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蛤俗称蛤蜊、铁蛤、黑蛤等,为帘蛤科中分布较广的一种双壳贝类,也是我国南北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生活在近海沙质或泥沙质的潮间带,营埋栖生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
在对虾池中混养青蛤,经浙江省宁海县各地多个养殖场试验,一般亩产商品蛤1700~2500千克,经济效益可观。这种养殖方式的优点是:可充分利用养殖设施和水体资源,提高虾池的利用率,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虾池内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加之对虾的排泄物和残饵,可为青蛤提供足够的饵料,加快其生长速度。虾池中混养青蛤,还能改善池底环境,减少敌害生物,促进虾增产。因此,这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生产模式。
一、青蛤养殖池的选择
1. 池塘设施。应选择靠近海边的虾池,池底平坦,倾斜度小,便于进水淹没、排水干露。排水口要用砖石修建,高1.5米、宽1~1.3米,3~4小时内能将池水排干。池底以硬泥或沙泥为佳。池塘面积以25~30亩为宜,面积太大不利于池水更新、水位调节以及埕间生产管理。池塘应设有独立的进、排水闸门。凡受洪水威胁的垦区池塘,还需设排水沟,并在池内挖环沟,排除埕地沉积的淤泥,以免泥沙覆盖埕地,危及青蛤的生长与成活。
2. 水源条件。青蛤是滤食性贝类,要求水源充足,潮流畅通,无污染,水体盐度稳定在20‰~30‰,水温5~35℃,pH值为7.5~8.5,水质肥沃,底栖硅藻丰富。水源主要来自自然纳潮,要求大潮能顺利进入池内,并有适量淡水注入。
3. 修建埕地。蛤苗放养前(对虾未放养),先排干塘水,对池底进行翻耕(深30~40厘米),捡去石块、贝壳、杂藻等,然后建成长条形的埕地。一般埕宽3~4米、高30~50厘米,埕长视虾塘实际面积而定。各埕之间,要开挖1条60~70厘米宽的水沟,便于播种与埕间管理。池塘埕地要划片,以上埕和中埕养蛤,下埕(低埕)为投饵台,蛤埕要距闸门远些,一般养蛤面积以占池塘面积20%~25%为宜,面积过大会影响虾、蛤生长。
4. 清塘消毒。虾、蛤苗放养前10天左右,要进行清塘消毒。池塘内淤泥可经暴晒干裂后清除,底质较硬的蛤埕,应浅锄数厘米并捣碎泥块,再用6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浸泡1~2天,然后用齿长2~3厘米的钉齿耙边耙埕、边排水,将蛤埕荡平抹光。每亩池塘可用茶籽饼(先敲碎浸泡1天)5~8千克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15千克消毒,3天后灌注经60目筛绢网过滤的海水30厘米深,以冲洗掉池底残留的药物,排干池水后再重新注入经60目筛绢网过滤的海水30厘米深。
5. 施肥培饵。放苗前10~15天,灌注经60目筛绢网过滤的海水50~60厘米深,并施肥培养基础饵料生物。若使用无机肥,可选用尿素、硫酸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一般氮肥2~5毫克/升,磷肥0.2~0.5毫克/升;若使用有机肥,可用经过发酵与消毒的鸡、猪、羊、牛粪肥,用量为100~200毫克/升。通过施肥,使水色呈黄绿色或浅褐色,并根据水色的浓淡情况适量加注新水或追肥,但在夏季7~8月高温季节,池内饵料丰富即可停止施肥,待对虾捕获后再适当追肥。
二、蛤苗播种
1. 蛤苗选择。选择壳色鲜亮,活动强(斧足伸缩活跃,受惊后贝壳迅速紧闭),壳破碎率<2%,平均壳长≤1厘米,规格整齐的优质青蛤。有条件的尽量选用当地蛤苗,成活率高。
2. 播种季节。蛤苗播种越早越好,一般从农历3月上旬开始,到4月上旬结束。通常先播蛤苗,过几天后再放养虾苗,以防虾苗食害蛤苗,造成损失。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如气温适宜,也是播种蛤苗的好时机。
3. 放养密度。按池塘水面计算,一般每亩放养规格8000~1200粒/千克的蛤苗30~50千克。对虾苗(体长2.5厘米)放养量以1万~1.5万尾/亩为宜。蛤苗的播种密度与池塘底质条件有关。池底松软的要比底质较硬的适当多播一些;小苗成活率低,可适当增加补苗量;泥质底的池塘可适当加大养殖密度,藉以利用青蛤的喷水作用,使池底淤泥逐渐被水流冲走,能起到改良底质的作用。在青蛤苗种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与泥蚶、缢蛏等混养。
