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方碧,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教师。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主要作用有如下三种:①表示停顿;②表示语气;③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文言文最本初的面貌是没有标点的,标点是由后人为方便阅读而点校的。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平时,我们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在于能通过熟读,“因声求气,涵泳诗韵”,培养文言文语感。文言文的标点,带着点校者对该作品的理解,自带“文字气质”,也需好好揣摩,去努力追寻点校者点校背后的意图。揣摩标点,是和点校者的对话,同时也是在和文本、作者的对话。文言文教学中,离不开在“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上着眼,我们常说“一字立骨”,其实一个标点有时候也能够支撑起整篇课文的骨架,从标点上着眼,另辟蹊径,可能也会发现文言文的另外一番世界。
一、析人物:适当点校,或有点睛之用
肖培东老师说,语文教学就像《桃花源记》中所写的那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要沿着语言文字行走,寻见水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找到山口(突破口),如此才能让学生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感(理解文章,有获得感)。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找到水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找到山口(突破口),俭省、凝练、最经济地抵达。”[1]受此启发,教学《鸿门宴》,我将主教学目标定为鉴赏两个人物:刘邦和项羽。通过赏析文本中人物的对话、行为举止这些“桥梁”也能抵达人物形象鉴赏这个终点,往常教学中,我们会在“为之奈何”上做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去体会刘邦的老谋深算和善于用人,但是需要拐上一个弯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终点。
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最俭省、凝练、经济地到达,我将途径定在了品读几处標点上。
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②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对于第①处,“沛公大惊”和“曰”之间有一个逗号,如果不加这个逗号,在语法而言,完全说得通。逗号表示停顿,显示沛公在听说项羽要来攻打自己之后的惊慌失措,但是如果没有加上逗号的话,“为之奈何”是脱口而出的,虽然显示了刘邦的极度惊慌,但却显得刘邦寡谋少智,关键时刻除了惊慌失措、到处慌乱地问臣子外,似乎已经失去了思考的理智。而这个逗号的传神之处就在于刘邦听说这件事,在吃惊之余,还能够停下来思考当时面临的种种情况,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抖出“为之奈何”,显示刘邦的城府,一个在惊骇之余,仍然拈须沉吟的刘邦跃然纸上。在张良给他陈述利弊之后,沛公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军事实力上和项羽远不可匹敌,因此第②处显示,沛公的反映是“默然”,在“默然”也有一个逗号,显示沛公沉默了一段时间,依旧没有任何计划,先肯定张良说得有理,但是自己也实在没有办法“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这一来是表示自己是真没有办法,兵力比较,相差悬殊,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见张良没有慌张神情,他也听听他的意见,这也显示了刘邦虚心纳谏的一面,让部下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二来也是给在慌张情态下的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张良详陈自己和项伯的关系,项伯进帐后,刘邦以兄事之,“奉卮酒为寿”,与他约为婚姻,一系列的动作都显示出刘邦的“高情商”。两个逗号,传达出了刘邦人之常情的慌张,却又能找到余地让自己下台,又能将自己的疑惑和焦虑交由属下出主意想办法,也间接传递出了他的老谋深算和狡猾的一面。