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的气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ael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方碧,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教师。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主要作用有如下三种:①表示停顿;②表示语气;③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文言文最本初的面貌是没有标点的,标点是由后人为方便阅读而点校的。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平时,我们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在于能通过熟读,“因声求气,涵泳诗韵”,培养文言文语感。文言文的标点,带着点校者对该作品的理解,自带“文字气质”,也需好好揣摩,去努力追寻点校者点校背后的意图。揣摩标点,是和点校者的对话,同时也是在和文本、作者的对话。文言文教学中,离不开在“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上着眼,我们常说“一字立骨”,其实一个标点有时候也能够支撑起整篇课文的骨架,从标点上着眼,另辟蹊径,可能也会发现文言文的另外一番世界。
   一、析人物:适当点校,或有点睛之用
   肖培东老师说,语文教学就像《桃花源记》中所写的那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要沿着语言文字行走,寻见水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找到山口(突破口),如此才能让学生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感(理解文章,有获得感)。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找到水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找到山口(突破口),俭省、凝练、最经济地抵达。”[1]受此启发,教学《鸿门宴》,我将主教学目标定为鉴赏两个人物:刘邦和项羽。通过赏析文本中人物的对话、行为举止这些“桥梁”也能抵达人物形象鉴赏这个终点,往常教学中,我们会在“为之奈何”上做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去体会刘邦的老谋深算和善于用人,但是需要拐上一个弯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终点。
   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最俭省、凝练、经济地到达,我将途径定在了品读几处標点上。
   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②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对于第①处,“沛公大惊”和“曰”之间有一个逗号,如果不加这个逗号,在语法而言,完全说得通。逗号表示停顿,显示沛公在听说项羽要来攻打自己之后的惊慌失措,但是如果没有加上逗号的话,“为之奈何”是脱口而出的,虽然显示了刘邦的极度惊慌,但却显得刘邦寡谋少智,关键时刻除了惊慌失措、到处慌乱地问臣子外,似乎已经失去了思考的理智。而这个逗号的传神之处就在于刘邦听说这件事,在吃惊之余,还能够停下来思考当时面临的种种情况,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抖出“为之奈何”,显示刘邦的城府,一个在惊骇之余,仍然拈须沉吟的刘邦跃然纸上。在张良给他陈述利弊之后,沛公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军事实力上和项羽远不可匹敌,因此第②处显示,沛公的反映是“默然”,在“默然”也有一个逗号,显示沛公沉默了一段时间,依旧没有任何计划,先肯定张良说得有理,但是自己也实在没有办法“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这一来是表示自己是真没有办法,兵力比较,相差悬殊,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见张良没有慌张神情,他也听听他的意见,这也显示了刘邦虚心纳谏的一面,让部下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二来也是给在慌张情态下的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张良详陈自己和项伯的关系,项伯进帐后,刘邦以兄事之,“奉卮酒为寿”,与他约为婚姻,一系列的动作都显示出刘邦的“高情商”。