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舆情的形成使企业员工拥有更大资源空间的同时,也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研究网络舆情的特点,树立阵地意识,积极趋利避害,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舆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当今,互联网已跻身于主流媒体行列,被称为“第四媒体”,网民借助于互联网论坛、微客、即时通讯工具等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和情感,成为民意表达最开放,最充分的场所。就其影响而言,无论是中国发生的每件大事,出台的每项政策,还是国际重大事件,网络舆论都能以最快的速度予以响应,形成声势,尤其是关于民生、反腐败等方面问题,由于社会敏感度高,很容易演变成舆情,通过互联网发酵放大后,更容易使局部问题上升为全面问题,一般问题上升为社会政治问题,个人的偏激言论扩展为非理性的公众情绪。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而言,网络舆情的出现是摆在其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拟就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冲击及相应对策方法给予探讨。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和成因
网络舆情即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网民对当前某“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局面。网络舆情其实是一种议论,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演变成舆情,只有议论借助于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且诉诸意向呈现为明朗一致的指向时,才能构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实时性。电脑和手机终端的融合对接和广泛普及,使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倍增,是目前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比拟的。二是互动性。在互联网上,信息传递聚合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信息双向互动传播。三是自主性。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上传与下载的自由平台,每个使用者都可成为信息的制造者、见证者、传播者和评论者,个人意见某种程度上可迅速成为一个讨论话题甚至汇聚成舆论中心。四是分散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来源较为分散,任何一个可以上网的手机或电脑都能够实现跟贴、回贴,由对网络信息的回应而演变为网络舆情。五是共享性。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平台,网民可自由浏览网络信息,公开表达意愿和看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六是隐匿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民身份和姓名一般都是隐匿的。网络舆情的形成诱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社会矛盾。由社会矛盾诱发各种意见,意见在网络上的传播而形成网络舆情,如腐败问题、医患矛盾问题等。二是个人意见的扩展。社会问题引发不同个体的反应程度和方向不同,但个体可通过互联网抒发郁闷、扩大见解,引起他人注意,在其他网民跟贴、讨论、响应之中,个人意见就会扩展成网络舆情。三是偶然事件的激发。事件是舆情形成的激发点,直接使议论向舆情转变。
二、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1.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提高企业思想政治针对性。网络社区、论坛、微博、飞信、QQ、MSN等互联网工具,其强大的技术功能和特点能够满足企业员工展示独立个性、抒发个人情感的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通过关注教育对象经常登陆的网络社区、微博等了解和把握员工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内容,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有利于拓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空间。由于互联网工具的使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等方便地进行异地、全天候的语音或文字交流沟通,某种程度上,拓宽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3)有利于改善企业思想教育工作方法。互联网工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淡化了交流双方的身份界限,有效减少职工对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打破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职工间的壁垒,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1)弱化企业员工道德意识。由于互联网交流具有匿名、隐蔽的特点,员工可在其中肆意宣泄现实中被压抑的情感,不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在这种情形下,员工道德观念更加趋于个性化、多元化,表现为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交织、冲突的矛盾状态。(2)动摇员工价值观念。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各种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信息快捷方便地进入公众视野,企业员工通过网络有可能接触到消极、不健康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动摇他们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混乱。(3)诱发群体上访事件。互联网赋予了每个人随时随地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对企业而言,但凡职工关注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事件,通过互联网传播和互动就会被无限放大,一旦缺失正面话语权的引导,极易导致正面舆论阵地失守,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网络舆情负面效应,从而诱发群体上访事件,使企业稳定工作处于被动、尴尬局面。
三、结合网络舆情特点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网络舆情的发展,改变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密切关注网络动向,切实把握舆情特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1)与时俱进,主动占领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树立阵地意识,主动摒弃落后的、刻板的工作方法,认真研究网络舆情特点,抓住新时期员工思想和行为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占领这块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同时,要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学会运用各种最新的网络技术,客观、理性、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研究网络舆情,提高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员工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在健康的网络文化中汲取营养。(2)加强自律教育,提高员工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要大力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加强网德、网风、网络法纪方面的教育,努力提升企业员工的政治鉴别力、网络文化甄别力、自律抗诱能力等。有条件的企业,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熟悉网络语言的网上评论员队伍,这支队伍要围绕国内外国内外重大问题,特别是本企业员工关心的热点、難点问题,积极撰写帖子,吸引员工点击和跟帖,有的放矢地引导网络舆情。(3)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掌握网络舆情动向。企业应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网络舆情内容、来源、发布人情况、发布方式、发布位置、可能导致的问题等,并能够对网络舆情的承载主体、受众、传播途径等及时有效地控制。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了解掌握与企业员工关联度较大的社会问题,关注企业职工喜爱的网站贴吧、论坛、虚拟社区等,及时收集、分析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掌握舆情动态,捕捉苗头性、倾向性和群体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4)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员工实际问题相结合。网络舆情危机往往是员工实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其引发对现实不满形成的,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企业行政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争取行政支持,最大限度地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从源头上消除网络舆情危机苗头。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各项民生政策,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各项后勤服务工作,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网络舆情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准确把握网络特征,顺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开创信息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为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张楠楠.微博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2]王国良.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2007(1)
[3]许益锋.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J].教育学院学报.2008(1)
