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一战略赋予了成渝两地新的重要使命,将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其中,就科技工作而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然是重庆“十四五”科技工作的核心内容。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其本质就是要构建“创新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要让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要素不断激活、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活力不断迸发,通过创新催生发展动能,通过创新驱动重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深根固柢,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围绕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面广、影响周期长的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布局,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必将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一是信息技术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并衍生出更多新的产业形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生物医药健康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对自身认识不断深入,对健康生活不懈追求,生物医药健康技术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催生大健康产业迅速崛起,推动医药健康领域进一步活跃和突破。
三是微纳制造领域。微纳制造是指尺度为毫米、微米和纳米量级的零件,以及由这些零件构成的部件或系统的设计、加工、组装、集成与应用的技术。近年来,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种功能元件集成度越来越高,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功能微纳系統等,成为仪器、设备的基本单元。半导体制造的光刻,纳米压印、刻划以及原子操纵等微纳制造,已然成为新制造的基础支撑技术,将对制造业的升级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要提升重庆科技创新能力,就要加快补齐创新短板,从源头入手,从布局抓起。
揽才聚智,凝聚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既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又是难点。
凝聚创新人才队伍,需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尊重人才的风气,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整合各种人才政策,从事业、生活等方面形成配套支撑,让人才安居乐业、潜心致研。同时,应尽快制定相应的人才规划,针对不同层级人才的不同诉求,制定引才育才举措。充分发挥重庆物价低廉、环境优美、生活优越的优势,扬我所长,揽才聚智。
此外,人才发展应与创新链培育深度嵌入,要着力构建以创新创业环境优势、城市宜业宜居优势、生活成本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国际人才高地,通过人才结构调整和人才层次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能级。
相生相融,引导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构建“创新生态圈”,尚需营造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大变革,也为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再造重塑带来新机遇。因此,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须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生态体系。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有高水准专业化的成果转移转化中介服务机构,要搭建多层次投融资平台,形成规划发展与科技布局相对应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加强科学家与企业家的交流,探讨成果转移转化规律,形成有针对性的举措,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形成科技和产业共同繁荣的局面。进一步推动科技攻关重点与主导产业需求相匹配,大力培育以新技术为引领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加大新兴技术的应用和培育。
春风化雨,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创新动力
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我们需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致研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使科学精神深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力量和强大持久的创新动力,不断推动创新发展。
当然,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不能只局限于科技范畴,还应该加快建设从研发到产业化,进而形成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创新体系,既与国内外创新要素结合,又与重庆产业和社会融合,使之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促进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院长)
其中,就科技工作而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然是重庆“十四五”科技工作的核心内容。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其本质就是要构建“创新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要让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要素不断激活、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活力不断迸发,通过创新催生发展动能,通过创新驱动重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深根固柢,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围绕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面广、影响周期长的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布局,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必将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一是信息技术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并衍生出更多新的产业形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生物医药健康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对自身认识不断深入,对健康生活不懈追求,生物医药健康技术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催生大健康产业迅速崛起,推动医药健康领域进一步活跃和突破。
三是微纳制造领域。微纳制造是指尺度为毫米、微米和纳米量级的零件,以及由这些零件构成的部件或系统的设计、加工、组装、集成与应用的技术。近年来,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种功能元件集成度越来越高,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功能微纳系統等,成为仪器、设备的基本单元。半导体制造的光刻,纳米压印、刻划以及原子操纵等微纳制造,已然成为新制造的基础支撑技术,将对制造业的升级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要提升重庆科技创新能力,就要加快补齐创新短板,从源头入手,从布局抓起。
揽才聚智,凝聚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既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又是难点。
凝聚创新人才队伍,需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尊重人才的风气,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整合各种人才政策,从事业、生活等方面形成配套支撑,让人才安居乐业、潜心致研。同时,应尽快制定相应的人才规划,针对不同层级人才的不同诉求,制定引才育才举措。充分发挥重庆物价低廉、环境优美、生活优越的优势,扬我所长,揽才聚智。
此外,人才发展应与创新链培育深度嵌入,要着力构建以创新创业环境优势、城市宜业宜居优势、生活成本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国际人才高地,通过人才结构调整和人才层次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能级。
相生相融,引导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构建“创新生态圈”,尚需营造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大变革,也为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再造重塑带来新机遇。因此,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须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生态体系。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有高水准专业化的成果转移转化中介服务机构,要搭建多层次投融资平台,形成规划发展与科技布局相对应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加强科学家与企业家的交流,探讨成果转移转化规律,形成有针对性的举措,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形成科技和产业共同繁荣的局面。进一步推动科技攻关重点与主导产业需求相匹配,大力培育以新技术为引领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加大新兴技术的应用和培育。
春风化雨,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创新动力
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我们需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致研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使科学精神深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力量和强大持久的创新动力,不断推动创新发展。
当然,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不能只局限于科技范畴,还应该加快建设从研发到产业化,进而形成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创新体系,既与国内外创新要素结合,又与重庆产业和社会融合,使之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促进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