这些细节的处理,也让我们能感受到他最后能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再看项羽,③④两处,一处点上了标点,一个未点上标点。先看第③处,这里点校者没有点上标点,给人感觉当时项羽几乎是脱口而出说出这样的话。考虑到当时的情景,樊哙直接闯进帐内,按理来说,面对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场景,作为一方霸主应该有自己的骄矜,首先是斥责周围人的失责,并且面对眼前这个目眦尽裂、血脉喷张的闯帐者,一般人首先都是惊、愣,但是项羽直接做了一个“按剑而跽”的动作,脱口而出,足见相较于霸主身份,项羽更像一个性情耿直坦率的英雄。但这却也无意间透露出项羽的城府不深,为后文刘邦的逃离设下伏笔。
再看第④处,“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项羽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在赏赐樊哙生猪腿后,面对如此英豪之人,内心生起惺惺相惜之情,想再赏给他酒喝。樊哙借机说自己死都不怕,一杯酒算得了什么,又数落了项羽一顿,说刘邦入咸阳,“封闭宫室,还军霸上”是为了等项羽来,但项羽却要杀了刘邦,乃为亡秦的接续。项羽在被一顿数落之后,竟然沉默不语,没办法应答,第②处刘邦也曾无法作答,张良却出了计谋。而项羽在沉默良久之后,内心沾沾自喜,觉得甚为有理,连刘邦的粗豪的大将也说自己将是君王霸主,这逗号中隐含着的是窃喜,却也反映出了项羽的妇人之仁和城府不深,这也给刘邦逃走留下了可乘之机。
虽然一个小小的标点,只是起着断句的作用,但不同的句读会有不同的感觉,加与不加,都会产生虽无文字却胜有文字之感。领会句读的神妙之处,课堂慢慢也就会从机械走向融合,将培养真实的言语实践能力扎实地落到实处。
二、定基调:标点立文骨,触发思辨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我们落实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文言文阅读古朴典雅,思辨性阅读抽象理性,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是令人头疼的话题,但新课标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1/2”。我们以《短歌行》为例,看看是如何通过点校来达到思辨的效果。
对于曹操的《短歌行》情感基调,历来有争议,有说高昂,有说低回,也有说先低回后高昂。查阅文献可知,大部分学者支持该诗的起调低回,诗歌起首处便是悲伤萦绕,“忧”字立骨,从忧伤中概括出诗人多层次的悲伤:“庸人之忧、常人之忧、诗人之忧、政治家之忧、伟人之忧。”[2]学生的思维受单向度思维引领,亦深以为然,觉得该首诗歌是在讲述诗人内心层次多维度的忧伤。《短歌行》流传千年,必不是曹操抒发内心多层次的伤感所致,那隐藏在这背后的因素除此外还有哪些?在诗歌起调处的开头,我们发现了一些端倪。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起调处,是一个感叹号,意味着起调高昂而非低沉。“人生几何”首先在句式上属于问句,按照常理来说,此处应该标上问号,表示疑问,但人教版教材必修二选入的《短歌行》和统编版新教材上册选入的《短歌行》均在“人生几何”后标注了感叹号,这个标点成了撬开诗歌坚硬外壳的杠杆。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起调一个问号,一个叹号,但传达出的曹操形象却有很大差别。第(1)中,问句开篇,起调忧伤灌注,低回徘徊,曹操感叹人生苦短,岁月不待人,这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文人诗中经常出现的感慨,尤以《古诗十九首》中所抒发的心灵的幻灭与沉沦、觉醒与痛苦最具代表性。但作为一代枭雄,位及帝王的曹操内心的傲气和自负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展露无遗,“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再看当时的情境——“对酒当歌”,饮着酒听着歌,宴会上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周边觥筹交错,自己的霸业也在扩张,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曹丕语)盛宴总有散场的时候,由盛宴的结束自然联想到自身虽然如今版图扩张,事业如日中天,但年岁已高,寿命终究有一定限度,由乐而悲,一代霸主难免生出时不我与的忧伤。魏晋风骨“梗概而多气,志深而笔长”(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而这种由乐转悲,之前乐到极点,忽然又悲伤到极点,这中间“差值”产生的“势能”所带来的张力,恰恰是由这个叹号带出的。