[4]苏云生,周如俊.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2)
【关键词】网络舆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当今,互联网已跻身于主流媒体行列,被称为“第四媒体”,网民借助于互联网论坛、微客、即时通讯工具等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和情感,成为民意表达最开放,最充分的场所。就其影响而言,无论是中国发生的每件大事,出台的每项政策,还是国际重大事件,网络舆论都能以最快的速度予以响应,形成声势,尤其是关于民生、反腐败等方面问题,由于社会敏感度高,很容易演变成舆情,通过互联网发酵放大后,更容易使局部问题上升为全面问题,一般问题上升为社会政治问题,个人的偏激言论扩展为非理性的公众情绪。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而言,网络舆情的出现是摆在其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拟就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冲击及相应对策方法给予探讨。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和成因
网络舆情即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网民对当前某“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局面。网络舆情其实是一种议论,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演变成舆情,只有议论借助于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且诉诸意向呈现为明朗一致的指向时,才能构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实时性。电脑和手机终端的融合对接和广泛普及,使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倍增,是目前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比拟的。二是互动性。在互联网上,信息传递聚合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信息双向互动传播。三是自主性。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上传与下载的自由平台,每个使用者都可成为信息的制造者、见证者、传播者和评论者,个人意见某种程度上可迅速成为一个讨论话题甚至汇聚成舆论中心。四是分散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来源较为分散,任何一个可以上网的手机或电脑都能够实现跟贴、回贴,由对网络信息的回应而演变为网络舆情。五是共享性。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平台,网民可自由浏览网络信息,公开表达意愿和看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六是隐匿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民身份和姓名一般都是隐匿的。网络舆情的形成诱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社会矛盾。由社会矛盾诱发各种意见,意见在网络上的传播而形成网络舆情,如腐败问题、医患矛盾问题等。二是个人意见的扩展。社会问题引发不同个体的反应程度和方向不同,但个体可通过互联网抒发郁闷、扩大见解,引起他人注意,在其他网民跟贴、讨论、响应之中,个人意见就会扩展成网络舆情。三是偶然事件的激发。事件是舆情形成的激发点,直接使议论向舆情转变。
二、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1.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提高企业思想政治针对性。网络社区、论坛、微博、飞信、QQ、MSN等互联网工具,其强大的技术功能和特点能够满足企业员工展示独立个性、抒发个人情感的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通过关注教育对象经常登陆的网络社区、微博等了解和把握员工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内容,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有利于拓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空间。由于互联网工具的使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等方便地进行异地、全天候的语音或文字交流沟通,某种程度上,拓宽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3)有利于改善企业思想教育工作方法。互联网工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淡化了交流双方的身份界限,有效减少职工对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打破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职工间的壁垒,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1)弱化企业员工道德意识。由于互联网交流具有匿名、隐蔽的特点,员工可在其中肆意宣泄现实中被压抑的情感,不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在这种情形下,员工道德观念更加趋于个性化、多元化,表现为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交织、冲突的矛盾状态。(2)动摇员工价值观念。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各种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信息快捷方便地进入公众视野,企业员工通过网络有可能接触到消极、不健康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动摇他们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混乱。(3)诱发群体上访事件。互联网赋予了每个人随时随地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对企业而言,但凡职工关注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事件,通过互联网传播和互动就会被无限放大,一旦缺失正面话语权的引导,极易导致正面舆论阵地失守,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网络舆情负面效应,从而诱发群体上访事件,使企业稳定工作处于被动、尴尬局面。
三、结合网络舆情特点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网络舆情的发展,改变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密切关注网络动向,切实把握舆情特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1)与时俱进,主动占领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树立阵地意识,主动摒弃落后的、刻板的工作方法,认真研究网络舆情特点,抓住新时期员工思想和行为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占领这块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同时,要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学会运用各种最新的网络技术,客观、理性、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研究网络舆情,提高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员工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在健康的网络文化中汲取营养。(2)加强自律教育,提高员工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要大力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加强网德、网风、网络法纪方面的教育,努力提升企业员工的政治鉴别力、网络文化甄别力、自律抗诱能力等。有条件的企业,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熟悉网络语言的网上评论员队伍,这支队伍要围绕国内外国内外重大问题,特别是本企业员工关心的热点、難点问题,积极撰写帖子,吸引员工点击和跟帖,有的放矢地引导网络舆情。(3)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掌握网络舆情动向。企业应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网络舆情内容、来源、发布人情况、发布方式、发布位置、可能导致的问题等,并能够对网络舆情的承载主体、受众、传播途径等及时有效地控制。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了解掌握与企业员工关联度较大的社会问题,关注企业职工喜爱的网站贴吧、论坛、虚拟社区等,及时收集、分析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掌握舆情动态,捕捉苗头性、倾向性和群体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4)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员工实际问题相结合。网络舆情危机往往是员工实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其引发对现实不满形成的,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企业行政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争取行政支持,最大限度地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从源头上消除网络舆情危机苗头。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各项民生政策,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各项后勤服务工作,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网络舆情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准确把握网络特征,顺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开创信息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为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张楠楠.微博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2]王国良.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2007(1)
[3]许益锋.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J].教育学院学报.2008(1)
[4]苏云生,周如俊.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