两个逗号,传达出了刘邦人之常情的慌张,却又能找到余地让自己下台,又能将自己的疑惑和焦虑交由属下出主意想办法,也间接传递出了他的老谋深算和狡猾的一面。这些细节的处理,也让我们能感受到他最后能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再看项羽,③④两处,一处点上了标点,一个未点上标点。先看第③处,这里点校者没有点上标点,给人感觉当时项羽几乎是脱口而出说出这样的话。考虑到当时的情景,樊哙直接闯进帐内,按理来说,面对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场景,作为一方霸主应该有自己的骄矜,首先是斥责周围人的失责,并且面对眼前这个目眦尽裂、血脉喷张的闯帐者,一般人首先都是惊、愣,但是项羽直接做了一个“按剑而跽”的动作,脱口而出,足见相较于霸主身份,项羽更像一个性情耿直坦率的英雄。但这却也无意间透露出项羽的城府不深,为后文刘邦的逃离设下伏笔。
   再看第④处,“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项羽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在赏赐樊哙生猪腿后,面对如此英豪之人,内心生起惺惺相惜之情,想再赏给他酒喝。樊哙借机说自己死都不怕,一杯酒算得了什么,又数落了项羽一顿,说刘邦入咸阳,“封闭宫室,还军霸上”是为了等项羽来,但项羽却要杀了刘邦,乃为亡秦的接续。项羽在被一顿数落之后,竟然沉默不语,没办法应答,第②处刘邦也曾无法作答,张良却出了计谋。而项羽在沉默良久之后,内心沾沾自喜,觉得甚为有理,连刘邦的粗豪的大将也说自己将是君王霸主,这逗号中隐含着的是窃喜,却也反映出了项羽的妇人之仁和城府不深,这也给刘邦逃走留下了可乘之机。
   虽然一个小小的标点,只是起着断句的作用,但不同的句读会有不同的感觉,加与不加,都会产生虽无文字却胜有文字之感。领会句读的神妙之处,课堂慢慢也就会从机械走向融合,将培养真实的言语实践能力扎实地落到实处。
   二、定基调:标点立文骨,触发思辨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我们落实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文言文阅读古朴典雅,思辨性阅读抽象理性,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是令人头疼的话题,但新课标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1/2”。我们以《短歌行》为例,看看是如何通过点校来达到思辨的效果。
   对于曹操的《短歌行》情感基调,历来有争议,有说高昂,有说低回,也有说先低回后高昂。查阅文献可知,大部分学者支持该诗的起调低回,诗歌起首处便是悲伤萦绕,“忧”字立骨,从忧伤中概括出诗人多层次的悲伤:“庸人之忧、常人之忧、诗人之忧、政治家之忧、伟人之忧。”[2]学生的思维受单向度思维引领,亦深以为然,觉得该首诗歌是在讲述诗人内心层次多维度的忧伤。《短歌行》流传千年,必不是曹操抒发内心多层次的伤感所致,那隐藏在这背后的因素除此外还有哪些?在诗歌起调处的开头,我们发现了一些端倪。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起调处,是一个感叹号,意味着起调高昂而非低沉。“人生几何”首先在句式上属于问句,按照常理来说,此处应该标上问号,表示疑问,但人教版教材必修二选入的《短歌行》和统编版新教材上册选入的《短歌行》均在“人生几何”后标注了感叹号,这个标点成了撬开诗歌坚硬外壳的杠杆。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起调一个问号,一个叹号,但传达出的曹操形象却有很大差别。第(1)中,问句开篇,起调忧伤灌注,低回徘徊,曹操感叹人生苦短,岁月不待人,这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文人诗中经常出现的感慨,尤以《古诗十九首》中所抒发的心灵的幻灭与沉沦、觉醒与痛苦最具代表性。但作为一代枭雄,位及帝王的曹操内心的傲气和自负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展露无遗,“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再看当时的情境——“对酒当歌”,饮着酒听着歌,宴会上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周边觥筹交错,自己的霸业也在扩张,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曹丕语)盛宴总有散场的时候,由盛宴的结束自然联想到自身虽然如今版图扩张,事业如日中天,但年岁已高,寿命终究有一定限度,由乐而悲,一代霸主难免生出时不我与的忧伤。魏晋风骨“梗概而多气,志深而笔长”(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而这种由乐转悲,之前乐到极点,忽然又悲伤到极点,这中间“差值”产生的“势能”所带来的张力,恰恰是由这个叹号带出的。
