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及就业供需矛盾的日趋尖锐,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加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影响就业困难成因多种多样,就业能力欠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文章通过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阐述及现状分析,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的根源,并提出高校、政府和大学生自身在提高就业能力方面应该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策略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06-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毕业生规模的急剧膨胀,以及后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刻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大量高校毕业生未能充分就业必然冲击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序进程,因就业问题极易滋生诸如质疑高等教育质量,仇视社会不公等消极等消极极端心理,对社会的和谐进程极端不利。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期望他们不仅要接受一定的学历教育,而且更为注重其是否具有相应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才有可能获得就业机会,实现人生价值,实现理想追求和人生抱负,满足社会需求,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顺利发展。
一、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及现状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能够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应聘求职而获取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并胜任工作的能力或者自主创业、满足社会需要、实现人生理想的能力”[1]。大学生就业能力由“思维能力、社会适应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五个维度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更多是一种综合能力[2]。刘建新(2006)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身体素质和其他相关能力的总体”。从其本质上来讲,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主体性、发展性和综合性,它不仅是一种择业技能的综合体,而且是一种职业发展能力[3]。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特征
当前,我国大学生在人数激增的同时,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却出现了滑坡现象。首先表现在他们的基础实践及动手能力较差等方面,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位精神,缺乏对岗位职责的正确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拓荒牛”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科学规范、正确合理的社会主要职业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择业行为,价值尺度多元化、心理素质不过硬,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
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求职技能欠缺,专业技能不扎实、合作技能不具备。有的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求职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有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知识,但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4]。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成因剖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它的产生与现有高校培养理念、社会实习保障制度、大学生自身主体意识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一)高校培养理念模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受办学经济利益的驱使,跟风设置了些热门专业,不仅没有带来了办学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了办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灵活性也是导致大学生厌学甚至弃学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之初因对所报专业知之甚少,在填报专业时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入学后想调换专业的机率少之又少,这样势必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性不高,厌学乃至弃学现象司空见惯,学业难以顺利完成因此根本不具备达到企业需要的就业能力。
此外,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一方面,高校培养模式较社会发展已远远滞后,但教育仍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许多高校的专业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的步伐跟不上高校大学生数量的增长,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课时少,有的根本就没有条件开设实践课,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另一方面,高校“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压制了某些“偏才、怪才”的成长成才。一些确有特长的学生在此培养模式下,兴趣专长得不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二)企业责任意识淡薄,实习保障体系不健全
企业在招聘新进员工时,对于大学毕业生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边在抱怨大学生就业能力无法达到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又很少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锻炼的机会,急功近利的用人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企业一方面招不到所需人才,而大学生也无业可就。其实,企业在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应切实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按照自己的需求去主动培训所需人才,做好人才培养、储备、使用等系统工程。事实上,目前国内多数企业并非有此意识。不仅没有与学校签订合作培养学生协议,为自身稳定人才培养战略,甚至在自己企业内部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的也很少。这样势必造成了人才斷层,甚至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与此同时,政府尚未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实习责任机制,企业缺乏承担提供实习岗位与条件的约束机制。政府在强化企业回报社会共育人才的责任方面,工作不够到位。政府责任约束体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难求实习岗位的现象。政府未建立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机制,不仅无法建立大学生的实习规范,损害了实习生的利益,也对实习单位造成了诸多困扰,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消了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
(三)学生主体意识淡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亟待明晰
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积极进取、主动参与的职业个。但在现实中,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浑浑噩噩。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自甘堕落,无法自拔,荒废学业在所难免。另一方面,调查显示,近七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良好的职业规划不仅关乎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更关系到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事实上,高校毕业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多数人对此知之甚少,可以说是处于懵懂状态。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策略和应对措施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共同努力。政府作为政策保障的实施者,应制定相应的实习制度和法规,完善就业服务市场;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高地和主要实施者,在培养理念方面必须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及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深化改革,狠下功夫;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的接收者,必须强化培养大学生能力的责任意识,努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共同营造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大学生应加强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切实加强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建设。
(一)制定合理方案,健全合作机制
当前,政府应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调控,加强促进就业的政策调控,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健全大学生实习与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现大学生实习的制度化、规范化。完善相关的劳动和教育法律、法规,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在现有的就业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新举措。促进大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确保大学生实习的顺利开展,确保大学生通过实习来培养锻炼自己的人际技能、团队精神以及协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增强大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适应社会竞争的多种技能。当然,这些培养平台所有功能的实现,都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支持是释放高等学校能力的有力保证,也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5]。
(二)完善培养体系,增强实践培养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不断调整专业及学科体系设置,并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和调整专业的思想,通过就业市场反馈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专业。只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与就业市场相适应,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就业渠道的畅通,保证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适销对路”,真正实现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与此同时,提高大学生对实践能力的正确认识,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迁移能力及人际关系适应性等能力。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从教学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对于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能力的体验,切实增强实践培养。
(三)强化责任意识,深化合作内涵
加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责任意识,提高企业的参与性。要加强企业的责任意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大学生实习制度建设,就必须由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并规范企业加大对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力度,使学生有真正实践的条件。同时,企业本身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考察具有潜力的学生,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与此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建设。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改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平台。不断改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使高校师资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共建大学生就业和实习基地。与此同时,邀请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努力创建校企联合评价教学和管理学生的新模式。
(四)提升主体意识,构建能力培养
树立大学生就业能力自我培养锻炼的积极意识,充分重视并尽早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做好职业生涯准备,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积极发展就业能力。同时,努力寻求个人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增强沟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积极寻找社會工作机会,培养人际技能技巧。
参考文献:
[1]刘学林.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及其提高[J].职业时空,2005,(14):18-20.