一个叹号,传达出的“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霸气,即使自己的确年岁日高,忧伤当前,乐极生悲,但骨子里爆发出的却是帝王豪情,和我们在史书中看到的曹操形象一致。如果“人生几何”后带着的是问号,骨力偏弱,所呈现的形象较为扁狭。如果再关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后面的句号,我们就更容易发现点校者的別有用心。句号的使用使得该句在情绪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平缓,而这平缓后隐藏的是和前面“对酒当歌”中这种绝对乐的比较,“人生几何”后的叹号可以衬托这种至乐,而“去日苦多”后的句号也是可以将情绪降到了极点,一乐一悲间,意脉的流动和转化完成了。在低回徘徊中,也是在为后面对人才的思念而积蓄力量。
三、情感抓手:两个主体的交错相应
《〈指南录〉后序》是苏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该文是文天祥为其文集《指南录》写就的序言。序言讲述了元军进逼南宋首都临安,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扣押,后乘间隙逃归,全文意气勤勤恳恳,拳拳报国之心满溢纸面,讲述自己逃归途中面临的九死一生的境地和逃归后自己复杂的心境。全文在叙述中兼具抒情、议论,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精神,体会其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兼难点。
文章的第五段讲述自己在逃难的过程中面临的死亡境地: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在教学中,该段第二句中二十余个“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如何能引导学生利用一双锐利的眼睛切开语言坚硬的外壳,尝到“包裹”在语言中甜美的思维“果浆”是这堂课要解决的要点。如果仅从语言的表面入手,逐词逐句分析文天祥面临的这二十余种死的境地,唤醒学生内心的感动的确是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围绕“死”这个字眼确实能直观呈现文天祥所面临的种种紧急局面,但教学中仅仅围绕着“死”进行展开,还仅仅只是滑行于文章的表面,课堂机械僵硬,并未完全切开语言的外衣,看到文章写作时椎心泣血、心有余悸的文天祥。
这二十余处“死”,几乎每一处都可以看出文天祥所面临的危险境地,但在点句读的时候,点校者为什么在每一处“死”的后面,点上分号,分号表示的意思是短暂的停顿。点上句号,表示句子的结束,这二十多处“死”点上句号确实不如点上分号来得好,这二十多处“死”恰像一层又一层的波浪在向我们奔来,语气上的延绵难断,更显示出当时文天祥面临情况的紧急,以及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头脑中种种死亡场面如同潮水一样汹涌涌入,难以排遣,面临种种死亡场景的“那时”文天祥面临情况的危急和作为写作主体的“这时”文天祥至此仍然心有余悸,便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令人不得不掬一把心酸的眼泪。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后面使用的标点符号为句号,这个点也值得我们关注。正常情况下,该处应该是使用感叹号,但点校者却点上了一个句号。揣摩点校者的意图,我们不难发现该处句号背后的宽广世界:逃难时面临九死一生的情况,面临每一处足以致死的场景,当时的种种慌乱迷惘,无不是立刻浮现在眼前,难以抹去。现在回想起,往事如众多镜头一般纷纷纭纭、争先恐后出现在眼前,文脉上的延绵不断,是现在作为写作主体的“现时”“我”心有余悸的延续。而当时情况之危急,放到现在已经是不敢再去想了。因此从该处的句号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主体相互交错:一个是面临紧急情况、“死生,昼夜事也”的在外逃亡落魄的文天祥,一个是逃脱险境,写作这篇仍然心有余悸的文天祥,两个主体相互交错,使得文章更具有一种感人力量,为逃难时的艰辛而掬一把清泪,为写作时文天祥的不忍回想而唏嘘怅惘。“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后面句号圈定,我们也可想而知,文天祥究竟用了多大的笔力和勇气再提笔写下后面二十余处的“死”。“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拳拳爱国之心,令人感动唏嘘。
基于情境的文言文标点符号的点校,是对文章字面意义的有力补充,有助于我们还原文章背后作者的情感,追寻写作时作者的心灵轨迹。除在文章的“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下功夫外,关注文章的“标点点校处”,亦是向文言文深处漫溯的一处有力凭借。
注释:
[1]肖培东.《桃花源记》仿佛在教我们上课[J].语文学习,2013(7-8):111.
