目标,以不同专业群体为群体的技术实践活动。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是对原有专业的再整合。这一发展模式有利于构建高职院校内部的职业共同体,有效对接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中的细分化发展特征,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同时,企业形成的产业发展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系列对应的岗位群,实现了产业与专业的双向互动和高度耦合。
(二)设计专业群分类框架
高等职业院校的外部,是由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构成的行动主体和供求结构;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则是由专业定位、课程教学、师资配备、学生就业等要素构成的行动主体和供求结构,二者相互耦合,形成了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的系列办学实践。"双高计划"入选的专业群体,是顺应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体现了为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服务的宗旨,同时也为高集中、高质量的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加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合理定位专业发展和分类发展,是推进高职院校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实践。为此,高职院校应根据所处地区产业市场的具体需求,建立起职业分类管理与开发机制,对与具体行业对接的相关专业进行分类管理。
(三)区域产业需求为出发点
专业群的设置应当避免贪多求全地对所有产业链进行全方位衔接的做法,而是需要遵循聚焦化、特色化的发展原则,集中精力锚定产业发展中与高职院校办学特点最为适配的岗位群,并明晰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分工,优化专业群结构,为行业产业需求提供针对性、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院校本身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才是专业群构建的现实基础,要避免忽略基础专业的强化与建设,一味地超前改进。专业群的建设要从提升专业质量入手,这样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具备扎实学科专业基础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建立动态质量评价机制
随着新兴产业革命的推进,高职院校开放性、融合性的特征日益突出,传统专业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已不能满足其特色化发展的长期需求,因此,需要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职业集群分类基础上的质量保障动态机制。特别地,一是基于职业集群路径分类设计,针对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侧重点和权重比值评价标准,以充分激发高职院校立足高职实际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活力。二是注重提高职业发展质量评估保障制度的效率和时效。根据质量评价反馈结果进行动态调整,更好地保证专业分类发展的有效性。三是重视专业人才素质评价保障实施过程中的规范问题。要遵循专业发展的学术规律,把握行业企业发展的趋势,培养专业特色人才的需要,在专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具体的实施方案,以保证专业发展过程的动态化和连续性,从而实现专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经济提质增效的良性互动。
二、结语
“双高”专业群建设,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和办学特色,也将对区域产业,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产生影响。如何跟踪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理清发展趋势,并与之协同发展,将是今后深入分析及全方位构建协同发展机制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德鑫,纪璇.“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构逻辑与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4):16-23.
[2]俞国,唐建,俞富坤.高职重点专业群与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研究——以扬州地区为例[J].职教论坛,2014(06):52-55.
作者简介
柳兴国(1981—),男,甘肃金昌人,副教授/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