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每个世纪,世界的中心都在变。如果不能单独领导世界了,美国会怎么办?”
授课老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教授坐在圆形长桌的一端,他没有准备讲稿,言辞犀利。在他面前,围坐于圆桌的十几名学生大多西装革履,身兼重职——他们是一群“厅局级”美国官员。
这是第二届“中美高级官员培训班”上的一幕。4月23日到27日,这一由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与美国联邦政府学院(相当于中国的国家行政学院)合作举办的培训班在清华大学举行。
“中美高级官员培训班”是美国政府“全球领导力”高级培训班的一部分,首届培训班曾于两年前在清华园举办,当时共有17名美国官员参与了培训。此次培训,美方人数精简为14人。
与两年前相同,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教授要求,来华参加培训必须是Senior Executive Servant Level(高级政务官,相当于中国厅局级)。这些官员是美国政府部门的重要主管,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其所管理部门未来对华决策乃至美国国策的制定和执行。在美国国防部,这一级别的官员只有75人。
值得一提的是,两次培训均有相当数量的具备军方背景的美国官员参与。两年前,这一数量为7人,此次培训,有3名来自美国国防部和1名来自美国海军的官员。
除了来自军方的官员,其他美国官员分别来自国务院、国土安全部、商务部、核安全委员会、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
为期5天的培训试图为美国官员提供中国内政和外交政策的全景描述,具体课程包括中国大战略、中国政治体制与十八大、国际政治变化和中美关系、中国的军事和安全政策、中国经济和贸易政策、中国决策机制等。
关心中国新媒体
与首次培训相比,此次培训课程变化不大。两年前的培训中引发美国官员兴趣的中国政党体制、行政体制等内容,再次成为课程的主体内容之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主讲此课。两年前,薛澜本打算讲“转型中的中国公共政策决策过程”,面对提出“中联部和外交部有何区别”的美国学生,他最终却花了2/ 3的时间给学员们讲中国的政党体制。
今年,薛澜再次将重点放在介绍中国的议事规则和政策制定规则上。国家发改委是他介绍的重点,中央外事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中国特色的领导机构也是让美国官员了解中国的必备知识。除此之外,介绍中国的非正式议事规则和政策制定规则也占去了相当比重,包括各部门的吹风会、协商会,甚至还有中央政治局的学习情况。
推动医疗改革是美国奥巴马政府在本届任期内最重视的工作,薛澜同样以中国的医疗改革为例,介绍当下中国的决策过程。他介绍了SARS之后有关部门决策的新特点:国家明确大方向,增加调研,并将具体的研究课题外包。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健主讲中国政治体制和下半年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在课上,他阐述了自己对当下国家机器变化的看法:从政府财力上看,中国这些年财政收入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国家机器无疑在增强;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国家机器也在“减弱”,因为现在“连局长都可以选了”。
除了对中国的“体制”感兴趣,美国官员们对影响中国决策的新兴力量也兴趣十足。这其中,尤以新媒体为代表。
在课上,有美国官员问薛澜:你怎么看待中国微博上的民意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而在课程的最后一天,“媒体和意识形态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之后的圆桌讨论中,美国官员们的问题中亦有不少涉及中国的新媒体,尤其是博客和微博客。前段时间中国政府大力整治网络谣言,也在他们的关心范围之内。
中美互相依赖
除了内政,美国官员感兴趣的另一个议题是中国的外交政策。
培训的第一课主题为“中国大战略”。而在讲课过程中,阎学通一直以中美关系为重点。他开门见山地分析了当下世界格局的变化,而无论是双极还是多极,中美无疑都是最为重要的角色。
阎学通以奥运会金牌榜来比喻近年来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前,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奥运会的金牌榜上挑战美国,直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今年的伦敦奥运会,虽然还不知道结果如何,但争夺金牌榜首的无疑只有中美两国。”
但是,“美国人不会接受任何一个国家与他们分享世界的领导权”。因此阎学通认为,在未来,中美的冲突无疑会增加,而两国关系的关键在于“管理冲突”。
同时他认为,中美之争不同于美苏之争,中美之争的策略不是力量,而是技巧;不是武力,而是技术。
在阎学通讲课过程中,没有美国官员打断或者发表异议。
事实上,此次“中美高级官员培训班”,即是美国“全球领导力”课程的一部分。孙哲认为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美国自己要做全球领导者;二是他们选择学习中国,把全部培训内容定为中国,也许说明美国人认为中国也是全球潜在的领导者,或者他们意识到,要想做全球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跟中国打交道。
阎学通也说,中美双方更是互相依赖的关系,而且在和所有国家的双边关系中,对方都是最重要的。
在提问交流环节,少有美方学员再涉及中美关系话题,除了首位发言的美国国防部官员。他表示,全球化并非暴露了各国之间的矛盾,而是加剧了国家之间的互相依赖。
课程除了阐释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关中国人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内容,也试图让美国官员看到中国人如何看待美国的外交政策。
在最后一天“媒体以及意识形态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的课程中,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理事长于品海谈及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影响时,提到美国对于政治、文化相似的巴基斯坦、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等国的不同态度。
事实上,在此课之前,本刊记者私下问及政治体制及意识形态在中美关系中起到多大影响时,有美国官员即以美国和沙特阿拉伯的关系为例,表示美国政策也存在双重标准。
美国官员在课堂上也并非一直保持温和的外交态度。在一些问题上,他们的提问颇为直接。
在“国际政治体系与中美关系”这一课上,有美国官员问道:“中国有足够的军力保护台湾,为什么还要继续保持军费高增长?”孙哲回答道:“美国的导弹够把世界炸好几遍了,可美国每年仍然要花6000多亿美元的军费。”
“保守”的美国官员
第一天上午课程结束时,孙哲对美国官员们说,现场有几家中国媒体记者,希望能够和大家交流。他打趣道,“你们可以说真心话,也可以用外交辞令,当然我们希望听到你们的真心话。”
结果,下午开课前,美方告知记者:除了最后一天下午的圆桌讨论,记者不能旁听采访。领队麦克陪同孙哲对在场记者一一告知并握手致谢,随即将记者全部请出门。
在圆桌讨论中,当有记者对此做法提出请美方给予解释后,一位美国官员说:他们担心中国媒体把自己的观点当作美国政府的官方表态公开报道,而他们并不代表美国政府。
即便是在最后的约定的开放讨论中,美国官员也没有放下外交辞令。
当有记者问道此次培训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是否从培训中学到了想要的东西时,现场随即陷入冷场。过了一会儿,一位美国官员回答道:“由于我个人此前对于中国的了解并不多,这次培训让我受益良多,改变了我对中国的预想。特别是一些与我们交流的学生,他们的热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私下的聊天中,当涉及公务时,美国官员多数时间也表现得很谨慎。在第一天“请”记者离场之前,一位国防部官员在与记者闲聊了20多年前在北京的求学经历后要求,报道中不要出现他的名字。
后来,当记者提出正式采访请求时,也遇到了美国官员的“踢皮球”。来自美国国防部的官员直接拒绝,并请记者采访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们。而后者则称,要经过领队的同意才行。领队麦克表示他会“尽力”,到本刊截稿时,记者发送的采访提纲尚未收到回复。
孙哲说,或许是新上任的缘故,麦克总喜欢召集美国官员开集体会议。“他们每天中午都会到清华的小树林里开小会,以此决定如何行动,就像中国人上世纪1980年代出国时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