[2]罗孝辉.《〈短歌行〉中“忧”的多维逐级透视》[J].语文月刊,2019(2).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主要作用有如下三种:①表示停顿;②表示语气;③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文言文最本初的面貌是没有标点的,标点是由后人为方便阅读而点校的。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平时,我们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在于能通过熟读,“因声求气,涵泳诗韵”,培养文言文语感。文言文的标点,带着点校者对该作品的理解,自带“文字气质”,也需好好揣摩,去努力追寻点校者点校背后的意图。揣摩标点,是和点校者的对话,同时也是在和文本、作者的对话。文言文教学中,离不开在“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上着眼,我们常说“一字立骨”,其实一个标点有时候也能够支撑起整篇课文的骨架,从标点上着眼,另辟蹊径,可能也会发现文言文的另外一番世界。
一、析人物:适当点校,或有点睛之用
肖培东老师说,语文教学就像《桃花源记》中所写的那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要沿着语言文字行走,寻见水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找到山口(突破口),如此才能让学生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感(理解文章,有获得感)。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找到水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找到山口(突破口),俭省、凝练、最经济地抵达。”[1]受此启发,教学《鸿门宴》,我将主教学目标定为鉴赏两个人物:刘邦和项羽。通过赏析文本中人物的对话、行为举止这些“桥梁”也能抵达人物形象鉴赏这个终点,往常教学中,我们会在“为之奈何”上做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去体会刘邦的老谋深算和善于用人,但是需要拐上一个弯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终点。
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最俭省、凝练、经济地到达,我将途径定在了品读几处標点上。
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②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对于第①处,“沛公大惊”和“曰”之间有一个逗号,如果不加这个逗号,在语法而言,完全说得通。逗号表示停顿,显示沛公在听说项羽要来攻打自己之后的惊慌失措,但是如果没有加上逗号的话,“为之奈何”是脱口而出的,虽然显示了刘邦的极度惊慌,但却显得刘邦寡谋少智,关键时刻除了惊慌失措、到处慌乱地问臣子外,似乎已经失去了思考的理智。而这个逗号的传神之处就在于刘邦听说这件事,在吃惊之余,还能够停下来思考当时面临的种种情况,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抖出“为之奈何”,显示刘邦的城府,一个在惊骇之余,仍然拈须沉吟的刘邦跃然纸上。在张良给他陈述利弊之后,沛公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军事实力上和项羽远不可匹敌,因此第②处显示,沛公的反映是“默然”,在“默然”也有一个逗号,显示沛公沉默了一段时间,依旧没有任何计划,先肯定张良说得有理,但是自己也实在没有办法“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这一来是表示自己是真没有办法,兵力比较,相差悬殊,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见张良没有慌张神情,他也听听他的意见,这也显示了刘邦虚心纳谏的一面,让部下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二来也是给在慌张情态下的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张良详陈自己和项伯的关系,项伯进帐后,刘邦以兄事之,“奉卮酒为寿”,与他约为婚姻,一系列的动作都显示出刘邦的“高情商”。两个逗号,传达出了刘邦人之常情的慌张,却又能找到余地让自己下台,又能将自己的疑惑和焦虑交由属下出主意想办法,也间接传递出了他的老谋深算和狡猾的一面。这些细节的处理,也让我们能感受到他最后能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再看项羽,③④两处,一处点上了标点,一个未点上标点。先看第③处,这里点校者没有点上标点,给人感觉当时项羽几乎是脱口而出说出这样的话。考虑到当时的情景,樊哙直接闯进帐内,按理来说,面对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场景,作为一方霸主应该有自己的骄矜,首先是斥责周围人的失责,并且面对眼前这个目眦尽裂、血脉喷张的闯帐者,一般人首先都是惊、愣,但是项羽直接做了一个“按剑而跽”的动作,脱口而出,足见相较于霸主身份,项羽更像一个性情耿直坦率的英雄。但这却也无意间透露出项羽的城府不深,为后文刘邦的逃离设下伏笔。