   一个叹号,传达出的“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霸气,即使自己的确年岁日高,忧伤当前,乐极生悲,但骨子里爆发出的却是帝王豪情,和我们在史书中看到的曹操形象一致。如果“人生几何”后带着的是问号,骨力偏弱,所呈现的形象较为扁狭。如果再关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后面的句号,我们就更容易发现点校者的別有用心。句号的使用使得该句在情绪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平缓,而这平缓后隐藏的是和前面“对酒当歌”中这种绝对乐的比较,“人生几何”后的叹号可以衬托这种至乐,而“去日苦多”后的句号也是可以将情绪降到了极点,一乐一悲间,意脉的流动和转化完成了。在低回徘徊中,也是在为后面对人才的思念而积蓄力量。
   三、情感抓手:两个主体的交错相应
   《〈指南录〉后序》是苏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该文是文天祥为其文集《指南录》写就的序言。序言讲述了元军进逼南宋首都临安,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扣押,后乘间隙逃归,全文意气勤勤恳恳,拳拳报国之心满溢纸面,讲述自己逃归途中面临的九死一生的境地和逃归后自己复杂的心境。全文在叙述中兼具抒情、议论,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精神,体会其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兼难点。
   文章的第五段讲述自己在逃难的过程中面临的死亡境地: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在教学中,该段第二句中二十余个“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如何能引导学生利用一双锐利的眼睛切开语言坚硬的外壳,尝到“包裹”在语言中甜美的思维“果浆”是这堂课要解决的要点。如果仅从语言的表面入手,逐词逐句分析文天祥面临的这二十余种死的境地,唤醒学生内心的感动的确是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围绕“死”这个字眼确实能直观呈现文天祥所面临的种种紧急局面,但教学中仅仅围绕着“死”进行展开,还仅仅只是滑行于文章的表面,课堂机械僵硬,并未完全切开语言的外衣,看到文章写作时椎心泣血、心有余悸的文天祥。
   这二十余处“死”,几乎每一处都可以看出文天祥所面临的危险境地,但在点句读的时候,点校者为什么在每一处“死”的后面,点上分号,分号表示的意思是短暂的停顿。点上句号,表示句子的结束,这二十多处“死”点上句号确实不如点上分号来得好,这二十多处“死”恰像一层又一层的波浪在向我们奔来,语气上的延绵难断,更显示出当时文天祥面临情况的紧急,以及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头脑中种种死亡场面如同潮水一样汹涌涌入,难以排遣,面临种种死亡场景的“那时”文天祥面临情况的危急和作为写作主体的“这时”文天祥至此仍然心有余悸,便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令人不得不掬一把心酸的眼泪。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后面使用的标点符号为句号,这个点也值得我们关注。正常情况下,该处应该是使用感叹号,但点校者却点上了一个句号。揣摩点校者的意图,我们不难发现该处句号背后的宽广世界:逃难时面临九死一生的情况,面临每一处足以致死的场景,当时的种种慌乱迷惘,无不是立刻浮现在眼前,难以抹去。现在回想起,往事如众多镜头一般纷纷纭纭、争先恐后出现在眼前,文脉上的延绵不断,是现在作为写作主体的“现时”“我”心有余悸的延续。而当时情况之危急,放到现在已经是不敢再去想了。因此从该处的句号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主体相互交错:一个是面临紧急情况、“死生,昼夜事也”的在外逃亡落魄的文天祥,一个是逃脱险境,写作这篇仍然心有余悸的文天祥,两个主体相互交错,使得文章更具有一种感人力量,为逃难时的艰辛而掬一把清泪,为写作时文天祥的不忍回想而唏嘘怅惘。“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后面句号圈定,我们也可想而知,文天祥究竟用了多大的笔力和勇气再提笔写下后面二十余处的“死”。“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拳拳爱国之心,令人感动唏嘘。
   基于情境的文言文标点符号的点校,是对文章字面意义的有力补充,有助于我们还原文章背后作者的情感,追寻写作时作者的心灵轨迹。除在文章的“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下功夫外,关注文章的“标点点校处”,亦是向文言文深处漫溯的一处有力凭借。
   注释:
   [1]肖培东.《桃花源记》仿佛在教我们上课[J].语文学习,2013(7-8):111.
   [2]罗孝辉.《〈短歌行〉中“忧”的多维逐级透视》[J].语文月刊,2019(2).