4. 播种方法。播种蛤苗时应在埕地两边留出10~20厘米宽的空地,以供蛤苗移动穴居和避免落入水沟里。蓄水播苗,应在埕地四周插竹竿做标志,防止将蛤苗播入沟内。
三、日常管理
1. 适时调水。加强养殖水环境的检测与管理。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及时排放老水,加注新水,有效地改善水质条件。在虾苗放养后15~20天要向池塘内添加新水。需根据季节适时调节蛤池水位,高温时水要深,低温时水要浅,使蛤苗生活在适宜的水温环境中。暴雨后要及时放水避淡,并开闸进海水,以防淡水过多影响虾、蛤生长。冷空气到来前也应适当添水。养殖中后期要加大换水量。对虾捕获后池塘水位应降至30~40厘米。
2. 定位投饵。对虾以鲜活饵料或人工饵料为主,青蛤以浮游生物为食,因此,要坚持定位投饵,蛤埕上禁止投喂各种虾饵。对虾投饵量一定要足够,否则,对虾四处寻食,危及青蛤的生存。
3. 防治敌害。池塘内蛤的敌害很多,如红螺、斑玉螺、壳蛞蝓、蟹类等,应加强防治。池塘中极易繁殖浒苔,既消耗水中营养,又覆盖蛤埕,妨碍青蛤的生长和呼吸,可选择天气晴朗的大潮汛期午后排水,让浒苔露出水面,然后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溶液从青苔顶部逐棵点浇,效果很好。野杂鱼的防治可用10~15毫克/升茶籽饼溶液全池泼洒,1~2小时后随涨潮尽快注换新鲜海水,并将药死的野鱼清除。
四、收获
青蛤的商品规格为壳长达到3厘米以上。由于苗种大小和养殖条件不同,所以收获期有早有晚。一般小苗经2年、中苗经1年半养成,即可采捕上市。我国南方各省,一般从清明前后开始收获,至9月份结束;北方则多在春末夏初收获。
收蛤时间应安排在大潮汛期间,先捕虾,后收青蛤,这样对虾捕获后可及时进水,防止蛤埕干露时间过长而引起死亡。池塘养殖的青蛤埋栖较浅,可在池水排干后见孔用手直接挖取或用锄进行翻拾。蛤收起后,需进行“淀 ”,去除死蛤。其方法是:在木桶(高60~70厘米、口径100~150厘米)中放入等量的海水、海泥和细沙,拌成泥浆,然后将蛤倒入桶中;再用木棒搅拌,死蛤和砾石等即沉在桶底,好蛤则浮在上中层。将好蛤捞起,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上市。
采捕作业要防止机械损伤,打包前要严格验收质量,防止死蛤和包沙蛤混入,还要进行大小分类称重包装。储运时动作要轻,严防抛包,以确保产品质量。未运商品规格的青蛤,要及时放养到预先准备好的养殖池,继续养殖。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宁海县桃源南路347弄4号204室 邮编:315600)
在对虾池中混养青蛤,经浙江省宁海县各地多个养殖场试验,一般亩产商品蛤1700~2500千克,经济效益可观。这种养殖方式的优点是:可充分利用养殖设施和水体资源,提高虾池的利用率,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虾池内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加之对虾的排泄物和残饵,可为青蛤提供足够的饵料,加快其生长速度。虾池中混养青蛤,还能改善池底环境,减少敌害生物,促进虾增产。因此,这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生产模式。
一、青蛤养殖池的选择
1. 池塘设施。应选择靠近海边的虾池,池底平坦,倾斜度小,便于进水淹没、排水干露。排水口要用砖石修建,高1.5米、宽1~1.3米,3~4小时内能将池水排干。池底以硬泥或沙泥为佳。池塘面积以25~30亩为宜,面积太大不利于池水更新、水位调节以及埕间生产管理。池塘应设有独立的进、排水闸门。凡受洪水威胁的垦区池塘,还需设排水沟,并在池内挖环沟,排除埕地沉积的淤泥,以免泥沙覆盖埕地,危及青蛤的生长与成活。
2. 水源条件。青蛤是滤食性贝类,要求水源充足,潮流畅通,无污染,水体盐度稳定在20‰~30‰,水温5~35℃,pH值为7.5~8.5,水质肥沃,底栖硅藻丰富。水源主要来自自然纳潮,要求大潮能顺利进入池内,并有适量淡水注入。
3. 修建埕地。蛤苗放养前(对虾未放养),先排干塘水,对池底进行翻耕(深30~40厘米),捡去石块、贝壳、杂藻等,然后建成长条形的埕地。一般埕宽3~4米、高30~50厘米,埕长视虾塘实际面积而定。各埕之间,要开挖1条60~70厘米宽的水沟,便于播种与埕间管理。池塘埕地要划片,以上埕和中埕养蛤,下埕(低埕)为投饵台,蛤埕要距闸门远些,一般养蛤面积以占池塘面积20%~25%为宜,面积过大会影响虾、蛤生长。