再看第④处,“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项羽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在赏赐樊哙生猪腿后,面对如此英豪之人,内心生起惺惺相惜之情,想再赏给他酒喝。樊哙借机说自己死都不怕,一杯酒算得了什么,又数落了项羽一顿,说刘邦入咸阳,“封闭宫室,还军霸上”是为了等项羽来,但项羽却要杀了刘邦,乃为亡秦的接续。项羽在被一顿数落之后,竟然沉默不语,没办法应答,第②处刘邦也曾无法作答,张良却出了计谋。而项羽在沉默良久之后,内心沾沾自喜,觉得甚为有理,连刘邦的粗豪的大将也说自己将是君王霸主,这逗号中隐含着的是窃喜,却也反映出了项羽的妇人之仁和城府不深,这也给刘邦逃走留下了可乘之机。
虽然一个小小的标点,只是起着断句的作用,但不同的句读会有不同的感觉,加与不加,都会产生虽无文字却胜有文字之感。领会句读的神妙之处,课堂慢慢也就会从机械走向融合,将培养真实的言语实践能力扎实地落到实处。
二、定基调:标点立文骨,触发思辨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我们落实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文言文阅读古朴典雅,思辨性阅读抽象理性,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是令人头疼的话题,但新课标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1/2”。我们以《短歌行》为例,看看是如何通过点校来达到思辨的效果。
对于曹操的《短歌行》情感基调,历来有争议,有说高昂,有说低回,也有说先低回后高昂。查阅文献可知,大部分学者支持该诗的起调低回,诗歌起首处便是悲伤萦绕,“忧”字立骨,从忧伤中概括出诗人多层次的悲伤:“庸人之忧、常人之忧、诗人之忧、政治家之忧、伟人之忧。”[2]学生的思维受单向度思维引领,亦深以为然,觉得该首诗歌是在讲述诗人内心层次多维度的忧伤。《短歌行》流传千年,必不是曹操抒发内心多层次的伤感所致,那隐藏在这背后的因素除此外还有哪些?在诗歌起调处的开头,我们发现了一些端倪。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起调处,是一个感叹号,意味着起调高昂而非低沉。“人生几何”首先在句式上属于问句,按照常理来说,此处应该标上问号,表示疑问,但人教版教材必修二选入的《短歌行》和统编版新教材上册选入的《短歌行》均在“人生几何”后标注了感叹号,这个标点成了撬开诗歌坚硬外壳的杠杆。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起调一个问号,一个叹号,但传达出的曹操形象却有很大差别。第(1)中,问句开篇,起调忧伤灌注,低回徘徊,曹操感叹人生苦短,岁月不待人,这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文人诗中经常出现的感慨,尤以《古诗十九首》中所抒发的心灵的幻灭与沉沦、觉醒与痛苦最具代表性。但作为一代枭雄,位及帝王的曹操内心的傲气和自负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展露无遗,“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再看当时的情境——“对酒当歌”,饮着酒听着歌,宴会上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周边觥筹交错,自己的霸业也在扩张,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曹丕语)盛宴总有散场的时候,由盛宴的结束自然联想到自身虽然如今版图扩张,事业如日中天,但年岁已高,寿命终究有一定限度,由乐而悲,一代霸主难免生出时不我与的忧伤。魏晋风骨“梗概而多气,志深而笔长”(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而这种由乐转悲,之前乐到极点,忽然又悲伤到极点,这中间“差值”产生的“势能”所带来的张力,恰恰是由这个叹号带出的。
