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

来源 :中国消毒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823285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某医院普外科实施干预措施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效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 通过组织专门人员和实施行政及制度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各种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经对干预前后各90例手术病人观察表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率由干预前的100%下降到干预后的83.33%;抗菌药物使用持续时间由干预前的3~5d下降到干预后的1~2d.有3种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结论 该医院普外科实施干预措施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的控制取得一定效果,提高了医生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障碍儿童家庭动力学的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用一般情况问卷和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对69例儿童孤独症(Autistic Disorder,AD)、18例Asperger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AS)、51例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和69例正常组(Normal Group,NG)的父母进行调查。采用SPSS18.0软件比较4组儿
目的:通过iMAP-血管内超声(iMAP-IVUS)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易损斑块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筛选于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需接受择期冠状动脉(
目的探讨双相Ⅰ型躁狂患者额叶白质、海马的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变化特点。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18例男性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患者和27名正常对照进行氢质子波谱扫描,检测双侧额叶白质和海马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 、胆碱(Cho)和肌酸(Cr) ,以Cr为参照物,分别计算双侧NAA /Cr、Cho /Cr比值。结果双相Ⅰ型躁狂组左侧额叶白质、左侧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错误监测功能和注意网络功能。方法对确诊的33例OCD患者进行错误监测任务和注意网络测定(ANT),并与31名正常组的实验结果相比较。结果OCD组和正常组在错误监测任务中全对(FC)、全错(FE)、不确定、脱失数目[ FC(121.03±4.41)个/(135.61±3.28)个、FE(19.30±3.69)个/(9.45±2.33)个、不确定数(8.27±2.16)个/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CaMKII)抑制剂KN93对骨癌痛小鼠脊髓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C3 H/HeJ小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目的调查并比较济宁市一般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和男男性工作者(money boy,MB)艾滋病感染情况、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相关知识行为,为该两类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对济宁市MSM监测哨点、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test,VCT)门诊就诊和同伴推动招募的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H
目的:结合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研究维吾尔族(维族)、汉族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可溶解性的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水平变化及与急性冠脉综合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C1)中的2个功能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精神分裂症关联性。方法在河南省北部地区收集528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同一地域招募健康体检者528名作为对照,采用基因分型芯片对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中的2个功能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多态性与疾病的关联性。进一步分析PANSS因子分与DISC1多
目的探究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大叶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大叶性肺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阿奇霉素连续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阿
目的调查新疆社区居民酒滥用情况的发生率和酒滥用人群的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使用自行设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调查表、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UDIT)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HRMS)对1992例社区居民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秩和检验等方法,计算酒滥用的发生率、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和酒滥用者的自测健康状况。结果筛查出酒滥用者298例,总体人群发生率为15.1%(男性26.4%,女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