4. 清塘消毒。虾、蛤苗放养前10天左右,要进行清塘消毒。池塘内淤泥可经暴晒干裂后清除,底质较硬的蛤埕,应浅锄数厘米并捣碎泥块,再用6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浸泡1~2天,然后用齿长2~3厘米的钉齿耙边耙埕、边排水,将蛤埕荡平抹光。每亩池塘可用茶籽饼(先敲碎浸泡1天)5~8千克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15千克消毒,3天后灌注经60目筛绢网过滤的海水30厘米深,以冲洗掉池底残留的药物,排干池水后再重新注入经60目筛绢网过滤的海水30厘米深。
5. 施肥培饵。放苗前10~15天,灌注经60目筛绢网过滤的海水50~60厘米深,并施肥培养基础饵料生物。若使用无机肥,可选用尿素、硫酸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一般氮肥2~5毫克/升,磷肥0.2~0.5毫克/升;若使用有机肥,可用经过发酵与消毒的鸡、猪、羊、牛粪肥,用量为100~200毫克/升。通过施肥,使水色呈黄绿色或浅褐色,并根据水色的浓淡情况适量加注新水或追肥,但在夏季7~8月高温季节,池内饵料丰富即可停止施肥,待对虾捕获后再适当追肥。
二、蛤苗播种
1. 蛤苗选择。选择壳色鲜亮,活动强(斧足伸缩活跃,受惊后贝壳迅速紧闭),壳破碎率<2%,平均壳长≤1厘米,规格整齐的优质青蛤。有条件的尽量选用当地蛤苗,成活率高。
2. 播种季节。蛤苗播种越早越好,一般从农历3月上旬开始,到4月上旬结束。通常先播蛤苗,过几天后再放养虾苗,以防虾苗食害蛤苗,造成损失。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如气温适宜,也是播种蛤苗的好时机。
3. 放养密度。按池塘水面计算,一般每亩放养规格8000~1200粒/千克的蛤苗30~50千克。对虾苗(体长2.5厘米)放养量以1万~1.5万尾/亩为宜。蛤苗的播种密度与池塘底质条件有关。池底松软的要比底质较硬的适当多播一些;小苗成活率低,可适当增加补苗量;泥质底的池塘可适当加大养殖密度,藉以利用青蛤的喷水作用,使池底淤泥逐渐被水流冲走,能起到改良底质的作用。在青蛤苗种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与泥蚶、缢蛏等混养。
4. 播种方法。播种蛤苗时应在埕地两边留出10~20厘米宽的空地,以供蛤苗移动穴居和避免落入水沟里。蓄水播苗,应在埕地四周插竹竿做标志,防止将蛤苗播入沟内。
三、日常管理
1. 适时调水。加强养殖水环境的检测与管理。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及时排放老水,加注新水,有效地改善水质条件。在虾苗放养后15~20天要向池塘内添加新水。需根据季节适时调节蛤池水位,高温时水要深,低温时水要浅,使蛤苗生活在适宜的水温环境中。暴雨后要及时放水避淡,并开闸进海水,以防淡水过多影响虾、蛤生长。冷空气到来前也应适当添水。养殖中后期要加大换水量。对虾捕获后池塘水位应降至30~40厘米。
2. 定位投饵。对虾以鲜活饵料或人工饵料为主,青蛤以浮游生物为食,因此,要坚持定位投饵,蛤埕上禁止投喂各种虾饵。对虾投饵量一定要足够,否则,对虾四处寻食,危及青蛤的生存。
3. 防治敌害。池塘内蛤的敌害很多,如红螺、斑玉螺、壳蛞蝓、蟹类等,应加强防治。池塘中极易繁殖浒苔,既消耗水中营养,又覆盖蛤埕,妨碍青蛤的生长和呼吸,可选择天气晴朗的大潮汛期午后排水,让浒苔露出水面,然后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溶液从青苔顶部逐棵点浇,效果很好。野杂鱼的防治可用10~15毫克/升茶籽饼溶液全池泼洒,1~2小时后随涨潮尽快注换新鲜海水,并将药死的野鱼清除。
四、收获
青蛤的商品规格为壳长达到3厘米以上。由于苗种大小和养殖条件不同,所以收获期有早有晚。一般小苗经2年、中苗经1年半养成,即可采捕上市。我国南方各省,一般从清明前后开始收获,至9月份结束;北方则多在春末夏初收获。
收蛤时间应安排在大潮汛期间,先捕虾,后收青蛤,这样对虾捕获后可及时进水,防止蛤埕干露时间过长而引起死亡。池塘养殖的青蛤埋栖较浅,可在池水排干后见孔用手直接挖取或用锄进行翻拾。蛤收起后,需进行“淀 ”,去除死蛤。其方法是:在木桶(高60~70厘米、口径100~150厘米)中放入等量的海水、海泥和细沙,拌成泥浆,然后将蛤倒入桶中;再用木棒搅拌,死蛤和砾石等即沉在桶底,好蛤则浮在上中层。将好蛤捞起,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上市。
采捕作业要防止机械损伤,打包前要严格验收质量,防止死蛤和包沙蛤混入,还要进行大小分类称重包装。储运时动作要轻,严防抛包,以确保产品质量。未运商品规格的青蛤,要及时放养到预先准备好的养殖池,继续养殖。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宁海县桃源南路347弄4号204室 邮编:3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