[2]张丽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52-55.
[3]向从武.略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5):113-114.
[4]姚林.切实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
[5]程志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策略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06-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毕业生规模的急剧膨胀,以及后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刻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大量高校毕业生未能充分就业必然冲击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序进程,因就业问题极易滋生诸如质疑高等教育质量,仇视社会不公等消极等消极极端心理,对社会的和谐进程极端不利。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期望他们不仅要接受一定的学历教育,而且更为注重其是否具有相应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才有可能获得就业机会,实现人生价值,实现理想追求和人生抱负,满足社会需求,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顺利发展。
一、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及现状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能够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应聘求职而获取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并胜任工作的能力或者自主创业、满足社会需要、实现人生理想的能力”[1]。大学生就业能力由“思维能力、社会适应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五个维度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更多是一种综合能力[2]。刘建新(2006)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身体素质和其他相关能力的总体”。从其本质上来讲,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主体性、发展性和综合性,它不仅是一种择业技能的综合体,而且是一种职业发展能力[3]。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特征
当前,我国大学生在人数激增的同时,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却出现了滑坡现象。首先表现在他们的基础实践及动手能力较差等方面,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位精神,缺乏对岗位职责的正确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拓荒牛”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科学规范、正确合理的社会主要职业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择业行为,价值尺度多元化、心理素质不过硬,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
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求职技能欠缺,专业技能不扎实、合作技能不具备。有的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求职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有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知识,但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4]。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成因剖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它的产生与现有高校培养理念、社会实习保障制度、大学生自身主体意识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一)高校培养理念模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受办学经济利益的驱使,跟风设置了些热门专业,不仅没有带来了办学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了办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灵活性也是导致大学生厌学甚至弃学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之初因对所报专业知之甚少,在填报专业时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入学后想调换专业的机率少之又少,这样势必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性不高,厌学乃至弃学现象司空见惯,学业难以顺利完成因此根本不具备达到企业需要的就业能力。
此外,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一方面,高校培养模式较社会发展已远远滞后,但教育仍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许多高校的专业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的步伐跟不上高校大学生数量的增长,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课时少,有的根本就没有条件开设实践课,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另一方面,高校“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压制了某些“偏才、怪才”的成长成才。一些确有特长的学生在此培养模式下,兴趣专长得不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二)企业责任意识淡薄,实习保障体系不健全
企业在招聘新进员工时,对于大学毕业生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边在抱怨大学生就业能力无法达到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又很少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锻炼的机会,急功近利的用人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企业一方面招不到所需人才,而大学生也无业可就。其实,企业在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应切实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按照自己的需求去主动培训所需人才,做好人才培养、储备、使用等系统工程。事实上,目前国内多数企业并非有此意识。不仅没有与学校签订合作培养学生协议,为自身稳定人才培养战略,甚至在自己企业内部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的也很少。这样势必造成了人才斷层,甚至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与此同时,政府尚未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实习责任机制,企业缺乏承担提供实习岗位与条件的约束机制。政府在强化企业回报社会共育人才的责任方面,工作不够到位。政府责任约束体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难求实习岗位的现象。政府未建立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机制,不仅无法建立大学生的实习规范,损害了实习生的利益,也对实习单位造成了诸多困扰,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消了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
(三)学生主体意识淡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亟待明晰
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积极进取、主动参与的职业个。但在现实中,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浑浑噩噩。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自甘堕落,无法自拔,荒废学业在所难免。另一方面,调查显示,近七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良好的职业规划不仅关乎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更关系到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事实上,高校毕业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多数人对此知之甚少,可以说是处于懵懂状态。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策略和应对措施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共同努力。政府作为政策保障的实施者,应制定相应的实习制度和法规,完善就业服务市场;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高地和主要实施者,在培养理念方面必须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及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深化改革,狠下功夫;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的接收者,必须强化培养大学生能力的责任意识,努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共同营造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大学生应加强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切实加强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建设。
(一)制定合理方案,健全合作机制
当前,政府应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调控,加强促进就业的政策调控,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健全大学生实习与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现大学生实习的制度化、规范化。完善相关的劳动和教育法律、法规,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在现有的就业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新举措。促进大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确保大学生实习的顺利开展,确保大学生通过实习来培养锻炼自己的人际技能、团队精神以及协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增强大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适应社会竞争的多种技能。当然,这些培养平台所有功能的实现,都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支持是释放高等学校能力的有力保证,也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5]。
(二)完善培养体系,增强实践培养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不断调整专业及学科体系设置,并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和调整专业的思想,通过就业市场反馈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专业。只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与就业市场相适应,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就业渠道的畅通,保证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适销对路”,真正实现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与此同时,提高大学生对实践能力的正确认识,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迁移能力及人际关系适应性等能力。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从教学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对于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能力的体验,切实增强实践培养。
(三)强化责任意识,深化合作内涵
加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责任意识,提高企业的参与性。要加强企业的责任意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大学生实习制度建设,就必须由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并规范企业加大对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力度,使学生有真正实践的条件。同时,企业本身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考察具有潜力的学生,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与此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建设。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改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平台。不断改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使高校师资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共建大学生就业和实习基地。与此同时,邀请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努力创建校企联合评价教学和管理学生的新模式。
(四)提升主体意识,构建能力培养
树立大学生就业能力自我培养锻炼的积极意识,充分重视并尽早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做好职业生涯准备,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积极发展就业能力。同时,努力寻求个人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增强沟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积极寻找社會工作机会,培养人际技能技巧。
参考文献:
[1]刘学林.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及其提高[J].职业时空,2005,(14):18-20.
[2]张丽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52-55.
[3]向从武.略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5):113-114.
[4]姚林.切实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
[5]程志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