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策略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ph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促进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以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本文从“激发兴趣,吸引参与”、“提问设疑,启发参与”、“激励质疑,培养参与”、“反馈信息,强化参与”和“师生共同参与”五个方面,阐述了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有关策略,强调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生课堂 参与策略 重要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是课堂的主人。一般来讲,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学生经历亲身实践后所获得的体验对素质的提升、完善至关重要。
  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策略有多种多样,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激发兴趣,吸引参与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把已形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新奇的刺激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心情愉快而且注意力集中而持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融洽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师生默契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首先要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去感染学生;以较强的业务能力去指导学生;以优秀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学生。平时教师要多多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中,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这也是教师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事实证明,教师能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中,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这样不仅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2.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用积极性语言教育学生。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启发,帮助解决;当学生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当学生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查找原因,总结教训,并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即使是批评,也要让学生在认识到错误的同时受到激励和鼓舞。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时刻留心,善于捕捉激励学生的良机并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要注意给学生展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名女生,我发现她很自卑,成绩也很差,上课总是在发呆。在一次上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举手了,但她没有举,我看了一下她,她的眼神好象很犹豫。我想她一定是不敢举手,于是我就特意走到她身边,对她说:“**,请你来说说吧”,并鼓励她,“这个问题不难,你一定能回答正确。”虽然她只答对了一半,但我还是给了她坚定的表扬。从那以后,她的胆子大多了,上课也总是积极地回答,成绩也逐步地上升。
  所以,教师要经常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往往只要几分钟,或几句话,便能产生巨大的心灵感应,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创造竞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竞赛情境,提供竞争机会,让学生在竞争中展示自己,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竞赛时要注意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因为当今的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所以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上都会表现得“非常自我”,容易排斥别人。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竞赛中要注意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增进友谊。
  
  二、提问设疑,启发参与
  
  设疑是教师有目的地提出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精心的设疑。”没有问题,就难以引发思考,更谈不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了。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也有许多我们还未认识的社会的和自然的现象,这些都像一块块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上只要巧妙地加以运用,学生的参与度将会大大提高,甚至课后依然“乐此不疲”。
  
  三、激励质疑,培养参与
  
  质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做到认真善意对待,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绝不能因为学生提出没有意义、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的情绪。要保护好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充分培养每一个同学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做到三思而后问;多思而后问;问后再多思。
  
  四、反馈信息,强化参与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给学生大量的反馈能激发学生参加课堂活动和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提倡运用积极的反馈信息,使学生始终感觉到自己虽有缺点,但仍被集体、教师所包容、接纳、关怀与喜欢。可以说,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作出的任何一个动作或行为都是一种反馈信息,比如:点头、微笑、皱眉、眨眼、苦笑、挥手、摇头以及口头评价、批改作业、书面评定等。
  上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转入一名插班生。他因父母离异,寄养在舅父家,心灵上受到了创伤。他学习成绩较差,也不够用功,且纪律松散。对这样的学生,我特别注意观察他的表现,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我发现他有擅长体育、劳动积极肯干的长处,便让他担任了班里的劳动委员。果然,在劳动中他不怕苦不怕脏。对这些,我马上给予了肯定。并每周找他谈心,进行情感交流,帮助他熟悉集体,并为他补课。课堂上,只要他举手,我一定叫他发言,并及时肯定他的进步。渐渐地,他对学习有了兴趣,纪律性有了加强,成绩也进步很快,并在期末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实践证明:及时的信息反馈,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特别是对相对较差的学生,当他们的闪光点被发现时,就会点燃其心灵中进取的火花,激发其积极学习的动机,产生出上进的动力。
  
  五、师生共同参与
  
  在实践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居高临下,而是朋友和同伴,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必须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积极态度。因为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生错误是很自然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不断给予学生鼓励,使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师生默契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通过自身实践,获得学习成功,享受学习乐趣,从而真正探索总结出一套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促进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以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元贵.参与.理解.调适——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7.
  [2]李永清.时机——谋取教育效果的前提.班主任期刊,2003,2.
  [3]黄海生.我当时的那个微笑.班主任期刊,2003,2.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技校)
其他文献
大学生就业一直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随着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始终是一个热点。由于中国的国情和现行制度,大学生群体自身和家长,对大学生就业拥有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教育发展呈现出较为强劲的投资潮。网络全覆盖、VR/AR创新实验室、STEAM项目、未来教室、虚拟演播室、创客空间等相继在学校中建成,学校硬件环境正向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