一个叹号,传达出的“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霸气,即使自己的确年岁日高,忧伤当前,乐极生悲,但骨子里爆发出的却是帝王豪情,和我们在史书中看到的曹操形象一致。如果“人生几何”后带着的是问号,骨力偏弱,所呈现的形象较为扁狭。如果再关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后面的句号,我们就更容易发现点校者的別有用心。句号的使用使得该句在情绪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平缓,而这平缓后隐藏的是和前面“对酒当歌”中这种绝对乐的比较,“人生几何”后的叹号可以衬托这种至乐,而“去日苦多”后的句号也是可以将情绪降到了极点,一乐一悲间,意脉的流动和转化完成了。在低回徘徊中,也是在为后面对人才的思念而积蓄力量。
三、情感抓手:两个主体的交错相应
《〈指南录〉后序》是苏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该文是文天祥为其文集《指南录》写就的序言。序言讲述了元军进逼南宋首都临安,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扣押,后乘间隙逃归,全文意气勤勤恳恳,拳拳报国之心满溢纸面,讲述自己逃归途中面临的九死一生的境地和逃归后自己复杂的心境。全文在叙述中兼具抒情、议论,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精神,体会其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兼难点。
文章的第五段讲述自己在逃难的过程中面临的死亡境地: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在教学中,该段第二句中二十余个“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如何能引导学生利用一双锐利的眼睛切开语言坚硬的外壳,尝到“包裹”在语言中甜美的思维“果浆”是这堂课要解决的要点。如果仅从语言的表面入手,逐词逐句分析文天祥面临的这二十余种死的境地,唤醒学生内心的感动的确是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围绕“死”这个字眼确实能直观呈现文天祥所面临的种种紧急局面,但教学中仅仅围绕着“死”进行展开,还仅仅只是滑行于文章的表面,课堂机械僵硬,并未完全切开语言的外衣,看到文章写作时椎心泣血、心有余悸的文天祥。
这二十余处“死”,几乎每一处都可以看出文天祥所面临的危险境地,但在点句读的时候,点校者为什么在每一处“死”的后面,点上分号,分号表示的意思是短暂的停顿。点上句号,表示句子的结束,这二十多处“死”点上句号确实不如点上分号来得好,这二十多处“死”恰像一层又一层的波浪在向我们奔来,语气上的延绵难断,更显示出当时文天祥面临情况的紧急,以及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头脑中种种死亡场面如同潮水一样汹涌涌入,难以排遣,面临种种死亡场景的“那时”文天祥面临情况的危急和作为写作主体的“这时”文天祥至此仍然心有余悸,便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令人不得不掬一把心酸的眼泪。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后面使用的标点符号为句号,这个点也值得我们关注。正常情况下,该处应该是使用感叹号,但点校者却点上了一个句号。揣摩点校者的意图,我们不难发现该处句号背后的宽广世界:逃难时面临九死一生的情况,面临每一处足以致死的场景,当时的种种慌乱迷惘,无不是立刻浮现在眼前,难以抹去。现在回想起,往事如众多镜头一般纷纷纭纭、争先恐后出现在眼前,文脉上的延绵不断,是现在作为写作主体的“现时”“我”心有余悸的延续。而当时情况之危急,放到现在已经是不敢再去想了。因此从该处的句号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主体相互交错:一个是面临紧急情况、“死生,昼夜事也”的在外逃亡落魄的文天祥,一个是逃脱险境,写作这篇仍然心有余悸的文天祥,两个主体相互交错,使得文章更具有一种感人力量,为逃难时的艰辛而掬一把清泪,为写作时文天祥的不忍回想而唏嘘怅惘。“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后面句号圈定,我们也可想而知,文天祥究竟用了多大的笔力和勇气再提笔写下后面二十余处的“死”。“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拳拳爱国之心,令人感动唏嘘。
基于情境的文言文标点符号的点校,是对文章字面意义的有力补充,有助于我们还原文章背后作者的情感,追寻写作时作者的心灵轨迹。除在文章的“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下功夫外,关注文章的“标点点校处”,亦是向文言文深处漫溯的一处有力凭借。
注释:
[1]肖培东.《桃花源记》仿佛在教我们上课[J].语文学习,2013(7-8):111.
[2]罗孝辉.《〈短歌行〉中“忧”的多维逐级透视》[J].语文月刊,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