其他文献
收藏是古代文人雅士的重要生活趣味,既反映了他们广博的学识体系,又彰显了个人独特的文化魅力。在现代知识分子中,郭沫若虽然算不上是一个收藏家,他的收藏物品,并不如鲁迅对版画和刻本收藏的专而精,也不如徐悲鸿对绘画作品收藏的多而广,但就他的收藏物品的动机和种类来讲,更具有生活气息和独特个性,收藏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还原一个真实的,具有丰富情趣追求的晚年郭沫若同样必不可少。  /壹/  郭沫若的收藏活动主要集
博览群书编辑部:  最近,《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并宣布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上的论文。撤稿事件几乎瞬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将韩春雨团队再次抛入舆论的漩涡。但我认为,用简单的是非判断已不能概括这一事件,其背后所折射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科技评价导向问题才更值得我们深思。期刊撤稿不是关键问题,影响因子也非决定因素,学术自信才是解决之道。  撤稿与否
为自己的小说画插图,是一种另类的爱好,画的也是一种另类的画。  作家写人物时,这人物的音容笑貌先是清清楚楚在自己心里,然后用笔把他写出来。可是,作家能把人物活脱脱写出来就行了,干嘛还要再画出来呢?给小说画插图是画家的事呀。为什么有的作家喜欢干这种事?比方雨果、萨克雷、马雅可夫斯基等等。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作家擅长画画;会画画的人,总是情不自禁把自己脑袋里的形象画出来。你看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手稿上,不是
对文体味道最为挑剔者之一  近几年,我简直就是在喋喋不休地强调“要重视杂文的艺术形式”,因为我觉得杂文发展到现在,形式上再不思进取有所突破,可能会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前景逐渐暗淡直至衰败。这并非故作惊人之语,因为任何事物都必须时刻展示自己存在的充足理由。人们常常说,杂文主要是思想要新锐啊,要深刻啊等。这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反过来问一句:什么文体要求思想要陈旧、要迟钝、要肤浅呢?好像没有。
2015年上半年,我的书依然读得杂乱无章。本来,我还可以继续杂乱下去,但从6月14日那天开始,一切全乱套了。  那天下午,我读的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著,曹大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这本书早些年已经买到,也听人不时提起过,但我却一直没有找到读它的时间。当我又一次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听到一位老师说起这本书时,我觉得该找出来读一读了。那天我又打开这本书。我之前已
近两年,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立秋的文学创作进入了豐收期。长篇小说《渝水两岸》(百花文艺出版社,与杨瑞峰合作)率先问世;中篇小说《远行的火》在《鸭绿江》2016年第9期发头条,接着又在《北京文学》2016年第11期发表了短篇小说《保家仙儿》。长、中、短篇均有斩获,一时间令人刮目相看。《渝水两岸》写的是所谓“工业题材”,属于国有企业改革大题材,在网络文学大行其道,古代宫廷穿越题材抢夺眼球,悬疑魔幻
任继愈先生是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创会理事长,从1978年学会成立一直到2009年逝世,可以说毕生都在坚持不懈地推进科学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事业。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无神论学会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无神论学会从1978年创建,集中于中国历史上的无神论资料的搜集和研究,中途经历曲折停止活动(1986-1996),1997年重建,并且厘清“人体特异功能”泛滥轨迹和深层根源,反对“法轮功”邪教,
对待传统文化有两种态度,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中提出“照着讲”和“接着讲”。“照着讲”,就是固本溯源,把握本质,依据古代圣贤的本初意蕴,实现真实性把握和传承;“接着讲”就是在把握经典本蕴的前提下,直面时代问题,回应时代呼声,这样才能接地气、有人气。本文拟从“接着讲”的角度探讨君子文化的时代性转化。  能够实现君子文化时代性转化的原因,一是时代的要求。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是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匮乏的
今年七月廿七我从西雅图登机回北京探望90岁的母亲。到京时已是廿八的晚上。出了机场,北京湿度、温度皆高的空气“热情地拥抱”了我,使我想起四十年前的那个晚上。1976年的七月廿七,北京的天气也是这么湿热。那时母亲干校结束后下放到湖北十堰市的二汽,把姐姐也迁到了那里。父亲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待遇却已有所改善。“文革”初起时我们一家五口无奈中迁出北师大宽敞明亮且还算现代化的教授宿舍,搬到贫民聚居的德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写诗和诵诗成为当时十分普遍的社会风气。无论是帝王将相、地方官员,或是普通的书生、商人,甚至和尚、道士等各种身份的人,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都热情地从事诗歌创作。那时候,印刷术还没有广泛应用,诗歌主要不是通过印刷品来传播,而是在宴会和酒席上咏唱,在亲戚朋友间传抄,或者题写在学校、寺庙、旅馆、车船、岩石、树叶等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自豪地说:“从长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